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申请考核制度下的博士生培养模式与监控体制探究

2016-04-19曹云鹏李淑英王洋谭小京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6年3期
关键词:博士生监控

曹云鹏 李淑英 王洋 谭小京

【摘要】我国部分高校正在探索的申请考核博士招生制度为选拔优秀的博士生源提供了新动力。在申请考核制度下,为了保障博士生培养质量, 必须增强高校质量保障主体的意识, 加强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并落实导师责任制,规范博士生培养制度和课程管理,严格学位论文过程管理,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和实验保障以及建立健全博士生淘汰机制等措施来加强培养环节质量管理。

【关键词】博士生 申请考核制 监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229-02

博士生是重要的创新型人力资源,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工业部门从事教学、研究、设计、生产和管理工作,其作用的充分发挥,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吸引国内外优秀学生攻读博士学位,扩大博士生导师的招生自主权,提高博士生生源质量,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开始探索灵活多样的招生方式。其中,申请考核制度下招收博士生是值得摸索探究的一种新兴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

一、申请考核制度下博士生招生的特点

申请考核制是指考生根据报考院校公布的招生条件,考生本人申请、导师(组)推荐、经培养单位考核审定后,由培养单位依据综合考核结果确定是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1]。申请考核制度采用宽进的招生方式,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专业基础好、科研能力强,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在本学科某一领域有学术专长或已取得突出的学术成果的非定向就业的普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只须通过学科考核即可录取。

目前多所“985工程”高校和部分“211工程”高校在重点学科、院系试行申请考核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然而各高校申请考核制的实践形态不尽相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7]:

(1)对考生基本条件的要求。多数高校申请考核制中明确规定考生所取得的硕士学位为全国重点高校、国家级科研院所或其他高校一级国家重点学科的学历硕士毕业生;同时对考生英语成绩有明确要求。在科研能力方面则对是否在SCI期刊、全国核心期刊或者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发表过论文及篇数有一定的要求。

(2)对博士生导师的要求。有的高校规定有资格招收博士生入学申请考核考生的导师一般包括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高端人才。

(3)对招生考试的组织要求。招生的主体由学校下放到学院(系或教学部),具体负责博士生招生工作。招生一般采取资格审查和综合考核两个过程。资格审查阶段,组织专家对考生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完成考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实现申请者的初筛。综合考核阶段通常采取面试,评价学生视野、实际应用知识能力及培养潜力。

申请审核招生制度的设计的初衷是彰显发挥导师自主选拔学生的积极作用、优化招考制度、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等价值诉求。然而实践表明,申请考核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申请资格要求有失教育公平、考核内容不够完整、考核程序趋于功利化等问题。申请考核制虽然相比于传统的招生制度有许多优点,但仅凭学术成果和面试不能保证招收的博士生生源质量较高。因此,申请审核制度下招收博士生的培养目标、方式要对应学生能力层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切忌以统一的模式、一刀切的方式进行培养,必须因人而异,进行个性化培养。

二、传统体制下博士生培养模式

传统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对公开招考和免试推荐(包括提前攻博、硕博连读、直接攻博)途径招生的博士生采取的是统一的培养方式。以笔者所在工作单位为例,具体过程如下:

(1)制定论文工作研究计划。博士生入学后,首先在导师组的指导下完成论文工作研究计划的制定工作。内容包括确定研究方向、课程学习、文献阅读、开题报告、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位论文及实践环节等方面的要求和进度计划。

(2)课程学习。根据博士生专业方向,一般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第一个学期。专业基础课为学位课,并根据统招和面试推荐的学生设定了最低学分。而专业选修课则根据博士生拟开展的课题和其研究经历,由博士生导师为其制定的课程,亦有相应最低学分要求。

(3)开题。开题是整个博士生培养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直接决定了博士生的学位论文的质量,要求博士生第四学期末应该完成开题工作。

(4)培养过程监控。学校研究生院对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点节点进行监控,主要包括:每个学期的学术活动与学术报告;第二学期末应该完成文献综述报告;第四学期末完成开题报告;第四学期后,每学期必须做一次研究进展报告。

(5)毕业要求与学位论文答辩。笔者所在学校的各个学院对博士生毕业要求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不同的, 不同的导师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根据研究生发表成果情况,制订了学位论文评审模式,并对学位答辩流程制订了详细的方案,为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证提供保障。

三、申请考核制度下博士生培养模式的思考

博士生申请考核制在招生环节中最大的亮点是体现导师在招生环节的作用。通过面试,导师与博士申请者进行面对面交流[5],便于导师与申请者双向选择。因此,申请考核制下的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原则是应是根据博士生不同的素质、知识背景和独立研究能力,对他们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的培养。根据笔者多年培养、管理、及借鉴国外博士培养方式,提出一套申请考核制度下的博士生培养模式和监控体制。

(1)加强博士生培养制度建设。学校、学院和博士所在的基层学术组织应分别制定博士生培养过程各个环节的规范、监控手段及未达标处理办法、淘汰机制等。

(2)加强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博士生的培养,导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8]。突破体制和方式上的障碍,推进博导解聘制,确保博士生导师的学术指导投入,控制导师指导博士生数量,严格导师负责制度,通过引进、培养等多种措施,改变博士生导师队伍年龄、学历、职称和学缘结构,增加博士生企业导师比例,吸引、聚集一批国内同行业的专家学者,组成领先于国内外学科前沿的高素质导师队伍。endprint

(3)入学后先开题。申请审核制下选拔的博士研究生一般均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因此,在博士研究生入学后,由导师指定课题或博士生根据本学科发展中的重要科学理论问题、工程实际问题、高新技术研究及在本学科中的应用、跨学科特别是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等问题为背景,特别鼓励开展具有前沿性和开拓意义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同时应注意可行性。如果首次开题不过;可以进行二次开题;二次不过或入学2年达不到开题要求,导师(组)可做出终止培养(淘汰)的建议。

(4)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召集企业专家、教授委员会成员组成研究生培养委员会,制订新版研究生培养方案。新版培养方案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科研要转化成生产力的重点。

(5)营造强烈的学术活动、学术报告氛围:每次活动要有总结报告,简述内容并阐明自己对相关问题的学术观点或看法。

(6)加强实践环节。博士生的培养离不开优越的实验条件[9]。目前,我校研究平台及实验资源面向申请考核制博士生全面予以优先开放。学校与国内众多科研院所针对学科建设、教育管理相互交流访问,并与有关单位签署《共建“学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协议》。

(7)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与国外大学、科研机构、公司开展深入的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并邀请其为师生开展讲座。支持博士在读期间至少有一次短期或长期国际交流, 通过联合培养、短期交流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博士生的科学素养。

(8)研究进展检查。博士生通过开题报告后,每学期必须做一次研究进展报告。对论文选题不当、论文工作中存在很大困难等问题较严重的研究生,导师(组)要督促其及时调整计划,做出适当处理,尽量保证研究生按期答辩。

(9)加大资助力度,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博士生的培养,尤其是工科博士生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科研经费。笔者所在院系设立“天使”基金,通过制定奖励办法促进发表的论文、专利、奖项、项目数量、质量快速提升。

(10)严格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导师(组)主要检查论文工作计划执行情况,具体包括已完成研究内容及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和论文按时完成的可行性。

博士生培养质量不仅包括基础和专业知识水平、学位论文的质量,还应该包括创新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其影响因素包括生源质量、学科水平、导师指导、课程学习、研究实践、视野眼界和办学条件等方面。本文在申请考核制下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我国博士生培养质量保障的方式方法, 通过过程控制管理收集博士生培养的过程信息,对博士生教育质量进行价值判断、过程评价和反馈评价,从而提出改进策略,促进博士生教育质量持续改进的过程,这对于实现我国博士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亮,陈恩伦.申请—考核博士招生改革制度优化路径探究[J].学位及研究生教育.2015.4:49-55

[2]吴迪.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的价值诉求及现实选择[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4):53-57

[3]杨震.基于申请—考核制的博士研究生招考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15(2):6-10

[4]张立迁.博士生招生中若干重点关切问题探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3,7(1):107-111

[5]付卫东,张立迁.我国博士生入学“申请制”模式探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5,9(2):107-113

[6]牛梦虎,郭瑞迎.博士生入学考核项目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4(11):36-41

[7]张丽敏,于书林.博士生入学申请制的实施及其完善的政策建议[J].重庆高教研究.2013,1(5) :63-67

[8]孟卫青,吴开俊,王一博.博士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4):63-66

[9]李晓娟,吴志功.法国博士生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7(11):41-43endprint

猜你喜欢

博士生监控
理想与现实之间: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张力及其消解
谈高速公路特大桥施工监控
关于FEP在地铁实现综合监控与冗余控制分析
迎春佳作
中国博士生的苦与乐
博士不唯论文 只是前进一小步
通信电源监控系统在电力通信中的应用
为何导师成了压垮杨宝德的最后一根稻草
GPS/DR/GIS技术在基于GSM—R列车监控系统中应用
欧洲大学协会提出高水平博士生教育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