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法分开能帮『蔡桓公』治病

2016-04-16刘桂华

奋斗 2016年3期
关键词:纪法蔡桓公扁鹊

刘桂华



纪法分开能帮『蔡桓公』治病

刘桂华

《韩非子.喻老》中记述了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故事内容是讲名医扁鹊发现蔡桓公有病,接连拜见蔡桓公,发现病情不断恶化,并再三劝其医治,都遭到傲慢拒绝。蔡桓公因此病入膏肓。后来,桓公感到浑身疼痛,便派人寻找扁鹊,这时扁鹊已跑到国外去了,桓公不治身亡。这则故事通过蔡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教训,告诉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和帮助,更要接受批评改正错误,力求解决问题于萌芽状态。然而,现实生活中,个别党员干部像蔡桓公一样,把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当“摆设”。一听到批评就反感,说一套、做一套,捂着疮疤不让揭。这样就使病由表及里,伤及“肌肉”、胃肠,有的人屡教不改,不听劝告,就会病入骨髓,不可救药,不仅落马成为阶下囚,甚至殃及生命。

过去,有的党组织把违反纪律当“小节”,只要党员干部不违法,就不管,不追究,不知不觉放任自流了。现在纪法分开,把纪律作为管党治党的尺子,用纪律管住大多数。比如:大吃大喝在以前的纪律处分中没有具体明确的要求,新《条例》明确了对超标准,超范围接待或借机大吃大喝等相关责任处分,一旦违反将依《条例》严格查处,这对党员约束力明显增强。新的纪律处分条例让问责、执纪、监督有新的靶心,也明确纪委监督、执纪、问责的要点、标准、尺度、力度。正如王岐山同志强调的那样:要在思想认识上、责任担当上、方法措施上跟上党中央要求,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把握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以严明纪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这四种形态包括:一是党内关系要正常化、批评与自我批评要经常开展,让咬耳朵、扯袖子、红脸、出汗成为常态。二是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要成为大多数。三是对严重违纪的重处分,作出重大职务调整应当是少数。四是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只能是极少数。这四条都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举措。

众所周知,那些违法犯罪的官员都是从小错误和违纪开始的。大邱庄原书记禹作敏,是一个如生土长的农民。创业初,他还能先人后己,村里盖房子先让群众住。后来随事业的发展和成就的取得而骄傲自大,狂言可以当一个国家的副总理,这是违反了政治纪律。他对名、利、权追逐不断升级,飞扬跋扈、唯我独尊,而且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在大邱庄建立一个至高无上的“独立王国”,这是违反组织纪律。他的“庄主府”里居室三道岗,保镖不离身,从“庄主府”到办公室不过百米行程,每日奔驰600接送,甚至连抽烟也要有人伺候,这是违反了廉洁纪律。如果每次违纪,发现苗头的第一时间就受到处分,严肃执行党的纪律,就能产生警戒或威慑作用,最后不至于走向犯罪的深渊。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不能十全十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缺点和错误,有些缺点和错误,可能自己觉察不到,就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忠告,如果别人发现并加以劝告,就要耐心听取并及时改正,这回纪法分开,在法律底线前更为党员划定了一条纪律底线,从小错误抓起,动辄则咎,早发现早处置,防范于未然。严重违纪的就会大大减少。

古人早就说过: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自觉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是党员干部应具备的素质和修养。纵观那些不愿意接受批评和监督而走上犯罪道路的党员干部,都成了蔡桓公。而今,新修订的《条例》为我们具体划定了“负面清单”,强调纪律,重在立规,所立下的规矩都是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不能触碰的底线,谁如果触碰了,就会受到党纪制裁。这也使蔡桓公们必须吸取教训,再讳疾忌医不可能了。

责任编辑/杨松yangsong@fendouzazhi.cn

猜你喜欢

纪法蔡桓公扁鹊
从“扁鹊兄弟治病”看双安全防控工作
监察体制改革“纪法衔接”的法理阐释及实现路径
基于Vue+JEECG纪法在线学习考试系统的实现
纪检监察干部应当具备纪法思维
纪检监察干部应当具备纪法思维
讳疾忌医
从“讳疾忌医”说起
扁鹊与牛黄
扁鹊兄长,你在哪里?
讳疾忌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