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口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2016-04-26

当代经济 2016年27期
关键词:评价企业发展

郝 鹏

(河南省信息中心 经济预测部,河南 郑州 450000)

周口市产业集聚区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郝 鹏

(河南省信息中心 经济预测部,河南 郑州 450000)

周口是传统农业大市,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市。近年来,周口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把产业集聚区作为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总抓手,作为事关当前和长远发展的总支撑,抢抓机遇,科学谋划,有效运作,扎实推进,取得了显著成绩,科学发展载体体系得到完善,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企业项目加速集聚,规模实力明显增强,提质增效效果显著,为实现周口崛起提供了有力支撑。

产业集聚区;周口市;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按照省委省政府“三规合一”、“四集一转”、产城互动的基本要求,为充分了解周口集聚区发展状况,按照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的统一部署,在周口市发改委及各产业集聚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配合下,笔者赴周口实地调研,采取座谈、问卷、走访等多种形式,取得了大量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力争通过深入了解和深度分析,为周口产业集聚区科学、健康、高效的发展建言献策,为我省其他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

一、调查样本描述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与座谈会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对象涉及沈丘、西华、淮阳、太康、商水、郸城、项城等11个产业集聚区的417家企业 。受访企业中工业企业占81.4%,私营企业占86.2%,高新技术企业占23.6%。拥有自主品牌的占68.7%,劳动密集型企业占62.3%,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占55.8%。

由于问卷篇幅较大,以下仅就部分问题进行分析。

二、区内发展环境

从全市平均结果来看,近八成企业给集聚区总体环境给予了“很好”的评价(表2-1),而获得好评最少的则是集聚区金融支持与配套服务(较好以上评价比例合计为91.1%,下同)。

表2-1 集聚区总体环境评价(%)

调查显示,企业选择入区的动机主要是政策导向、成本导向、资源导向和市场导向,所占比例分别为31.3%、30.6%、16.7%和12.4%。可见,优惠政策和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供给仍是产业集聚区吸引企业的优势所在。

企业对配套服务环境的总体评价中“很满意”占57.3%、“满意”占37.2%(表2-2);具体来看,在企业认为最满意的为社会治安状况(93.9%),最低的为医疗卫生状况(80.6%)。

表2-2 企业对园区基础设施的满意度(%)

三、区内企业状况

从被调查企业入区后的盈利情况来看,“基本达到预期”的占比最高,为51.4%;“比预期好”的占比次之,为27.0%;

企业与区内其他企业的分工协作情况直接反映出产业集聚区的集聚经济效应。如果集聚区企业与区内其他企业的分工协作密切,由于信息交流成本低,交通运输成本低等因素,企业会表现出因分工协作带来的经济效益。调查显示,与区内其他企业的分工协作和业务联系情况,选择“一般”的比例最高,为44.6%,选择“较紧密”的比例为23.6%,选择“不太紧密”的比例为16.5%,选择“非常紧密”、“基本无联系”的比例均为7.6%。

在生产要素供给方面,企业反映最为强烈的是融资问题。被调查企业有融资需求的比例占77.3%、其中通过银行贷款是主要的融资方式,融资方式排序如下:银行贷款(62.7%)、政府扶持性融资(10.1%)、民间拆借(9.1%)。企业选择获取银行贷款困难的原因排在前三位的是:手续繁琐(25.4%)、缺乏担保(19.6%)、审批时间长(15.5%)

四、产业集聚区发展评价

结合调查问卷数据笔者建立了产业集聚区发展评价模型,对周口市各产业集聚区进行横向比较,模型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

1、集聚区发展环境评价

集聚区发展环境有三个维度:政策环境满意度、基础设施完善度、产业配套完整度。

政策环境满意度方面,我们选取了发展规划制定、政策落实程度和执行效率、政务公开程度等指标,评价发现,周口10个产业集聚区的政策环境满意度指数均上和均下各占一半。其中沈丘产业集聚区的政策环境满意度为88.79,位于首位;西华产业集聚区的政策满意度为60.52,位居末位。

基础设施完善度方面,我们选取了水电气服务状况、交通设施状况、邮政电信服务状况、治安状况、居住环境、医疗卫生状况等指标。评价发现,仅有4个产业集聚区的评价指数在均值以上,其中沈丘产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满意度为80.74,位于首位;其次为项城、鹿邑,分别为75.31、66.11。商水评分最低,仅为36.76。

产业配套完整度方面,评价发现所有集聚区该项得分均不高,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普遍反映与区内其他企业的分工协作较少,表示联系较紧密或非常紧密的只有23.8%。此外,有超过6成的企业认为区内资本市场成熟度较低。可见,周口各产业集聚区的产业配套水平还有待提升。

从企业对集聚区发展环境的总体评价上看,沈丘、项城综合得分超过60,占据前两位。而鹿邑等5个集聚区的综合得分未达均值。沈丘在政策环境满意度、基础设施完善度、产业配套完整度三项评价中均占据首位,体现区内企业对其发展环境建设的良好评价。项城仅在产业配套完整度评价中表现稍逊,这也为集聚区政府今后的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商水、淮阳在三项评价中均位列均值以下,其中商水在基础设施完善度、产业配套完整度评价中均位列末位。这表明,企业对其载体支撑能力评价不高,两地在集聚区环境建设中还存在诸多不足。

2、企业发展状况评价

企业发展状况有五个维度:市场成熟度、人力资源丰度、金融资本丰度、技术创新丰度。

市场成熟度方面,我们选取了市场环境、市场监督情况等指标。评价发现,仅有3个集聚区得分在均值以下。其中,川汇、项城的该项得分最高,均在70以上;鹿邑的得分最低,仅有38.89。

人力资源丰度方面,我们选取了招工难易度、用工成本、员工流动性等指标。评价发现,各集聚区该项得分均不高,用工矛盾普遍存在。高达91%的企业表示近几年用工成本有增加趋势,而仅有14%的企业员工流动性较低或很低。该项得分最高的西华31.22;而得分最低的淮阳评价指数竟为负数。

金融资本丰度方面,全部产业集聚区的评价得分均为负值。企业融资难、成本高的问题集中展现。企业的资金用途主要是流资补充(63%)和设备购置(51%),用资周期普遍在1年内(72%),而贷款难点则集中在手续繁杂时间长(93%)和担保抵押不足(55%)。在解决方案上,企业给出的建议是政府设立专项资金(62%)或建立信用担保机构(51%)。如何破解资金难题,值得集聚区政府深思。

技术创新丰度方面,我们选取了设备技术水平、产权专利、品牌建设等指标。评价发现,川汇区因其企业持有专利多、品牌价值高而名列该项评价首位。而除鹿邑外,其他地区该项得分则差距不大。这也表明,在集聚区规模扩大、经济效益向好的同时,产品研发、技术引进、品牌外溢也应逐步列入集聚区发展的要点和抓手。深挖品牌价值、提升技术实力是集聚区由大变强和持久发展的必然选择。

节能减排重视度方面,我们选取了节能减排主动性、技改实施、专职人员等指标。评价发现,各集聚区对节能减排的重视程度均较高,但作为经济效益较好的沈丘、项城,该项得分却列末位,分别为53.99和66.39。当地部门要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在重规模和重速度的同时还要时刻关注发展质量和社会效益。

从各集聚区企业发展状况的总体评价上看,该项得分较高的川汇产业集聚区该项得分也仅有42.23;鹿邑县得分最低,仅有19.81。资金问题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障碍,而劳动力和技术创新也是亟待破解的难题。川汇区得益于良好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成熟度而名列企业发展状况评价指数首位。鹿邑、淮阳则分别在4个评价维度中处于均值以下,区内企业发展遭遇较大瓶颈,当地政府对照问题积极寻求破解方法。

3、总体评价

将集聚区发展环境和企业发展状况评价指数按照5:5的比例进行计总,即得到集聚区发展总体评价指数。

评价发现,仅有4个集聚区的评分在均值以上。其中,川汇、沈丘、项城的评价总分占据前三甲,分别为51.03、49.39和46.51;而淮阳、鹿邑、商水则位列末位,得分仅为34.09、35.29和36.71。

五、产业集聚区发展诊断

通过以上的集聚区发展评价,我们不难看出虽然周口的产业集聚区发展成效显著,但发展仍不平衡,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主导产业发展方面,一些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还不突出,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协作配套不到位,集聚效应不明显,离产业集群发展还有不小差距。如沈丘县产业集聚区入驻的企业除金丝猴一家主营业务收入在30亿元以上之外,其他企业整体规模偏小,多数处于产业链的末端,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强。扶沟县产业集聚区初步形成的纺织产业链呈现前大后小、前强后弱的现象,有纺少织,没有真正实现围绕主导产业选择项目,产业集聚度不高,带动能力不强。

2、在综合配套能力方面,虽然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框架已经初步形成,道路、水电气等基本公共服务能够满足项目落地需要,但适应现代产业需求的配套服务发展还不充分,现代物流、科技研发、咨询服务、信息、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对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支撑能力还不强。一些地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没有与集聚区发展充分对接,集聚区与城市发展仍处在相对脱节的状态。比如郸城县产业集聚区区位优势先天不足,县域交通滞后,无铁路无高速无国道,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3、在技术创新驱动方面,产业集聚区公共创新研发平台不完善,创新投入不足,高层次科技人才匮乏,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大,引领作用不强。高技术人才匮乏,一些县域受生活条件、工资待遇、人才成长空间等限制,高级人才引进难、流失快。

4、在要素保障方面,一些县域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规模较小,经营运作能力较低,资金保障能力弱,中小企业担保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一些集聚区土地供给程序繁琐、审批周期过长,影响了项目从落地到开工投产的时效。一些集聚区企业反映招工难,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自主意识较强,流动性比较大,就业稳定性不足,导致用工保障不足。

5、在集约节约发展方面,用地粗放和用地紧张并存,一些项目占地过大,批而未用现象仍然存在,单位土地投入产出强度偏低。如沈丘县产业集聚区内可提供的土地十分有限,面对前来投资的客商出现无地可供的局面。

6、在完善体制机制方面,一些产业集聚区的管理体制没有理顺,管委会与职能部门管辖权限交叉分割、相互掣肘,导致效率低下。同时,一些产业集聚区的工作方式方法还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当前,产业集聚区发展已经到了再上新台阶的新阶段,必须尊重发展规律,抢抓国内外技术、资本、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新机遇,适应新兴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的新形势,紧紧围绕我省全局性战略任务,统筹“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推动周口产业集聚区发展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提高吸引力、竞争力、带动力,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中发挥更大支撑作用。

[1]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发展研究报告[R].郑州:河南省社会科学院,2014.

[2] 魏厚凯.中国产业集聚与集群发展战略[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3] 袁伟.“十二五”中西部省份产业集群发展方向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0(4).

[4] 王红伟.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10(5).

[5] 张璞.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引领经济结构调整的效应分析[J].市场研究,2010(08).

(责任编辑:高 博)

猜你喜欢

评价企业发展
企业
企业
企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