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预期构式“不V不VQ”

2016-04-17宛新政

关键词:语法化

宛新政

(哥德堡大学 语言与文学系,瑞典 40530)



□语言学研究

反预期构式“不V不VQ”

宛新政*

(哥德堡大学 语言与文学系,瑞典 40530)

摘要:“不V不V Q”是现代汉语中一个缺乏研究的口语构式。该构式具有特殊的句法和语义特征,在语用上实现的是反预期功能。该格式是语法化演变的结果,经历了特殊的演变机制。

关键词:“不V不V Q”;反预期;语法化

一、引言

本文讨论现代汉语中的一种口语构式:

(1)黄奇帆不说不说还是说了。(搜财网)

(2)好多人经常是“不喝不喝又喝了,喝着喝着就多了”。(石家庄新闻网)

(3)我真愿意李村的坏蛋们都在张荣,我的二小子,手下当差,每天不打不打也得打他们每人二十军棍!(老舍《敌与友》)

上述划线部分的句法构式在形式上具有共同特点,即都由动词短语“不+V”经过拷贝再加上结果Q构成。这一构式在结构和功能上颇具特色,然而目前学界对其还少有分析。本文侧重考察该格式的结构特点和语用功能,并进而描述其语法化机制。为了讨论方便,我们将该构式概括为“不V不VQ”。“不V不V”是前件,Q是后件。

二、“不V不VQ”的形式特征

(一)V的句法、语音特征

从语义特征来看,前件中的“V”主要是自主动词。这些动词具有[+自主]特征,即其所代表动作的实施要受到动作主体的控制,是动作主体的有意识行为。常见用于该构式的V有“喝”“吃”“说”“买”“哭”“打”等。如:

(4)老同学见面,不喝不喝也得喝两盅吧?

(5)不说不说还说了这么多,没辙。

在语音特征上,动词V基本上都是单音节。在我们收集的语料范围内,几乎没有遇到例外的情形。原因之一在于“不+单音节V”构成的“不V”是双音节结构,这符合现代汉语词语双音节化的总体趋势。

(二)后件Q的形式特点

根据Q中主要动词与V是否同一,我们可以将该格式分为显性格式和隐性格式两个类别。在显性格式中,Q中也包含一个V,这个V与前件中的V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在这个构式中同一个V被复制了两次。如:

(6)怎么不花不花还花了那么多?

(7)不去不去又去了,不吃不吃又吃了,吃着吃着吃多了,吃多之后回家了。

在隐性格式中,Q中没有从前件中复制来的V,取而代之的是其他动词。然而在语义上,Q与前件的 V仍然具有一定的可以推理的关系。 如:

(8)每次去你们那儿不吃不吃回来都胖了。(硅谷先锋论坛)

(9)不喝不喝了又开了一瓶?

(10)虽说不说不说,卢恬儿还是处处维护这个前男友。

(11)有空给我打电话阿,这几个月我不打不打还都100多元钱。

在(8)至(11)中,后件Q都以一定的方式蕴含着前件的 V。如(8)中,“胖了”的前提当然是“吃了很多东西”;例(9)中“开了一瓶”最自然的结局是“喝”。从认知上来看,上述例子中都采用了“隐喻”或“转喻”的方式(沈家煊 2006)。正是基于语料调查的实际,我们将后件概括为 Q,以求将具有共同性质的该类格式都能函括进来。

三、“不V不VQ”构式的反预期功能

(一)反预期的语用功能

从信息构成来看,该格式是一个内部包含着两个简单事件的复合事件,并且这两个事件之间是矛盾或者相反的转折关系。如:

(12)你看看,说不买不买,可结果天天都在买。

(13)男朋友晚上又和同学吃饭喝酒去了,保证的可好了,本来说不去不去又去了,本来说不喝不喝又喝了……

(14)说不买不买,忍不住还是买了一大袋的干花。

例(12)中包含了两个事件“说不买”和“天天都在买”。前者表达了一个不想做某事的愿望,后者表示的却是一个已经实现的结果,并且该结果与前者愿望正好相反。从形式上来看,这种“转折”意义也经常在一些功能词语的使用上得到体现。如(12)中的“可”;(13)中的“又”;(14)中的“还是”。结果出乎预料,这正是这类格式通常含有“吃惊”或“奇怪”等意味的来源。

概括起来看,该格式从整体上表示如下语用意义:动作主体对“V”持有排斥、拒绝的态度(有的甚至还表诸于言语,如“说不买不买”),也就是对动作行为“V”事先已有预期,即期望它不发生,然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作用,出现了一个事与愿违的结果。这一语用意义具有典型的反预期特征,不仅描述了一个复合事件,同时也表达了说话人的立场、态度和感情。又如:

(15)这几个月我不打不打还都100多元钱。

(16)我不买衣服了。开始时我也说不买了,打算年终一次性购饱,结果不买不买还是买了很多钱,现在只好尽量不逛店,免得受不起诱惑又掏钱。

(二)构式次类

如前所述,后件Q部分的动词前,往往还出现一些修饰性副词,这些词语不仅具有完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还凸现了句式语义。据此,我们将不 V不 VQ分为两个小类。

第一小类:不V不V(又/还)Q。如:

(17)上车时忍不住说:不买不买又买了!

(18)不看不看!唉□□怎么就又完一集了?

(19)不吃不吃还是吃了许多,撑得够呛。

上例中Q部分出现的副词是“又”或“还”。其共同点是Q通常为已经发生的事件,因此在Q部分往往还会出现动态助词“了”。

第二小类:不V不V(也得/ 也要)Q。如:

(20)老同学今天都到齐了,你不吃不吃也得吃点儿吧。

(21)可现在家里什么都没有,剩下的只有那些会把人吃成木乃伊的罐头。算了,没办法,也只有不吃不吃也得吃了。没办法啊!

该小类的共同特点是,Q通常是未然事件,表示在一种情理、情境要求之下的非自主选择。构式中的助动词“得”使得这一特征得到了凸显。例(21)中的“只有”也从另一侧面对这一“别无选择”的特征予以了强化。

四、构式“不V不VQ”的语法化机制

(一)格式的凝固化

现代汉语口语构式在结构上往往表现出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凝固形式与松散形式并存于汉语的共时系统中。构式“不V不VQ”也是如此。如:

(22)看着大家喝着,看着别人买着,我心想,来台湾一趟,除了给家人买东西,也得给办公室人买点纪念品啊。于是买下两斤正品……你看看,说不买不买,可结果天天都在买,最后把带来的美金和人民币全部交给了台湾同胞!

(23)“西班牙打意大利马上就开始了,你不看吗?对了,听说巴乔重新入选国家队,今晚要上场呢!”关彪一边说,一边向何申智打眼色……“不看不看!唉……怎么就完一集了?又得等半小时广告!”

例(22)(23)都是“不V不V Q”的松散形式。前件和后件之间不仅在语气上出现停顿,还加有其他句子成分。“可”等关联词语的使用则说明“不V不V Q”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紧缩)复句的性质。这种松散性在书面上的一个表现就是,前后件之间出现逗号或感叹号,甚至还夹有语气词“哎”。由此可见,“不V不V Q”构式的结构还不够稳定,还处于结构凝固化也即是语法化的进程中。

(二)演变轨迹

如前所述,在现代汉语的共时层面上,“不V不V Q”松散形式与凝固形式并列共存。这为我们分析该格式的语法化过程与机制提供了便利。如下例:

(24)五一去地坛书市,说着不买不买还是买了两本。是英文旧书,拿着感觉舒服,其实去年秋季书市买的书还没读完。

(25)西安有一中年人,夜里孩子有病,妇人让去医院开药,路过棋摊,心里说:不看不看,脚却将至,不禁看了一眼。(贾平凹《奕人》)

无论是口头的还是心理的,“不V”表达的都是主体愿望。“不V不V”对“不V”进行拷贝,在句式初始形成阶段,这主要是对一个“话语”进行复制,这个复制不仅叙述了某人声称不愿做某事,并且还对其决心进行了强调。“Q”则陈述这一言语过后的实际行动。二者形成鲜明对照——言行并不一致,当然这种不一致可能来自主观原因,也有可能受制于外界因素。随着不断套用,这种结构的言语义逐渐减少,后来逐渐就形成一个凝固的构式,以至于跟“言说”无关的动词也可以自由进入。如:

(26)不写不写又写了这么多了。

(27)不喝不喝又喝了。

构式中“不V”为何要以重叠形式“不V不V”出现?如果将其与“不V也得Q”进行相互对照,就会发现可能有两个动因:一是语义因素。跟“不 V”相比,重叠形式的“不V不V”强化了语义肯定程度,有利于跟Q形成语义落差;二是句法原因,如不对“不V”进行拷贝,“不VQ”将成为一个不合法的结构。如:不吃吃了一斤(*)。

(三)语法化机制

语法构式的形成通常是个渐进的过程。新形式在产生之初往往都是不被普遍接受的某种表达方式或者是语用手段。在语言运用中这些方式或手段不断发生变化,进而逐渐成型为各种句法结构(方梅 2008)。就“不V不VQ”格式来说,主要经历了如下一系列变化:

从直接引语到间接引语。“不V不V”本来是某主体的直接话语/心声,即“说不V不V”。在语法化的过程中,作为直接引语的引导语“说”,逐渐降级变为地位相对较低的背景信息,进而发生脱落。这种句法语义变化,使得原直接话语中的关键内容,即“不 V 不V”,相应地得到了突出。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这一构式逐渐由松散变为紧凑,以至于固定成型。

“不V不VQ”构式固定成型的标志之一是语用功能的变化,即由叙述句变为评议句。试比较:

(29)这两天不吃不吃还是吃了一堆东西。

(30)穿官发的,可是到休息的时候,谁肯还穿着制服回家呢;那么,不作不作也得有件大褂什么的。(老舍短篇《我这一辈子》)

跟例(29)侧重于叙述相比,例(30)侧重于议论,主要用来表达说话人的观点和态度,因而具有更多的主观性色彩。

反预期构式“不V不VQ”还处在语法化的过程中。它在语法化机制上具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直接引语的引导语发生脱落,从而导致句子信息结构的重新调整。汉语中是否还有更多的同类现象,这种过程和机制是否具有类型学上的意义,都还值得进一步探索与分析。

参考文献:

方梅. 2008.由背景化触发的两种句法结构[J].中国语文.

洪波,董正存. 2004.“非X不可”格式的历史演化和语法化[J].中国语文.

刘丹青. 2009.实词的拟声化重叠及其相关构式[J].中国语文.

沈家煊.2006.“糅合”与“截搭”[J].世界汉语教学.

吴福祥.2005.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当前课题[J].语言科学.

Heine,B.,Claudi,U.,& Hünnemeyer,F. Grammati

calization:A conceptual

On Counter-expectation Structure “bu V bu VQ”

WAN Xin-zheng
(University of Gothenburg, Sweden,40530)

Abstract:The rarely studied oral pattern “bu V bu VQ” have particular syntactic, grammatical, and pragmatic counter-expectation features. The pattern is the result of grammaticalization with distinctive mechanism.

Key words:“buV buVQ”;counter-expectation; grammaticalization

中图分类号:H0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310(2016)02-0047-03

DOI:10.14096/j.cnki.cn34-1044/c.2016.02.11

*收稿日期:2016-01-03

作者简介:宛新政(1970-)男,安徽人,副教授,复旦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汉语语法。

猜你喜欢

语法化
“所有”的语法化微征
清代土默特历史档案中因果连词的语法化及其动因
浅析隐喻和转喻在词义演变中的作用
介词“依据”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汉语方言“驮”字被动句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上古汉语“之”的词性及用法
《汉语史论集》述评
俄汉情态词语法化特征对比研究
湖南祁东话复数标记“一各”的功能及语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