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语文课堂生成的触发点

2016-04-25姜莉吴永君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预设师生文本

姜莉 吴永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教学应当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课堂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秩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因此,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十分重视生成性教学,这是由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的,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育即对话。《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可见语文教学的过程应是一个“对话”的过程。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权利,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师生之间的交往与对话,重视学生既有的经验、知识,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解构与生成知识。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对文本进行静态弹性预设的同时,更要追求课堂现场的有效生成。预设是为了生成的有效,更为教师胸有成竹的从容和不失灵活机智的创造成为可能。

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意识到在新《课程标准》下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这时的教师已不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首席的身份,引领学生对话,在对话中引发课堂有价值的生成,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那么如何引领对话,触发课堂的生成呢?

一、注重生生互动,于交流、对话中捕捉课堂教学的生成点

生生对话,指的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智慧、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诚如萧伯纳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那么每个人则都有两种思想。借助对话,学生由传统教学方式中的边缘地位被拉回到中心地位,语文课堂由此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动态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学生之间可以就文本内容或教师预设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合作学习或对话,从学生之间的对话中可以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过程以及思维的程度与角度。通过对话,达到生生之间的互补与思维的碰撞交流,让学生在对话中“暴露问题”,又可以在对话中纠正思维。

1.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对话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并善于抓住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课堂生成。

比如,有一位老师在让初一的学生读作者介绍时,其中有一个生词“旖旎”,学生不认识,老师就让学生随手查阅字典,很快学生就查到了这个词的音、形、义,老师叫他们写下来并读两遍,下课后我问学生这个词,他们都记得了。老师这个看似不经意的一个环节,其实可以看出他随时注重课堂的生成,因为他知道,初一学生要注重字词的积累,应培养他们利用工具书的好习惯。

2.教师要随时注意生生互动中、同伴互学中学生思维过程中出现的漏洞或学生解题方法的不当,及时生成方法指导。

比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阿里山纪行》,无锡积余中学的胡晓安老师在与学生一起赏析时,就注重引导学生如何来读,如何从读中来理解文章的意义。在读“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偶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又仿佛吸进去以后凝化在体内而不要吐出来”一段时,学生读得虽然有气势,但是胡老师发现学生不会处理轻重音和语气语调,于是他就点拨引导学生该怎样读“如蝉、如蝇、如蚊” 和“侧耳谛听、分辨、捕捉”的语气。在老师点拨下,学生明白了语气应该逐渐降低,在多读中终于理解了语境的内涵。

二、注重师生对话,不断生成新的“思考点”,提升学生的素养和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陶行知先生讲,如果你按着鸡脖子喂米给鸡吃,它乱叫乱挣也不会吃。如果你松开鸡,它就会自己去主动吃米。喂鸡尚且如此,课堂教学更应该把学生从被灌输、被征服的客体地位中解脱出来,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与教师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观念的分享。对话双方都是彼此关系的创造者,又是相互认识的对象,同时受到对方的影响并有某种收获。正是从互为主体的交往对话中,教师和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达成共识,真正拥有知识,并且共同享有对方的经验和体验,也才能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1.通过师生对话来引导学生立足于对文本解读的基点,并以此不断生成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探究文本。

有这样的一个教学案例:教学杨绛的《老王》时,学生不仅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交流了感动点及感动的理由,还针对末句“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提出了质疑,不知道这句话该怎么理解。我不禁为学生敏锐的文学感悟力暗暗叫好,因为这句话理解了,就等于深层次地把握了文章的主旨。我于是引导他们从上文老王临终前送给杨绛夫妇香油和鸡蛋的目的来理解,最终讨论确定末句体现了杨绛诚恳的自我反思和解剖,表明她明白了做人的原则:平等待人,真诚相爱。到这里本以为可以陈说结束语了,没想到又有学生提出质疑:第七段“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一句中的“老先生”是否就是钱钟书,如果是为什么不直接说“幸亏钟书愿把自己降格为‘货”?经过思考探讨,有同学回答:从第六段和第七段中我们可以知道钱钟书夫妇的处境,根据上下文来看“老先生”必是钱钟书,此处表达为“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读上去有种调侃幽默的语气,让人感受到辛酸,辛酸中又见温暖。虽然杨绛夫妇与老王在思想、知识、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却能在困境中互相救助,互相关爱,也体现了杨绛夫妇平等待人的大家风范。

不少同学听了不由得点头称是,对他的分析极为认同。于无疑处生疑,引发深入探讨,这种独立思考的思维火花刹那间照亮了整个课堂。

2.教师立足学生的答案,就答案本身不断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更好更全面更深入思考问题和解答问题。

比如人教版八年级课文《春酒》有这样的一段:“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地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宜兴外国语学校的吴敏洁老师在处理这一段的时候有一个引领学生很好地去品的环节,那就是她先让学生读,读出语气语调后再让学生品 “总是”和“一马当先,不请自到”,学生品后理解了“总是”的含义,也理解了我“一马当先,不请自到”的原因;同时她又让学生品比喻句“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学生能回答用比喻句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吃得多。吴老师又问了一句:“那为什么不说跟气球似的?”这么一问,就带动了学生向深层次品了。 通过品,学生理解用“蜜蜂”这个比喻,还体现了我的“甜蜜”的感觉。这样的品,会让学生觉得语文真有意思,语言真有魅力。

3.教师可以就学生回答来揣摩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理解与把握,并以此生成促发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

比如:富阳市南津中心学校的黄俊老师在执教《散步》一文时,设计的第二个教学环节是“通过声音触摸语言文字”。 黄俊老师抛出了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或一句话读给全班同学听,并告诉大家你喜欢的原因,其他同学则做一下点评。一个学生告诉大家,他喜欢的一句话是:“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因为他感受到了这一家人的亲情,“我”孝敬母亲,妻子呵护幼子,这种温馨很美丽。

他讲完之后,黄俊老师给了他一个预设中的问题:多年之后,这美丽的一幕会发生在“我”的儿子的身上吗?学生的回答也在意料之中:会,因为他的爸爸已经给他树立了“孝子”的良好榜样。黄俊老师再给他一个设计好的问题:那么,多年之后,这美丽的一幕会发生在你的身上吗?学生不假思索,告诉大家:不会!他的答案是:因为在当前社会似乎根本就见不到这样的一幕,所以即使我想这样做,也会不好意思的。黄俊老师做了评价:很真实的话。

黄俊老师似乎不够“尽兴”,对话不可如此“无疾而终”。于是,他再抛出一个问题:可是你的母亲真的老了,真的走不动了,你难道不背她吗?学生回答:那我就用轮椅推着她。黄老师又找到了一个精彩的“对话点”:轮椅?轮椅给我们什么感觉?它冰冷、生硬,没有一丝的温度,哪比得上你温厚的肩膀。你的母亲老了,趴在你的肩上,她就有了依赖,她就有了温暖,所以你一定要勇敢地背起你的老母亲,好吗?学生有点动心,点了点头。学生又问可是老师,咱们这儿没有那么美丽的自然风光呀?黄俊老师这样回答:也许咱们这儿真的没有如文中所描绘的那么美丽的自然风光,可是咱们的风光也有自己独特的美呀。美在哪?美在眼中,美在心中,用你的慧眼,用你的细心去寻找。记住,背起你的老母亲,到美丽的春光中走走。

显然,课堂上随时都可能出现不在你的教学预设中的“对话点”,而这样的“对话点”又往往是稍纵即逝的。课堂上的“对话”应该拒绝“言不尽意”,即使是为了“含蓄”的艺术,也应该让人心中了然。如果抓住了“对话点”而后就远离文本,滔滔不绝,天马行空,只让人沉浸在一时的氛围之中,而过后却一片茫然,那就违背了新《课标》中“关注文本”的理念。其实巧妙合时地抓住“对话点”就是体现新《课标》中“随文而讲”的理念,这里的“随文”就是要求我们关注文本,而所有的“对话点”最终是以文本为归宿的,只是通过对话不断地提升对文本的理解,促进个人独特见解的表达和独特感悟的产生。尽管很多“对话点”的出现是没有任何的预设性可言的,但是其中也有些许的“必然”。如果你能认真阅读文本,对文本进行深刻挖掘,产生个人独特的体验,将课备“厚”,那么你就能敏锐地看到“对话点”的灵动出现。

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看似是三个分裂的过程,其实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把它看做是一个既分又合的过程。如果我们注重三个方面的学生学习的过程,那么课堂的生成将会使你和你的学生收获更多。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既要重视预设,更要重视课堂的动态生成。一堂课不可能完全是预设,也不可能完全靠生成。不管是课前预设,还是课堂生成,两者都要统一到“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个基点上,确立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价值观。有了这个基点,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生命的气息与情趣,充满挑战与创新,我们的课堂也才能成为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共享智慧知识,焕发生命激情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

猜你喜欢

预设师生文本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