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需双侧协同、共生和互促
——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2016-04-16王刚毅李翠霞孙玉婷

奋斗 2016年5期
关键词:结构性供给玉米

王刚毅 李翠霞 孙玉婷



供需双侧协同、共生和互促
——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王刚毅李翠霞孙玉婷

用新理念引领农业农村发展、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大力气补齐农村这块“短板”、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原动力是《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五大亮点,其中,“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2015 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被首次提到后,再次被写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只在《意见》中出现了一次,但这一重要思路和设计却贯穿《意见》全文。全面、系统并实事求是地厘清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问题,是破解现阶段“三农”难题的出发点,合理、高效并因地制宜地解决这些问题是改革的归宿。

一、为什么破解“三农”难题亟需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系统剖析《意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含三个重要目标:第一、产品驱动,粮食、油料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降低,质量提高,效益提升;第二、产业驱动,一二三产融合,农业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契合;第三、主体驱动,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和主体地位,政府搭舞台,唱戏的是农民和各类经营主体。紧扣三大目标的路径选择,要求构建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

“三农”难题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必须完成和破解的历史任务和现实难题。要破解这些难题,必须树立农业工作的短板意识,从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之所以高度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于中国目前存在的“结构性短缺和过剩并存”情况,即“多的还是多,没有的还是没有”的问题。以粮食生产为例,东北地区玉米结构性过剩、大豆又结构性短缺;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国内达标率极低,中筋小麦又供大于求;中晚籼稻供给面过剩仍占主导,持续增产不增收;粮食无效供给严重,“十二连增”的成绩单与粮食进口量屡创历史新高的事实并存。国内农产品供给在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上难以为消费主体提供有效供给,原有的农业生产方式还频频触及自然资源承载力的底线。

农业调控政策的实施和优化,需要在供给侧实施结构性改革,解决“中观缺失,宏微观失效”的问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在供给侧实施结构性改革解决结构失衡的问题;改善透支生态环境的农业生产方式,打造可持续的产能,需要在供给侧实施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产品供给数量、品种品质与消费市场的契合度,需要在供给侧实施结构性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符合现代化农业本质要求。

二、如何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工作流程是定位战略目标、改变发展理念、调整工作思路和梳理改革路径,在推动农业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由“产量导向”向“量、质、效并重”转变,由“超垦过牧”向“种养适宜”转变,由“泛化肥滥农药”向“生态绿色”转变,从供给侧突破,实现供需双侧协同、互促、共生。提升农产品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动态适应性及适应灵活性,即为供需双侧协同;提升国内农产品与市场产品需求的契合度,即为供需双侧互促;改善农业生产方式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即为供需双侧共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突破瓶颈,主要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其中关键点在“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

去库存。减少无效供给,压缩非优势产区农产品产能,有序消解现有库存。推动“粮经饲”科学统筹、农林牧渔有机结合、种养加有效一体、一二三产业有利融合。粮食战略安全的前提下,调整种植业结构,稳定水稻和小麦生产,适当调减“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加快“粮改饲”试点。采取“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的办法,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推进政策性粮食销售,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化解库存压力。

降成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广节本增效技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既要发展土地流转型的规模经营,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要发展生产服务型的规模经营,支持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动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大力开展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积极推广先进适用节水灌溉技术。

补短板。补农业产能的短板,补农业生态环境的短板,补市场契合度的短板。真正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重点突破生物育种、农机装备、智能农业、生态环保等领域关键技术,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从根本上改变开发强度过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状况。突出抓好源头控制和全程可追溯两大环节,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确保消费主体“舌尖上的安全”。

以玉米种植结构调整为例,针对玉米“阶段性供大于求”的问题,《意见》提出,启动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稳定水稻和小麦生产,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面积。调整、减少玉米种植面积的举措,明确旨在化解当前粮食“供求、种储、量质”矛盾,消减粮食无效供给的有效路径即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2008年玉米临时收储制度启动以来,我国粮食库存达到新高,“提高最低收购价”和“临储收储政策”使财政压力与库存压力增大,旨在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执行难以为继。“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即为去库存,调减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及西南石漠化区等“镰刀弯”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2016年力争调减1000万亩。调减出的耕地将根据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青贮玉米、饲草、杂粮杂豆等作物。尽管难免影响粮食产量,但可使农业边际无效产能退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补充国内市场需求、促进结构调整、保护国内产业和农民利益的有机统一”这一目标。

三、《意见》对黑龙江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启示

2015年黑龙江省按照中央部署要求,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并取得了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的阶段性成绩。然而,黑龙江省农业发展同样面临玉米压库过剩、大豆严重短缺、收储政策调整、农民增收难度增大等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及其衍生困境,应深入学习领会《意见》提出的“新问题、新思路、新要求”,准确把握当前黑龙江省农业“成绩突出、形势变化、问题鲜明”的发展形势和“数量充足、品质优良、渠道灵活、形式多样、环境友好”的农产品市场需求,积极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黑龙江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有两个:生产问题、市场问题。

生产问题。提高我省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益,打造“安全、优质、高效、绿色”龙江现代农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倾向于优质高效作物、现代畜牧业、绿色食品。要布局应势优化,市场需求驱动,政策科学指引,主体灵活自主,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把龙头企业和农民打造成紧密的利益联盟,解决农业“量大链短”问题,实现成本内化、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结合黑龙江农业发展优势和国家农业政策关注点,黑龙江省农业生产问题应紧抓大豆、奶业和玉米,玉米主要是怎样把量控制住,更好适应市场的要求,即如何将政策转变为农民的自觉决策和行为。奶业主要是确保安全、提高品质,亟需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流程创新。大豆要弥补解决不足的问题,最根本的是技术创新和品种创新。

市场问题。明确认识市场对高品质食品、乳制品、畜牧产品、林下产品等需求明显增大的市场形势,培育龙江供应链品牌,强化产品品牌,推进农村电子商务渠道和模式的发展,解决“种强销弱”问题,带动农民既要“种得好”,又要“销得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都市农业、创意农业、旅游观光和乡村手工艺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展农业农村发展新空间、农民增收致富新渠道。至关重要的是完善政府的调控政策,校正资源配置,既补市场机制失灵之短,又不伤市场机制之本,更不能用行政的手段做市场该做的事。

(作者王刚毅系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李翠霞系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孙玉婷系《理论观察》杂志编辑)

责任编辑/杜金莹dujinying@fendouzazhi.cn

猜你喜欢

结构性供给玉米
收玉米啦!
我的玉米送给你
基于应力结构性参数的典型黄土结构性试验研究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关于结构性改革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