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叔同早期文艺作品之新发现

2016-04-20王维军

美育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李叔同文艺作品

王维军

(平湖市李叔同纪念馆,浙江 平湖 314200)



李叔同早期文艺作品之新发现

王维军

(平湖市李叔同纪念馆,浙江 平湖 314200)

摘要:随着李叔同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以前未为人知的李叔同史料渐被发现,得以重光天下,无数奇珍供世眼。然而在李叔同早期文论、歌曲等文艺作品方向的发现却鲜有突破。近期在探索挖掘过程中新发现李叔同早期文艺作品,内容包括序文、政论、歌曲、手稿等,时间从清朝晚期到民国早期。这些新发现的史料均未见诸今人之各种著述文集并为《弘一大师全集》编纂时所遗漏。

关键词:李叔同;文艺作品;清朝晚期;民国早期

一、李叔同手书《朗圃吟草序》

1898年秋,李叔同奉母携眷离开天津,南下沪上。徙居上海后,融贯旧学新知的李叔同,很快融入了上海文化圈。1899年,李叔同与许幻园、袁希濂、蔡小香、张小楼,在城南草堂义结金兰,互为兄弟。1900年旧历二月十二,五人又借去徐氏园小宴余兴未阑,合拍小照一像,仿王弢园“海天五友图”,美其名曰天涯五友图。其时许、李、袁、蔡、张“天涯五友”,彼此诗文唱和,在沪上文坛传为佳话。2014年,笔者于复旦大学图书馆觅到清代稿本周炳城《朗圃吟草》*《朗圃吟草》,周炳城著,清代自印本。四卷,得以一阅。其中就有李叔同、张小楼、袁希濂分别为周炳城《朗圃吟草》所作序文之手稿,及周炳城与李叔同等唱和之诗作,《弘一大师全集》及近人所编其他著述中皆未有此收录。

周炳城(1864—?),号朗圃秋士,浙江湖州人,著有《朗圃吟草》四卷、《湖海诗萃》二十卷。笔者所见到的《朗圃吟草》(图1),共四卷,除周炳城自撰序外,李叔同、张小楼、袁希濂、韩鸿藻、张兆熊、香梦词人等亦分别为诗集作序。海上忘机客张兆熊在序中赞曰“巨制短章,无体不备。有句皆新,为忘年友辈中之铮铮佼佼者”;香梦词人筱庵则言:“披读之余,觉长古诸篇,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眩目尽金银台阁,奇丽无穷。置之唐人集中,几不能辨。近体诸作,古香拂纸,锐藻纷披,诚可远追李杜,近迈遗山”;张小楼作序《奉题朗圃吟丈诗草》:“诗到白描转是才,好从天籁脱天胎。鸥波亭上春风笔,尽把性灵写出来。”袁希濂初作序《题朗圃先生诗集》以“狂言泻入凌云笔,压倒中唐李长吉”夸之,后仍觉意犹未尽,继而续撰《再题朗圃先生诗集》颂之;李叔同也撰序文言以钦佩。

李叔同《朗圃吟草序》手稿(图2):

图1

图2

苕上朗圃词兄,早岁风流,中年落拓。春蚕吐恨,酒杯浇愁。鬓感蓬飞,词传侬懊。因言见志,即物兴怀。绮思纷披,丽藻奇郁。句可呈佛,心时杂仙。汇而成篇,共若干卷。琳琅耀采,珠玉交辉。谨志俚辞,用申钦佩。

落款“庚子夏五,当湖李成蹊识”(图3),钤白文朱印: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图4)。

图3

图4

李叔同所撰之序,不仅文字和手稿为新见,而且所钤“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之印亦是以往刊行之李叔同各种印谱和资料中未曾收录之初现新见,甚是难得。

《朗圃吟草》四卷诗集中所收诗作,始于己卯(1879年),终于己亥(1899年);其中卷一收录的系1879年至1886年创作之诗赋,卷二则是1887年至1888年的作品,卷三作品为1889年至1894年所作,卷四收录的是1895年至1899年所作之诗。周炳城自序撰于1898年旧历八月,李叔同和张兆熊为诗集作序的时间都是1900年旧历五月,而其他诸序未落时间款,故依此推测,《朗圃吟草》的刊行时间应该是在1900年旧历六月以后。在诗集的第四卷中,有诗数篇与李叔同及其友人相关,值得我们关注。如写于丙申年(1896年)的《丑月暨望喜晤幻园居士许建屏司马》《许建屏出示幻园自述诗嘱题因书其后》《海天三友图题词为张小楼布衣许幻园司马袁仲濂茂才作》《再题天涯三友图长歌》《有感时事忧愤难已即次袁仲濂见赠原韵》诸篇,细读诗文内容,我们从中可以获知一些以前未曾悉知的信息。早在1896年,许幻园、张小楼、袁希濂就曾以岁寒三友自居,摄有“天涯三友图”,一如周炳城为《海天三友图题词》和《再题天涯三友图长歌》中所云“长啸昂头空古今,天涯摄影订同心。多情合咏温如玉,立意相期铸以金。习法英文殊志趣,论时务处见胸襟。春申浦上传佳话,哄动交游庆盍簪”,“三君同时客天涯,拔剑斫地歌悠扬。忧时愤世将变局,分习邻邦语文章。偶然会合结同心,摄影传神纸一张。欲争岁寒三盟友,清操贞心百练霜”,这是以往未知的。此“天涯三友图”比李叔同等1900年所摄之“天涯五友图”早了四年。

而诗集的压轴,则是周炳城写于己亥年(1899年)酬和李叔同《七夕》诗原韵的《和惜霜仙史七夕有感用原韵》和《意犹未尽再次二绝句》,我们不妨一赏。

《和惜霜仙史七夕有感用原韵》(图5):

图5

银河风景望中真,枨触当年忆旧因,私语并肩传故事,长生殿里渺无人。

漏重星稀月影迟,匆匆相见恨何其。尘寰怨旷知多少,不独天孙感别离。

《意犹未尽再次二绝句》:

难偿百万怨尤真,薄倚支机话夙因。天上若多尘世恨,牛郎恐也白头人。

净洗甲兵底事迟,冲天杀气倍凄其,自家分合犹难主,哪有闲怜世上难。(近北方拳匪猖獗,而沪上人家多有迁居远离者,故戏及之。)

我们从诗作时间推知,李叔同与周炳城之交友时间应早于1899年旧历七月,而周炳城与许幻园、张小楼、袁希濂诸子相交时间则更早,至少应在1896年十二月前。

此诗集中还有一些线索,为我们提供了李叔同与友人的其他一些相关信息。

清光绪二十八年九月初一(1902年10月2日),沪上《笑林报》曾刊登李叔同的一则《照红词客介香梦词人属题采菊图,为赋二十八字》:“田园十亩老烟霞,水绕篱边菊影斜。独有闲情旧词客,春花不惜惜秋花。”署名当湖惜霜。李叔同在这首诗题中提及的“香梦词人”为何许人也,一直未见有叙,少有人知。而在《朗圃吟草》中,却有香梦词人的不少信息。翻开周炳城《朗圃吟草》第一页,我们看到为此诗集题签的就是这位香梦词人,题签的落款是“筱盦”,钤白文朱印方章“香梦词人”;而为诗集作序者中也有这位“香梦词人”,其序文的落款是“古沪香梦词人拜题”,钤阳文方章“小盦”;且诗集所用的笺纸也是印有“香梦词人轶吻”的专用纸。笔者还在1902年8月5日之《春江花月报》头版位置,查得李叔同与友人补缘主人一同为香梦词人发布的一则启事“香梦词人书画助赈”,布告云:“香梦词人,夏君笑庵,海上名士也。雅擅词章,尤工书画,今拟以助赈,专书画扇子。每件收洋一角,以千件为度,件交花月报馆,或交大东门外北施家弄钱业公所东首夏第亦可,两礼拜取件,潮扇不应。补缘主人,惜霜仙史同启”;而10月2日之《笑林报》在刊登李叔同《为赋二十八字》小诗时,同时还刊出了香梦词人的一首诗《应照红词客以采菊图小景属题》:“老去秋光菊又残,松声云影两盘桓。时人欲识先生貌,骨格丰标画里看。”诗后署名:香梦词人夏鼎,古沪夏鼎筱盦。可见李叔同的这位朋友香梦词人,即夏鼎,夏筱盦是也。

在李叔同的常用印中,有一方以李叔同祖籍平湖旧称冠名的“当湖惜霜”印他特别喜欢,使用频率甚高,这是李叔同的好友戈朋云为其所刻并相赠的。此印2.1厘米见方,印文“当湖惜霜”为隶字,阴刻,边款刻阴文“戈朋云”,现藏于西泠印社中国印学博物馆。据笔者实证资料所考,李叔同最早使用此印的时间应不晚于1899年,因为李叔同当年在沪上函致天津徐耀廷的信封上就已钤有此印,这也可以推断李叔同与戈朋云的相交至少可追溯至1899年,也就是说李叔同来沪上不久便与戈朋云相交识。至于戈朋云其人其事,则信息乏匮,更未见今人有叙。而在《朗圃吟草》卷四中,笔者发现周炳城1898年所写的一首诗,诗名为《赠戈朋云》,可知其时李、周、戈等彼此皆属同一文友圈,互有交集。而沪学会期间,李叔同主事沪学会附属义务小学堂,戈朋云则操办中英学社,皆为教育界同仁,相互多有交往。1905年沪学会召开五月份月会,召集沪上各学堂代表集会,筹划抗议美国苛禁华工问题及开展抵制美货运动,提出停止与美商交易的办法,李叔同和戈朋云分别作为各自学校的代表参与活动并发言,要求美国尽除“禁工苛例”,赞成抵制美货。1905年5月29日《中外日报》和6月5日《时报》等报纸皆有相关记载。

一本《朗圃吟草》,把李叔同及其好友许幻园、张小楼、袁希濂、周炳城、香梦词人、戈朋云等信息汇集到了一起(图6“张小楼为《朗圃吟草》作题”、图7“袁希濂为《朗圃吟草》作题”、图8“香梦词人为《朗圃吟草》书题并序,及《春江花月报》《笑林报》所刊李叔同与香梦词人之信息”),使我们不仅有幸得见李叔同早期留下的珍贵文字和手稿墨迹,而且也从中获知诸多李叔同友人的相关资料信息,填补了以往此类史料之不足。

图6

图7

图8

二、李叔同撰格致书院课题策论《开诚布公论》

20世纪初的李叔同在上海滩激扬文字,入城南文社,举书画公会、习南洋公学、兴沪学会,办义务小学,意气风发。其时,李叔同以李成蹊之名,曾屡屡参与格致书院课题应征,且频频获奖,名闻沪上。

格致书院,是19世纪70年代由中外士商共同捐资建设,旨在传播西学,探索富国裕民、救亡图存治国之道的新型学校。格致书院的考试制度在王韬、傅兰雅的主持参与下,推行一种全新的以“季课”“特课”和“月课”为特色的“考课制度”,由主持者出考题,学生依题作文,考官阅卷采用只批不改的做法,以求存真;评定答题优劣则以有理、有据、有新意为标准,划分若干等第,然后张榜公布,奖励优秀者。“季课”始于1886年,每年4次;1889年起,又在正课外添以春秋两考课,名为“特课”。1901年10月起,又推出每月1次的考课,延至1904年上半年止。1904年秋,书院因经费不足,停月考课,改为季考课。统请海关诸位道宪、南北洋大臣、两江总督及上海、宁波、天津道台等朝廷军政要员主持命题,考题内容多为西学传播和时事国是议论等,应征者不限上海一地,全国各地皆可参加。而考课题目和获奖名单则在《申报》《字林西报》上刊出,每次考课通告一经公布,全国各地反响热烈,应征者济济,动辄百数十人。笔者查阅了1898年末至1905年间李叔同在上海期间的各期《申报》,从中整理出李叔同应征格致书院的各期课题,以及李叔同获奖课案的相关资料信息,统计出李叔同前后共有12次获奖,分别是:己亥夏季课案一等第二十二名,壬寅十月课案第七名,壬寅十二月课案第二名,癸卯四月课案第十九名,癸卯五月课案第三名,癸卯夏季课案一等第四十二名,癸卯苏松太道特课案超等第十五名,癸卯秋季天津道课案超等第一名,癸卯十月课案第十八名,癸卯十一月课案第三名,甲辰九月课案第五名,甲辰十月课案第三名。为方便读者查阅,笔者制作了表1(课题统计中略去了算学课题,课案统计中仅收录李叔同获奖之信息数据,其他一并略去),并附上《申报》刊载相关消息的原始资料,供查阅参考。

表1 李叔同应征格致书院的各期课题及获奖课题等

表1(续)

然而,考察以往种种史料收集之结果,都仅限于李叔同应征课题的题目名称和课案的获奖奖次,从未发现李叔同所撰课题的具体文章内容,故以往人们在赞叹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同时,又为无法更多地领略其文章内容独到之见解、精辟之论述而深感惋惜。不过,胜缘的是,笔者在整理创刊于1901年的清朝第一张官办报纸——《北洋官报》时(图9),有幸发现了一篇李叔同当时以“李成蹊”署名,应征格致书院课题,并获得超等第一名的《开诚布公论》课卷全文,填补了李叔同应征课题文章内容之空白,聊补以往有题无文之缺憾。

图9

癸卯八月,天津海关道为上海格致书院秋季考课出了二道策论课题,一是《开诚布公论》,二是《中西学术异同得失,试胪陈之策》,刊登在1903年10月7日(旧历八月十七日)的《申报》第二版上,要求应试课卷自出题日起至九月二十日前缴至虹口中西书院。而为格致书院出题的是时任天津海关道的唐绍仪。唐绍仪(1862—1938),字少川,广东香山县人,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外交家;1874年成为第三批留美幼童,赴美留学,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881年归国,1895年任驻朝鲜总领事;1901年,袁世凯擢升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重用唐绍仪为天津海关道。辛亥革命后,唐绍仪加入孙中山的同盟会,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李叔同的这篇《开诚布公论》深得唐绍仪的赏识好评,1904年1月17日(癸卯十二月初一)《申报》上刊登了此次经唐绍仪批阅后评出的超等、特等和一等奖获得者名单,在107名获奖者中,李叔同拔得头魁,获超等第一名;我们从征题截止日期可知,李叔同应征答卷撰写之时间应在1903年秋末。李叔同此篇《开诚布公论》则刊登在1903年12月18日(即清光绪二十九年十月三十)第175册《北洋官报》第2页的“专件”栏目的首篇位置;而此次课案获超等第二名陆世澧的《中西学术异同得失策》则刊登在第176册的《北洋官报》上。李叔同的这篇文章,虽然不长,共500来字,但短小精悍,通篇围绕论题,引用史例论据,展开论证。文章中李叔同以其开阔之视野和独到之见解阐述了“以法治国”,以及“执法者”在用法中应注意之诸种关系,并开宗明义道:“法也者,为治之大器也”,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和规范,需要靠制度的力量和法律的规矩去约束和制约,如此,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接着,他话锋一转,又就执法者在“势不得不以法权奉诸于一人”的情况下,如何去用好执法权,提出了“彼之所为不利吾群,法所宜刑也”,“彼之所为利于吾群,法所宜赏也”的用法理念,指出“法也者”是“万民之法”,执法者是在为万民立法,所以执法者要言忠信,行笃敬;又道“诚心存乎人,公道存乎群”,执法者欲使“法虽严厉而刑者不怨,赏者不惊”,就必须在执法中做到“开诚心,布公道”;观其言论,即使在百年后的今天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该文章的发现,为我们研究清末李叔同的思想动态流变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现将刊登在《北洋官报》上的李叔同这篇策论全文摘录如下,以飨读者。(图10)

图10

开诚布公论

津 海关道课格致书院超等第一名

李成蹊

法也者,为治之大器也。然而法奚自始邪?人之生必有群,群之合必有法,法始于群约。其继也,由分而入专,由多而趋寡,势不得不以法权奉诸一人。夫以一人执法权,万民之疑忌因之而起,万民之群谊因之寖亡矣。是故善执法者,惧夫疑忌之起也,有以泯其疑忌焉。虑夫群谊之亡也,有以固其群谊焉。夫至于疑忌泯、群谊固,而法乃行诸上下之间而不悖。诸葛治蜀,史称其开诚心、布公道。吾以为此其所以能善用法欤。不然,诸葛夙治申韩法术,其治蜀也,以严厉称,万民宜啧有怨言矣。乃直戅如马谡而诛之,褊戾如杨仪、魏延而用之,不闻万民有异说,何也?盖其所以诛者,非有所深怒,必欲置之死亡也。亦曰,彼之所为不利吾群,法所宜刑也。其所以用者,非有所姑息,必欲加诸贵显也。亦曰,彼之所为利于吾群,法所宜赏也。法也者,万民之法。执法者,即万民立法之义,为一己用法之义。斯诚心存乎人,公道存乎群。法虽严厉而刑者不怨,赏者不惊。其关系密切有如此矣。后世执法者,罔识兹义。易一己奉群之义,为万民奉己之私,于是有束缚而无感格,有隔阂而无通融。上有专制之名,下有作伪之谤。法之所在,遂重为世所诟病。然亦思立法之源流若何,用法之权限若何,鉴彼诸葛开诚布公之遗迹,其亦知所取法哉。

三、李叔同创作歌曲《诚》

李叔同传世之歌曲作品,包括:最早由上海中新书局国学会于1905年5月发行、李叔同自编的《国学唱歌集初编》,歌曲内容分“扬葩、翼骚、修诗、摛词、登昆、杂歌十章”共6大类21首;李叔同同学黄炎培珍藏的李叔同在沪学会时创作《祖国歌》的手稿;李叔同在日本东京独自编辑,1906年正月由上海大东门内北城脚义务小学堂内公益社发行的《音乐小杂志》中的《我的国》《春郊赛跑》《隋堤柳》3首;1913年李叔同在其编辑的浙师校友会会刊《白阳》上刊发的三声部合唱《春游》;其在浙一师任音乐教职时创作的、在学生中传唱的《送别》《采莲》《早秋》《悲秋》《忆儿时》《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等众多歌曲,这些歌曲后来被丰子恺、裘梦痕选入合编的《歌曲集——中文名歌五十曲》中,于1927年8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发行;1928年开明书店发行、钱君匋所编《中国民歌选》中收录的《月夜》《幽人》等;1929年与太虚法师合作完成的、礼赞佛法僧的《三宝歌》;1936年10月开明书店印行、弘一大师作歌的《清凉歌集》中的5首;1937年5月为厦门第一届运动会创作的运动会会歌;1958年1月由丰子恺编、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李叔同歌曲集》;1990年9月由钱仁康编考、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李叔同—弘一法师歌曲全集》;1993年5月由钱仁康编著、东大图书公司出版的《弘一大师歌曲集》等。在李叔同创作的这些歌曲作品中,既有李叔同自己作词作曲的作品,亦有自己作词、配以他人谱曲或引用中国传统曲调或欧美和日本等国曲谱的歌曲,还有自己谱曲、但配以他人作词或引用古诗词等的歌曲,也有选词配曲的一些作品。根据钱仁康的考证,确定李叔同创作的歌曲大约有70余首。

这里要向大家介绍的是,笔者在收集整理李叔同音乐资料时,新发现的一首李叔同作词配曲的歌曲——《诚》。该歌曲刊登在1933年2月由商务印书馆印发、周玲荪编《新时代高中唱歌集》中。

周玲荪,浙江海盐人,1912年就学于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图画手工专科,与吴梦非、李鸿梁等同班,师从李叔同。吴梦非于1959年曾撰写《五四运动前后的美术教育回忆片断》,文中回忆诸同学道:“我们这一班学生有二十多人,如周玲荪、金咨甫、朱酥典、李鸿梁、朱蔼孙等。”受李先生的影响,周玲荪对李叔同任教的音乐、图画两科尤感兴趣,专注有加。1915年毕业后任商务印书馆南京分馆编辑,后任南京高等师范艺术系主任,曾在多地学校任音乐、美术教职。1919年,周玲荪的同学吴梦非、刘质平等发起成立一个以提倡美育为主旨的新式音乐社团、中国第一个美育学术团体——中华美育会。1920年4月20日,美育会在小西门外黄家阙路的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内创刊了中国第一本美育学术刊物《美育》,吴梦非出任总编辑,音乐编辑主任刘质平,手工编辑主任姜丹书,文艺编辑主任欧阳予倩,周玲荪则从第3期起出任图画编辑主任。在《美育》杂志上,周玲荪先后发表了《教授音乐应该怎样》(第1期)、《新文化运动与美育》(第3期),一生致力于音乐美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编著有《中等学校唱歌集》《新学制高级中学教科书——水彩风景画》《金陵名胜写生集·第一集油画写生集》《金陵名胜写生集·第二集水彩写生集》《新编金陵名胜写生集·第一集油画》《新编金陵名胜写生集·第二集水彩写生集》《中等学校乐理唱歌合编》《师范学校风琴练习曲集》《新时代高中唱歌集》《钢琴教本》等。

周玲荪编《新时代高中唱歌集》一书(图11),封面由于右任书题,身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和东南大学校长的郭秉文为书作序:“周君玲荪,潜心音乐。曾任南高、东大、中大教授有年。课暇编辑中等学校唱歌集两大册,业有商务印书馆印行,风行全国。”周玲荪自己则在目录前的“编辑大意”中就歌集所选内容作一说明:“本书所有歌曲,除编者创作外,又选用李叔同、萧友梅、易韦斋、戴季陶、刘大白、胡寄尘、吴梦非、沈秉廉、白露汀诸先生之作品。其声调与词旨,俱极高雅。富有发扬蹈厉之精神,颇足以激励青年,涵养美感。”编入该歌集的歌曲共有52首,皆系周玲荪亲笔手抄,其中署名李叔同的歌曲共有9首,分别是《诚》《月》《忆儿时》《幽居》《西湖》《落花》《晚钟》《采莲》《送别》。歌曲《诚》刊登在歌集的第6页和第7页上(图12),署名李叔同。歌词内容:“大哉一诚,圣人之本。弥纶六合炳日星;唯诚可以参天地,唯诚可以通神明;大哉一诚,执厥中;大哉一诚,圣人之本,大哉,大哉,一诚!”周玲荪在该歌曲后面还加了尾注,对歌词内容作释文解读,并附撰李叔同先生小传:“李叔同先生高士也。岸,哀,息,婴,皆其名,籍平湖,迁居天津。家本世阀,而先生则厌之。清光绪间,游海上,结交知名士,旋留学日本东京美术学校,专究西洋画,暇则旁及音乐。卒业返国,历任浙江两级师范及南京高等师范图画音乐教授,实开吾国美育之先导!民国七年夏,薙度于西湖虎跑寺,是年冬,即于灵隐寺受戒焉,法名演音,号弘一。生平杰作以油画为最,出家时除布施外,均由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保管。先生尤长书法,兼工诗词,所作歌曲亦甚多。”此歌发现后,笔者遂请教著名音乐史研究专家、弘一大师研究学者孙继南,孙老闻讯后甚喜,有意对此展开深入研究。不久,孙老又来函相告,在周玲荪所编、商务印书馆1924年发行的《中等学校唱歌集第二编——歌曲集》(图13)中亦发现编有此歌,并函来了此歌曲集的复印件。该《歌曲集》内容分为“曲谱”和“歌词注释”两部分。“曲谱”共选编歌曲25首,对词作者一律不作标注,若曲谱系选用外国作曲家的作品,则大都署明原曲作者(亦有不少曲谱未署曲作者,或未知佚名)。《诚》编在曲谱部分的第二首,曲谱作者署名:美人Smith, W. G.作曲(图14)。李叔同创作的其他歌曲作品《丰年》《归燕》《忆儿时》《人与自然界》《月》《幽居》《废墟》《西湖》《落花》《晚钟》《采莲》《送别》等,亦编入在集中。结合周玲荪所编之《新时代高中唱歌集》《中等学校唱歌集第二编——歌曲集》两本歌集中对《诚》作者之署名,我们可知,《诚》应该是李叔同选美国作曲家Smith, W.G.的曲子,配上自己撰写的歌词而创作的歌曲作品。当然,这仅是笔者之抛砖拙见,许多专业上的辅助论据和详尽论证还待孙继南前辈学者及其他音乐界学人作深入严谨之学术解读,来为本发现作更多的学术支撑和补充。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仔细阅览周玲荪的《歌曲集》,还有一个发现值得我们关注。以往无论是1927年丰子恺、裘梦痕合编之《中文名歌五十曲》,还是1958年丰子恺编《李叔同歌曲集》,或者钱仁康先生1990年所编《李叔同—弘一法师歌曲全集》、1993年《弘一大师歌曲集》,以及1992年《弘一大师全集·文艺卷》中,编在李叔同名下的两首歌《月》和《废墟》的曲作者始终未能明确。《中文名歌五十曲》中,《月》署李叔同作歌、《废墟》署吴梦非作歌,两首歌的曲作者皆未署;《李叔同歌曲集》中,《月》署李叔同作词,曲作者未署,《废墟》署吴梦非配词,李叔同选曲,未注明曲作者;《李叔同—弘一法师歌曲全集》中,《月》依旧未署曲作者,只署作词李叔同;《废墟》一歌则署李叔同选曲,吴梦非作词,至于到底是选谁的曲,同样还是未知;《弘一大师歌曲集》中,《月》的词作者署李叔同,曲作者署佚名。《废墟》则署李叔同选曲,吴梦非作词;《弘一大师全集·文艺卷》中的《月》《废墟》复制丰子恺《李叔同歌曲集》的资料,《月》只署李叔同作词,未署曲作者。《废墟》署李叔同选曲,吴梦非作词。以上种种,被延用至今,而《月》《废墟》之曲作者为何许人也,一直未曾明确。而在周玲荪之《中等学校唱歌集第二编——歌曲集》中,编者对这两首歌的曲作者却有明确署名。《月》的作曲者署:法人Lindllod作曲(图15);《废墟》的作曲者署:日人近藤逸五郎作曲(图16)。那么《废墟》的曲作者是否真如周玲荪所说的那样是近藤逸五郎呢?笔者在《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史文献汇编:艺术教育图志(1908—2012)》[1]上得见《废墟》手稿影印件,署:高村藤花作曲,吴梦非作歌(图17),但未注明此影印件之出处。又查阅吴嘉平所编《圆梦集》,在目录之“吴梦非、王元振的歌曲作品”中,也发现《废墟》一歌所署:吴梦非作歌,李叔同选曲(高村藤花曲)。这与周玲荪所署近藤逸五郎作曲都有不同。笔者就此疑问再次请教孙继南,孙老复函:“近藤逸五郎,日本译诗家,曾译过《废墟》歌词,但并非曲作者。高村藤花作曲,出自吴嘉平《贺梦集》目录。我问吴嘉平出处,回答‘来自我父亲的手稿’。”由此可见,《废墟》真正的曲作者应该是日本人高村藤花。至此,这两首歌的曲作者终于明确。故这两首歌的词曲作者应该是:《月》,李叔同作词,法国人Lindllod作曲;《废墟》,吴梦非作词,日本人高村藤花作曲,李叔同选曲。

图15

图16

图17

为阅者方便,笔者将《月》《废墟》在各种版本中的词曲作者署名分别制表2如下,以示说明:

表2 《月》《废墟》在各种版本中的词曲作者署名

此外,周玲荪所编《新时代高中唱歌集》中还有一条重要信息。在歌集第8页周玲荪作词配曲的《秋夜》(正日落秋山,一片罗云隐去……)一歌后面,周玲荪为此歌加了个尾注说明:“钱君匋先生编中国民歌选,曾选用拙著此歌,误注为李叔同先生所作”(图18),可见钱君匋在1928年编《中国民歌选》时,误将周玲荪作词的《秋夜》编入了李叔同名下,后来钱仁康受此误导,亦将周的此歌编入了《李叔同—弘一法师歌曲全集》《弘一大师歌曲集》中,错署李叔同作词,以致后来误传甚广。但在丰子恺所编的《中文名歌五十曲》《李叔同歌曲集》中皆未收录此歌,而是收录了李叔同作词的另一首同名歌曲《秋夜》(眉月一弯夜三更,画屏深处、宝鸭篆烟青。唧唧唧唧,唧唧唧唧,秋虫绕砌鸣,小簟凉多睡味清)。所以在当下许多李叔同歌曲资料,包括《弘一大师全集》中往往会出现两首不同词曲的同名歌曲《秋夜》,其中歌词是“正日落秋山一片罗云隐去”的《秋夜》,系周玲荪所作,并非李叔同作品;而歌词为“眉月一弯夜三更”的这首歌曲,才是李叔同作词选曲的作品,在此予以说明纠正,去伪存真,避免以讹传讹。

图18

四、李叔同手书《胡氏家乘》凡例

2014年笔者在网上拍得李婴手稿《凡例》单行本一册(图19),共14页,落款丁巳年(1917年),署名李婴书,除“凡例”内容外,无其他任何文字信息和说明,虽从字体风格上一看明显便是李叔同手迹,但为证明此印本内容之真实,还须找到此“凡例”之原始出处,方具说服力。为此,笔者通过手稿末“胡祖德”的撰文落款,顺藤摸瓜、追根溯源,经过一年的努力,最后在上海图书馆找到1918年刊行的胡祖德编纂的《胡氏家乘》*《胡氏家乘》,胡祖德编纂,民国自印本。一书,并在该家谱中找到其中的“凡例”一章,比较其内容,与网上拍得之《凡例》单行本完全一致,由此明确此单行本之原始出处,拨开迷雾,证明此李叔同手稿之真实不虚。

图19

图20

胡祖德(1860—1939),字云翘,号筠桥,生于上海陈行,祖籍安徽绩溪,祖上自清初迁至陈行,系陈行名儒秦荣光之弟子。胡祖德喜读书著述,能诗画,致力于地方掌故、民俗文化之收集、挖掘和研究,编著《沪谚》《沪谚外编》,收录沪谚近2000则,又有里巷歌谣、俚曲、俗话、新词、隐语、行话等,富有地方情趣。方言部分列举字形、读法,保存上海地区语言特色,反映风俗民情,是第一部结集的纪录上海方言的著作,开近代俗文学研究先声,是研究上海方言、俚语、风土人情的重要史料,至今仍被广为引用。胡氏家境富厚,乐施好善,曾先后出资捐建陈行镇上“度民”“裕民”“苏民”“粒民”“齐民”“寿民”六桥,自称“六桥老人”,为乡人称颂。其中的度民桥遗存至今,依旧连接着周浦塘两岸,是浦东现存最长的石梁桥。民国初期,胡祖德有感于沪上胡氏自300年前由徽州绩溪迁至上海陈行后,仅见“某公配某氏传某支”之简述,而未有胡氏族谱之系统记载述考之状况,为避免“闻见湮没弗彰”,“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悔可追欤”,于是收集整理胡氏本支各种旧稿,编纂《胡氏家乘》,请国史馆纂修倪锡湛为之撰序,伊秉绶之孙伊立勋为之书;胡祖德自序记录编纂因缘,由内阁中书吕景端为之书。此家谱由吴昌硕为之题签(图20),张祖翼隶书题扉,朱声树题“胡氏宗祠图”,何维朴、耿道冲、清道人李瑞清、天台山农刘文玠、汪克埙、周承忠、左孝同、郑孝胥等为之作书,1918年刊印。在《胡氏家乘》中,胡祖德就族谱纂修原则和编纂内容、体例、结构以及编修中一些基本问题的规定和说明等另列“凡例”一章,加以阐明。而胡祖德为此“凡例”所邀抄录的书家就是当时名闻沪上的李叔同。李叔同为《胡氏家乘》所书“凡例”一章,前有倪锡湛撰序和胡祖德自序,后有胡氏宗祠图、祠堂联、祭文、祭祠规则、建宗祠记、节妇传等。这14页“凡例”,每页竖排6行,落款为“裔孙胡祖德谨撰丁巳李婴谨书”。据李叔同《断食日志》所记,1916年12月25日至1917年1月11日,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断食18天。断食后,他自我感觉甚好,似脱胎换骨,焕然一新,便用老子“能婴儿乎”之意,更名为李婴。故此“凡例”之手稿,应系李叔同1917年断食后所书。而此手迹作为《胡氏家乘》中“凡例”一章,与其他人的手迹一起集录于书中,且署李叔同新取之名李婴,不甚醒目,故一直未被大家发现和关注。

五、结语

以上诸项,为李叔同早期文艺作品之新发现,拙文旨在呈现和分享,故未就所涉内容展开更多的研究和探讨,愿这些新发现的弘一大师遗珠奇珍,能为诸学者以后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课题和方向。

参考文献:

[1]陈星. 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史文献汇编:艺术教育图志(1908—2012)[M].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2:255.

(责任编辑:刘晨)

Li Shutong’s Newly-discovered Early Literary Works

WANG Wei-jun

(Li Shutong Memorial, Pinghu 314200, China)

Abstract:As research on Li Shutong advances and deepens, historical documents which were unknown before are coming to light. Yet, few breakthroughs have been made in bringing to light his early literary works such as literary criticism and songs. To our delight, recent exploration has turned up some early literary works of his, including prefaces, political pamphlets, songs, manuscripts and so on that were writte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None of these newly discovered historical documents have ever appeared in the writings of present authors or been included in the Complete Works of Master Hongyi.

Key words:Li Shutong; literary works; late Qing Dynasty;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中图分类号:I215; J0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012(2016)02-0051-12

作者简介:王维军(1962—),男,浙江平湖人,平湖市李叔同纪念馆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李叔同史料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06

猜你喜欢

李叔同文艺作品
文艺作品
丽江市弘扬张桂梅精神文艺作品评论会
李叔同研究史上的新坐标
——《李叔同—弘一大师年谱长编》评介
川渝携手打造农民工“梦想舞台” 四川省第四届暨川渝首届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开启
弘一法师的账单
论近代中西方文艺作品互译发展现状及趋势
李叔同谈“咸与淡”
影像中的灿烂人生
——《李叔同——弘一大师影像》简评
弘一法师李叔同(上)
听李叔同送别(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