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越对立

2016-04-21高岚

新作文·高中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仁爱老子百姓

高岚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双方既对立又互相依存。所以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意思是说,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因为有丑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不善存在。就像有长才有短,有短才有长;有高才有低,有低才有高。语言表达就包含着表达形式和表现内容这一对既对立又依存的事物,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总要表现为一定的形式,二者谁也离不开谁。当二者和谐时,表达就是美的;当二者不和谐时,表达就是不美的。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对立统一。

但我们现在所说的对立统一一般是强调对立的相互依存性。比如成功常常依赖于失败所积累起来的经验,所以我们会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再如踢足球,你单纯地防守不见得能守住;加强进攻让对方不敢贸然进攻,反而有助于自己的防守,所以我们会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这不就是对立的事物谁也离不开谁的最好例子吗?

但老子并不是要谈对立双方的和谐并存,而是说,世上本无是非,是我们人为地制造出是非,从而给这个世界带来烦恼。因为我想“有”,于是对“无”就心生烦恼;因为我想成名,没有名就感到寂寞难耐。而“道”是超越万物、超越时空的,它无所谓美丑,无所谓善恶。比如5岁和8岁的孩子是有年龄大小的差别的,“大”与“小”就是一对对立事物,但在60岁老人的眼里,他们都是小孩,是没有什么差别的。事物中对立的双方本来就自然地存在着,如果你不能超越对立,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就会认为上天对你不公,要么自怨自艾,要么仇视社会,很难做到淡然处之、坦然面对。所以老子说:“唯弗居,是以不去。”意思是说,不居功自傲,不想要有所得,也就无所谓失去。得与失是一对矛盾,它们是对立的。你想要有得,就会起贪心,贪得无厌,激起众怒,就会失去已有的。如果我顺其自然,所得够吃够用就行,也就无所谓失。有失是因为你有得,无得也就不会有失。

这些对立的词汇,总有一些是我们喜欢的,比如善与恶中的善,美与丑中的美,智与愚中的智,贤与庸中的贤,等等。由于对立的统一性,我们在追求善的同时也助长了恶;在追求美的同时也强化了丑。有了仁爱的标准,也就有了不仁爱的标准;没有了仁爱,也就没有了不仁爱。所以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意思是,天地是无所谓仁爱的,它把万事万物看作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同样是无所谓仁爱的,也同样把百姓看作刍狗,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大自然看起来无情无义,却对万物一视同仁、不偏不倚。老天不会因有情而故意偏心,让某物繁盛,或让某物枯萎。万物就在那里生长着,它们有自己的生长规律。老天本身就是要下雨的,下雨可滋润万物,也可形成洪水冲垮百姓的房屋。但这就是大自然的规律,我们不可能因为雨水能滋养万物就让它下个痛快,也不可能因为雨水对百姓有伤害就试图消灭它。我们只能顺应雨水的特性,让福祸各自适得其所。

在老子眼里,求善求美求智求贤是人生大忌。他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意思是说,不崇尚有才德的人,才会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名;不把难得的财物看得珍贵,才会使老百姓不做偷窃的事;不炫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才会使民心不被迷乱。这个世界给我们定了一个标准,告诉大家要做崇高的人,大家就开始争做这样的人。有争就会产生冲突,有冲突社会就不安定。有贵重就有低贱,在贵与贱两者中做选择,大家肯定都愿选择前者;于是当看到别人拥有贵重的东西时,就会想方设法据为己有。总体来说,当我们有了好与坏的标准的时候,贪婪之心就同时产生了。

贪心产生智慧,这个“智慧”就是想要获得好处的取巧方法。如果大家不知道什么是好,也就不会产生欲望,也就不会为争这个“好”而变成坏人。一切乱源都是“欲”,有欲就想有得,得不到就要去争,争就会天下大乱。当然,要做到“无欲”这一点是很难的,老子也认为人不大可能消灭欲望。他只是在告诫人们,人还是应该淳朴一些,不要有过多的欲望。衣服本身是用来遮羞防寒的,如果把美放在了第一位,那就本末倒置了;钱是用来购买生活必需品的,够花就行了,如果为了获得更多已没有太多实际意义的钱铤而走险,那就得不偿失了。知识是用来指导生活实践的,如果我们学习知识只是为了追求分数,那就与学习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猜你喜欢

仁爱老子百姓
无所不为
百姓身边的守护者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百姓看家“风”
百姓腰包更鼓了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仁爱来到我身边
漫画
智者老子
Unit 2 Topic 3 of Book 3 (仁爱版)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