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相结合的实效性研究

2016-04-19王喜鸿董家道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6年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王喜鸿 董家道

【摘要】创业创新教育在高校越来越受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的有效融合具有较高的教育意义,本文就两者的有效融合进行实效性研究。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创业创新教育

【基金项目】三亚学院科研项目资助(《构建与学风建设相适应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74-01

新形势下,国家的教育改革政策在不断地进行实践性调整,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新时代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自主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创业素质,这就需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更好的有效融合。

一、创业创新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教育意义

(1)塑造人格

创业创新教育不仅要使具有创业精神的学子受到良好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做一个品质同样优秀,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尤其是在创业创新教育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们的健康人格,如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坚强、乐观等积极的人格品质,为将来创业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2)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

在大多数高校中独生子女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这就涉及到了团体合作意识缺乏的问题,对此高校思想教育需要通过一些学习行为的科学规划和教育引导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树立与人相处的正确的价值观。

(3)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极大的拓展

通过高校的有效实践,思想道德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实现教育融合。很多高校已经有了一系列创业创新的课程方案,这样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内外兼修,同时可以全方位的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延伸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我国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的有效开展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设创业创新教育系列课程

为了更好开展创业创新教育,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科学调整。如在培养计划中增加通识教育课程的比重,而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增设创业创新系列课程,进一步加强创业创新方面的基础课程的教育,包括创业学、创新理论、风险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等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理论。通过增设创业管理、创业战略、创业团队、创业财务、创业策划和创业营销等方面的实践课程,来提高学生创业创新的实践能力。另外,诸如经济学、法学、管理学、金融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交叉课程则开设成选修课程,通过选修此类课程提高创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2)构建创业创新体系和载体,加强创业创新指导

创业创新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高校必须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服务体系。通过完整的教程体系和课外创业实践体系,可以激发学生创业创新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很多高校通过创建创业创新学院(或中心)来加强对创业创新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服务指导。

高校通过创业创新学院的实体化办学,构建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和创业创新实训基地,组建创业创新载体。通过培育标杆性的创业项目和创业团队,营造创业创新氛围,带动更多学生创业创新。另外也通过设立创业创新教育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创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支持创业创新项目和开展创业创新竞赛等,大大提高学生创业创新积极性。再者,创业创新学院通过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创业组织联盟和成功创业校友来校兼职授课,加强创业实操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

(3)提升师资力量,加强实践教学建设

教师作为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引导者,不仅需要高要求的学识要求,还需要一定的创业实践经验,才能为学生传授最真实的自主创业知识。因此,高校应该鼓励和创造机会让更多的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如国家创业培训、企业挂职锻炼和企业创业招聘等。这样不仅提升了实践教学能力,增加了相应的实践经验,还丰富了自身的教学素养。同样地,也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通过安排一些教学实习任务,要求学生在暑期或寒假等空闲时间参加校内外的教学实践锻炼,这样不仅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打下自主创业的良好基础。

本文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展开了创业创新教育的一些问题的探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两者的协调性具有极高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玉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实效性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5:100-102.

[2]艾军,邹金成,罗二平,邹婷媛.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92-94.

[3]袁小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2014,06:100-102.

作者简介:

王喜鸿(1983-),男,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