APP下载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博弈

2016-04-26孙礼纯

关键词:博弈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孙礼纯

【摘要】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到来,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媒体垄断话语权的时代,人们在新时期迎来了“话语狂欢”的“微时代”。在社会公众心中“微博反腐”、“微博问政”、“微博舆论监督”已经成为他们广为关注的焦点问题,通过这些媒体的反应,人们能够及时了解社会的动态、关注并积极参与社会事件,在正确的思想舆论的引导下,建立“以人为本”的自媒体时代。那么,在“微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如何在新形势下产生博弈?这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微时代”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博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29-02

一、引言

早在2012年,我国教育部、国家语委颁布的《2011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提到了“微博”一词,并提出:“微博”是主要的社会热点话题之一,一个“微”字成为当年使用频率最高的汉字。这不仅充分体现出年度用字的特点,更真实地记录了我国社会大众的生活状况。由此而引发的关于 “微”字的造成格式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例如:微生活、微电影、微访谈、微招聘等。我们是生活在 “微时代”的人,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环境的影响下正经历着由 “微”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社交方式的变化、话语权方式的变化,这场“微革命”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降低了新闻业的从业门槛,引领着人们可以站在事件现场,每个人都有麦克风、每个人都有发言权。在这个自由、便捷、开放的话语权表达平台上,我们的生活状态正一步步发生着改变,我们的视野更开阔了,我们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更丰富了。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网民中用“微博”的使用率超过了60%,“微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获得信息、生活学习、社交娱乐的方式更加快捷。据不完全数据统计,90后、当代大学生已经成为“微博”用户的生力军,这一数据统计充分显示出“微博”用户整体年龄呈现出年轻化的发展趋势。随着腾讯“微信”的广泛使用,这是继“微博”之后深受高校大学生广泛欢迎的一种新媒体。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微信”的注册用户就超过了6亿,每天活跃在微信中的用户超过了2亿。“微时代”的到来使人民大众能够有言既出、有感而发,我们迎来了真正的“草根话语时代”。在这种新媒体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受教育者们体会到了话语权带来的身心快乐和深深的满足感。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对于正处于发展时期的“微信”、“微博”而言,就如同网络一样是一把“双刃剑”,在利弊共存的“微时代”,带来话语权的隐匿性、公开性使得那些“微信”、“微博”中语言滥用现象严重,充斥着话语暴力、网络谣言,甚至是大量商业话语、娱乐信息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逐渐被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博弈究竟谁是赢家?

二、“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微博”2.0的发展代表着“微时代”的到来,人们的语言表达更加民主化、开放化、自由化,扩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空间环境,高校师生在“微时代”中言语更加自由、获取信息的途径更为广泛。不可否认,“微时代”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契机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2.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权威削减

不同于传统的信息传播,在“微时代”信息传播呈现出海量化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当代大学生,不仅是信息的生产者,更是信息的消费者、传播者。在“微博”、“微信”中要求信息的传播长度不能超过140个字符,这样的条件,用户无需花费太多的时间来思考发送的信息内容,只要通过简单明了的话语,就能够实现信息的传播。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电脑传播、发布、转发信息,还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实现这些功能,这在很大程度上大大降低了人们发布信息的门槛,超越了信息传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面对这种简单而便捷、迅速的信息传播方式,人们的生活节奏更快了,对信息的需求量也越大了。多年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通过课堂教育的形式向学生进行正面思想认识的传播,但是,这种教育的形势比较单一、环境比较封闭。高校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者一直以来处于垄断的地位,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来自教育者的单方面的信息传输。而“微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信息传播与获取的方式,人们实现了对海量信息的迅速共享和传播。在海量信息面前,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正能量的信息被很多学生抛弃。

2.2.“微时代”使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权受到了冲击

每个人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将自己的思想认识表达出来,寻求与他人进行沟通的最佳途径,并通过话语来影响他人的具体语言行为。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微信”、“微博”的发展鼓励人们能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对事件的感受,但是,不断扩大的语言空间、碎片化的传播带来了多元化的传播内容,使得“微信”、“微博”中信息泛滥成灾。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权引导力。例如: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形势的日趋激烈,西方国家敌对势力妄图通过思想和价值观的渗透对我国的受教育者,特别是大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渗透和影响,以实现他们“分化”、“西化”中国的险恶诡计。由于在“微时代”,大学生信息传播中传统的把关者的角色和地位逐渐被弱化,信息发布的门槛也降低了,在缺乏必要的信息过滤和监督的情况下,“微博”已经成为国内外思想交锋的主要阵地,任何不良的信息都可以在短短的几秒钟内通过微博、微信的形式传递给大学生,西方国家的各种腐朽思想、极端的言论、对我国各种不负责任的指责和诽谤、严重有损我党和国家领大人正面形象的言论充斥在其中,这无形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影响,对大学生对祖国和执政党的信心和拥护的影响更大,更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潜在的威胁。再例如:在微博中,有人利用这一交流平台大肆炫富、炒作、娱乐、色情等信息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三观受到了冲击。

2.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语言吸引力降低

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各种网络语言在网民的创造下产生,网络语言以其生动、幽默、简介的巨大特点深受广大网民的喜爱,并通过微信和微博的形式迅速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身处“微时代”的人们已经习惯了用网络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认识,网民们填词造句的能力越来越强,很多网络语言层出不穷,这些网络语言具有极强的娱乐性、原创新、恶搞性、随意性,在网络时代传播的速度更快。例如:女汉子、奇葩、土豪、倒逼、逆袭、元芳你怎么看、高富帅VS白富美、屌丝、切糕、甄嬛体、走你等等。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余者的语言具有较强的严肃性、枯燥性、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词汇也具有严肃性、语句也比较规范化,内容更新较慢,并缺乏个性化与生活化的特点。当代大学生作为独具特性的一代,他们思维活跃、乐于接受并不断适应新鲜事物、愿意进行自我表现。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的教育话语和“微时代”中广泛流行的网络语言相比,二者的差异显而易见。在这种语言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对一成不变、缺乏新元素的思想政治教育自然是毫无兴趣,久而久之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较强的排斥、抵触、反感的情绪,教学效果也就不尽如人意。

三、适应“微时代”,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在“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从现实到虚拟、从课堂到课外延伸的发展与转变过程,大大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氛围的发展,使其更加民主化、信息传播载体更加便捷化、信息扩展空间更加广泛化。认真审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情况,针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探索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对策。

3.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与时俱进,树立“微意识”、创新“微行动”

在“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仍不容小觑,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立足自身发展,与时俱进,积极适应“微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冲击和机遇,在这场博弈中赢得主动权。“微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转变,在知识构成上应该更加熟悉和运用新媒体技术等具有综合素质的信息传播工具,并对自己的自身素养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拥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必须具备运用新媒体、接受新信息、组织和传播教育信息的能力。争取使自己成长为具备良好的媒介素质、熟练地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成为继拥有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定地政治信仰和正确的道德观、法治观的又一具有时代特色的综合能力的教育者。例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将“微时代”背景下那些容易被大学生接受的、能够充分利用与提高教育效果的微语言体系与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目标结合在一起,利用这些良好的语言资源,具有创新思维的对微语言进行加工和再利用,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3.2尊重大学生的语言表达,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信息时代的发展和大众传媒技术的不断革新,引领这着各种媒介素养教育的兴起。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正视媒介素养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行使自己的话语权。在“微时代”这一话语权环境比较开放、自由、便捷的平台上,对于处于独立地位、自主意识强的大学生而言,话语权的保障和独立行使充分体现出他们对社会焦点问题、热点新闻的广泛关注,这也是大学生积极参与目前社会民主进程的一种最佳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重视和尊重他们的话语权,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路,努力探索在“微时代”环境下如何实现师生的互动模式,不仅要尊重大学生的话语权,还要保证他们话语权的实现。但是,对于网络谣言、垃圾信息、商业广告等不良信息要正确引导学生不能成为虚假信息、错误观点的传播者,并不断提升他们对正面信息的判断能力。

3.3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载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新平台

随着社会对微信、微博的广泛关注,我国共青团中央学校部、新浪微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对大学生的微博使用情况发布了年度报告,建立在新浪微博基础上的微博总数中,各种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账号已经超过了20万个。例如:全国高校社团账号、高校团委账号、学生会账号、研究生会账号等。大学生通过微博能够浏览这些账号中发布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和信息,这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微博阵地上一到靓丽风景线,是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服务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大学生作为“微时代”的主力军,对微博、微信有着较强的依赖性,这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此,高校应以此为基础,构建“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占领微博、微信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为在“微时代”中的博弈奠定基础。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内容和形式,“微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各高校必须与时俱进、构建“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朱琪.“微时代” 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大学教育,2013 (05).

[2]陈远临.“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和对策[J].南方论坛,2013(11).

[3]邓晖.逾九成大学生对实现中国梦充满信心[N].光明日报,2014-05-27(04).

[4]胡玮,马静.“微时代”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05).

[5]王冬梅.网络环境下提升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引领能力的着力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125-127.

猜你喜欢

博弈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集团公司财务预算管理研究
审计意见选择行为的博弈分析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