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民办高校思政课课堂交互模式的有效构建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

2016-04-25◆胡

学习月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师生思政交流

◆胡 艳

教育过程的本质,即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过程。由教师设计教学互动环节,师生平等交流,相互启发思考、激荡情感的交互模式,有利于学生将思考讨论过的理论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民办高校着力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思政课恰恰承担着提升人才综合素质的使命。为实现育人目的,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实效,改变思政课教师授课唱“独角戏”的状况,笔者尝试着在思政课堂构建师生交互模式。

一、交互模式的基本内涵

交互,顾名思义,交流互动之意。模式,为方法、策略或范式。交互双方地位平等,其中方法采用者为主导。具体表现为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状况和诉求,有计划地组织一系列德育活动,加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增进彼此的理解与信任,从而实现教学相长,使主流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自觉追求,促进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交互模式主要包括语言交互、情感交互、认知交互。语言是思想交流的载体,思政课教师使用精准、简洁、流畅的语言,有利于学生理解课程理论性极强的内容体系。而要想激发学生的参与,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能使课堂活色生香,网络热词的使用能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对于学生而言,在表达中,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锻炼提升。双方通过你一言我一语,交换着彼此的认知,激荡着彼此的情感。言由心生,教师言真意切、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容易引发学生心灵深处的触动,大家坦诚交流,力求双方达到思想上趋同、情感上共鸣和观念上认同。认知影响情绪,你那样看这件事,我这样看这件事,哪种看法全面客观?教师用辩证思维分析事件、国际形势,启发学生转换思维方式,摆脱“非黑即白”简单二元思维,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灌输说教”向“对话理解”的转变。

二、交互模式在思政课的组织设计

(一)教学内容立基于学生生活实际。俗语云,话不投机半句多。备课时,教师除了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这并不是说要一味地迎合学生,而是用心拥抱他们、理解他们,思他们之惑、解他们之困。每位同学在校期间,都想确立自己的理想,获得前进的动力。他们期望认识大学、了解人生、了解社会、发展自我,这些内容恰恰是思政课教学要解决的。乍入校门,新生们兴奋、好奇、充满憧憬,但又掺杂着对未知生活的迷茫与困惑。围绕着认识我的大学、理想信念、人生价值、家国情怀、道德品质、法制思维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我们基于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专题内容。

(二)教学方式凸显师生间“对话”。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老师虽会在课堂提问,但往往由某一位或几位同学答,老师再点评。这实质是单向度的教学实践,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师生之间存在隐性的间隔。怎样使学生从课堂学习的边缘走向中心,由被动变为主动?为解决这个难题,我们采用问题导引法、活动牵引法、案例教学法、情理交融法,发挥学生主体性,实现师生之间坦诚地交流与对话。围绕教学理论体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我们设计演讲、辩论、主题发言、讨论等等课堂实践活动,选取典型鲜活案例,组织情感真挚的师生交互。比如畅谈“我和我追逐的梦”,讨论“抵制外国商品是否等于爱国”,“路人有难,帮不帮?扶不扶?”,思考“感谢室友不杀之恩”调侃背后的成因等等。学生对于这些话题,他们自己有感要发,有话要说。教师引导同学将各种观点总结归纳,使他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由情感倾向升华到观点认同。学生在思考中,接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要求,将其“内化”为个人意识,再“外化”为个体行为。

(三)课程考评充分参考学生课堂表现。“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良好的课堂交互需要双方都有充分的准备与积累。民办高校的学生自制力普遍较差,比较贪玩随性。只有将学生在课堂的参与表现纳入课程考评指标,才会明确起到激励效果。课程成绩与课堂的互动表现挂钩,突出课堂参与的重要性,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当然在同学参与的时间上有足够的弹性,尊重他们的人格,照顾他们的情绪,灵活调整与安排课堂互动活动。教师如实记录每次课堂互动情况,从课堂前后的推进感触同学的成长状况。

三、影响课堂交互模式有效性的因素

(一)交互范围不广泛。思政课的教学班人数较多,一个教学班普遍在100-200人左右。这对教师的课堂管理着实提出了不小的挑战,目前普遍存在着学生纪律差、出勤率不高等问题;而教师面对着糟糕的课堂纪律,又会降低教师的自我认同度,增强职业倦怠感。交互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调动课堂参与积极性,然而在大班制的背景下,交互往往流变于老师与某些“积极分子”的交流,绝大部分的其他同学依然将自己置于课堂教学的旁观者或接受者的被动地位,广泛的讨论与互动很难推进。

(二)教师主导水平待提高。师生交互不是闲谈,要有主题的设定与节奏的把控。一次好的交互过程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把控能力。比如学生发言跑偏主题、演讲过于拖沓冗长、高涨的交流热情与课堂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冲突等问题。“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课余广泛阅读,开阔视野,不断补充、更新、深化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这方面,综艺节目给我们许多启示,主持人具有宽广的知识储备和敏捷的思维,对节目节奏的把握恰到好处,谈什么话题,何时起,几时收,收放自如。只有驾驭好交互环节,才能使课堂既有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同时节奏行云流水,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三)学生技术手段的制约。许多民办高校出于方便管理的目的,要求大一学生不准使用电脑,导致许多同学不懂简易PPT的制作。在课堂交互时,发言同学的声音很容易消散在嘈杂的教室“背景音”里。如果同学的看法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的方式予以呈现,会吸引其他同学的关注与思考,课堂交互的效果会更深入。

四、推进课堂交互模式的有效路径

在现有条件下,尝试推行小组讨论的交互模式。以小班为单位,平均分为几个小组,每组7-10人,组员为自己小组命名并推选组长。组长对老师负责,确保任务的落实。对老师布置的任务,小组充分讨论交流,组员轮流代表小组在课堂发言,其他组员协助发言者完成简单的PPT制作。这个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个体组员的表现代表着整个小组,该小组每次的课堂表现一一评分,最后将平均分值作为小组成员期末成绩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老师组建QQ讨论群,督促组长,确保准备阶段的落实,同时为困惑中的成员给出方向性的指导。小组讨论,能实现生生交互与师生交互的统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思考交流中,启发学习主体去体验,去感悟,去发现。

综上所述,交互模式在思政课堂的运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升教学效果。但具体的环节设计、节奏把握、学生调动、学时安排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小组讨论是未来试行的方向。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强化反思,及时总结,稳步前进,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师生思政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