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震《读诗识小录》之表现手法

2016-04-16谢模楷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安庆246011

关键词:表现手法

谢模楷,卢 娇(安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文学研究

陈震《读诗识小录》之表现手法

谢模楷,卢娇
(安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摘要:陈震《读诗识小录》阐诗之表现手法,笔墨集中,匠心独运。陈震阐诗也许并不全部切合实际,但他从传统赋比兴的语境中走出来,拓宽了《诗经》的研究视野,对推进《诗经》的研究大有裨益。

关键词:陈震;《读诗识小录》;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是其文学特性的重要方面,自明清以来逐渐引起阐诗者的重视。陈震《读诗识小录》[1]阐诗之表现手法,有很丰富的内容。笔者在认真阅读全文后,将它们尽量全面地搜罗出来。下录14种表现手法,名称直接取用于陈震阐诗原文,且都冠以“……法”,内容则是对《诗经》表现手法的陈述。由于这些名称皆为陈震自拟,其中一些内涵缺少权威界定,还有一些陈震采用的是形象说法,其内涵所指并无参考,笔者只能结合陈震阐诗内容进行总结,以求抛砖引玉,引起学界关注。

1 旁见侧出

即从侧面描写表现主题。如《小雅·出车》末章:“如此战功凯旋,却从春和景明、士女熙攘时写出,真有天下下将军之势矣。绚烂跳勃,是十二分笔墨。笔法则旁见侧出,文情则笔歌墨舞。”《毛序》:“《出车》,劳还率也。”从诗意看,这应是一位出征的武士凯旋归来的赋诗。前五章写大将军南仲奉命出征的经过,最后一章写凯旋。前四句:“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此即侧面描写,陈震谓“春和景明,士女熙攘”是也。接下四句是诗歌要表现的主题:“执讯获丑,薄言还归。赫赫南仲,猃狁于给。”既突出了将军凯旋归来国泰民安的美景,同时也暗含大将军执讯获丑、举重若轻的魄力。又如《周颂·清庙》:“一端指示,全体恍然。理为贯显通微,而用意用笔则旁见侧出也。”《小雅·鼓钟》:“讥今王,却托思于古;讥德回,却寓于赞乐,旁见侧出,令人恍然言外。”皆是通过旁见侧出最后凸现主题,收到奇妙的艺术效果。

2 “脑后针赘”

“脑后针赘”出自薛用弱《集异记》[2],有小孩面部长了肿瘤,狄仁杰却在脑后下针,肿瘤应针而落,达到治疗奇效。陈震用狄仁杰“脑后针赘”来比拟诗歌的表现手法,意为正话反说。如《齐风·猗嗟》:“此狄梁公仁杰‘脑后针赘’法也。拉拉杂杂,重重复复,满口夸不尽,正满眼看不上。嬉笑胜于裂眦。文家以退一步为进一步,其妙如此。”《毛序》曰:“《猗嗟》,刺鲁庄公也。齐人伤鲁庄公有威仪技艺,然不能以礼防闲其母,失子之道,人以为齐候子焉。”陈震的阐释显然是根据《毛序》的说法而来,认为此诗的表现手法是以退为进,正话反说,句句赞美,实则句句讽刺,效果奇妙。

3 写生

写生本画界术语,把现实中的景物用画笔描摹出来。陈震用以阐释诗歌的表现手法,意即用语言描摹现实事物,使之活现。如《鄘风·定之方中》第三章“说于桑田”句:“止举一事,自见全神,是一毫端现出大千世界手段。后世史家以一二事点缀,顿使其人活现,此写生法。此法失,遂挨板叙述矣。”又如《魏风·葛履》:“女而缝裳,妇将若何?好人而偏,他可知矣。习仪而尽饰者且然,陋俗又何可问哉?只举一事一人一仪饰,而举国习俗皆见也。太史公叙三千年事,只用十万言,即此法也。”《毛序》:“《葛屡》,刺偏也。魏地陋隘,其民机巧趋利,其君俭啬偏急,而无德以将之。”陈震的阐释也是依据《毛序》的思路,认为是刺魏地偏陋的习俗,只举一人一事而见全体,并指出这种管中窥豹的“写生”手法,为司马迁创作《史记》所接受,得以完成“十万言”写三千年事情的巨著。陈震还阐释了一种“写生”的手法,与此稍有区别,如《郑风·大叔于田》:“观者神动色变,猎者气定神闲,则狃之而无伤也。夫狃之而无伤,则材勇至矣,而美其材勇亦至矣。太史公‘诸侯从壁上观’一段,同此写生法。”与上例“以一见多”的“写生”相反,此例是“以多见一”,以众多观者见一猎者,从而活化出猎者的“材勇”。陈震认为,《诗经》的表现手法影响到《史记》创作,司马迁写项羽破釜沉舟,诸侯作壁上观,正是这种“以多见一”的写生法,集中突出了项羽的神勇形象。

4 反衬

《秦风·驷驖 》末章:“此反衬法也。上写君车射御之善矣,而此外千乘万骑,径写则冗,不写则漏。故以猎后之游,为猎时作衬……故此章写疲猎,正是写猎。而君车之外,贾勇举柴,皆于对面傅出,是衬法,亦是补法,所谓一笔做数笔用也。”《毛序》:“《驷驖》,美襄公也,始命,有田狩之事,园囿之乐焉。”陈震认为此诗的表现方法,是以园囿之乐衬托田狩之事。君车游猎,场面盛大,诗之篇幅难以驾驭,故以写猎后游园以补之。陈震的这种看法比较有见地,汉代游猎赋,如《上林赋》《羽猎赋》等,往往都以猎后游园以收补全篇,或是受到《诗经》这种表现手法的影响。

5 养势

即蓄势,类似于铺垫的手法,描写并不直接触及主题,但为表现主题作铺垫,以达到突出主题的效果。如《小雅·采芑》第三章:“首章于‘方叔率止’句下,只叙车马服饰,与‘其车三千’绝不照顾,写出元老整暇日气度矣,然以文论,亦养势之法也。观第三章后六句,自见静如处女,动若脱兔。方叔之壮犹之,诗人之笔势亦以之。”《毛序》谓此诗写宣王南征,陈震的阐释即以此为背景:元老方叔率师,“其车三千”。但首二章却只叙车马服饰,为突出军容军威作铺垫,至第三章后六句:“方叔率止,钲人伐鼓,陈师鞠旅。显允方叔,伐鼓渊渊,振旅滇滇。”显出方叔率师雷霆万钧之势,也体现了大将军临危受命、成竹在胸的非凡气度。陈震不但指出了“养势”手法在凸现人物气势上所起的作用,在文势呈现上也也达到了同样的效果。

6 掉笔

诗要表达的内容的本是两面,却只写其中一面,另一面通过对照中显现出来。是谓“掉笔”。如《曹风·候人》:“首只说小人之多,不言何由进用;次断以不称其服,不言君实赐之;而三章以一‘媾’字点明,却仍从小人一面说来,隐约入妙。近佞远贤,本是两对,却将用小人一面说尽,而弃君子只用掉笔,与上对照,错综入妙,与《齐风·东方未明》同法。”《毛序》:“《候人》,刺近小人也。共公远君子而好近小人焉。”陈震阐释“君子”“小人”的说法即依据此。另《东方未明》:“分明夙莫对举,见兴居之无节耳,却如此变化错综以出之。”两者俱用“掉笔法”,都达到了“错综入妙”的效果。清屈复撰《唐诗成法》[3],其中有以“掉笔法”评唐诗,或许是受到陈震影响。

7 加笔

把真实的意图通过曲折的方式表现出来,以加强表达的力量,此谓加笔法。如《小雅·沔水》第二章:“上章反呼,下章正应,此章用加笔法。上下倍见精神。”诗作者心忧国事,“心之忧矣,不可弭忘”。这是诗歌要表达的意旨,也是对首章呼唤“莫肯念乱,谁无父母”的回应。所谓反呼正应,将诗作者忧心如焚的心情表现出来,使“呼”与“应”的情感和力量都加强了。又如《小雅·白驹》第一章:“去不可留之叹,藏于意中,而口作尔语,若谓犹有一线之系也者,是翻一层法,是加一倍法。”诗作者知道“伊人”必去不可留,却将此意藏于心中,口中故作轻松语:“所谓伊人,于焉逍遥”“所谓伊人,于焉嘉客”,似伊人还会留下来一样,如此口是心非、词唯心否,更深刻体现了诗作者对伊人离去的无限怅惋的心情。

8 省法

即省略,只举其中的部分,省略的部分并不明说,但其意已包含其中。如《商颂·殷武》第二章:“举氐羌之享王是常,不复找足荆楚一笔,而其罪自见,是省法。且并挞然奋发之故,从对面照出,亦是省法。极朴质之文,而用意玲珑如此。”列举氐羌享王,没有明说荆楚不来享王,但荆楚不来享却是很明显,所以首章“奋发荆楚”的原因也在其中了。又如《豳风·东山》:“鹳鸣妇叹,从对面写来,圣人只是人情之至,却是文家省手法,《出车》《杕杜》等篇,同此笔诀。”陈震认为这种文家省手法,不但使诗歌表达干净明了,还使诗歌内容意味深长。

9 架天梯

《大雅·荡》第一章:“空中发端,突接入文王咨纣,通篇皆成写而不写矣,是架天梯手法。”又陈震总论此诗曰:“突然怨天,陡接咨殷,戛然竟住,作意皆寄之空际。监谤之朝,语言贾祸,故逼出此种奇文。”结合二者理解架天梯手法:诗歌刚起发端,却突然转移写作方向,致使诗歌主旨难以明确,是谓“写而不写”。陈震阐释的架天梯手法,在著中仅此一例。按《毛序》说法,这是诗人哀伤厉王无道、周室将亡的诗。这首诗现在理解并不困难,全诗运用托古讽今的手法,借文王指斥纣王以刺厉王。陈震认识到诗歌发言玄远、寄语空际的特点,似阮籍身仕乱朝,常恐罹祸,故发言玄远,厥旨渊放。这些见解是比较准确的,“架天梯”的说法也颇有创意。

10 探本澄源

《大雅·民劳》第一章:“近有德须先慎威仪,此探本澄源法。所谓群分类聚也;而去诡随须先近有德,亦探本澄源法,所谓阳长阴消也。”《毛序》:“《民劳》,召穆公刺厉王也。”《民劳》而第一、二章诫王“以谨无良”“柔远能迩”“以谨惛奴”“无俾民忧”“以定我王”“以为王休”,至第三章始有“敬慎威仪,以近有德”语,此即“近有德须先慎威仪”。全诗五章皆有“无纵诡随”句,此为诫王中心语。去诡随须先近有德,正气盛方使邪气消。按照陈震阐释的这种“探本澄源”的表现手法,可以清楚看到诗歌的脉络。

11 悬空立影

即伏笔。如《卫风·氓》第二章:“曰‘来即我谋’则固非反者也;曰‘子无良媒’,亦非遽与耽者也。悬空立影,为下作势。”从“来即我谋”句,就知道氓不是能重返的人;从“子无良媒”句,就知道氓不是可托终身的人。这两句见出氓的不庄重与不慎重,为后来氓的无情离去和女子被抛弃的结局埋下伏笔。又如《邶风·匏有苦叶》:“全篇皆比写旁写,只第二章微露正意,而先以首章为之悬空立影。”《毛序》:“《匏有苦叶》,刺卫宣公也。公与夫人并为淫乱。”陈震根据《毛序》说法,以“刺淫”为诗之“正意”,而以首章“匏有苦叶,济有深涉”为之伏笔。并引朱熹《诗集传》释曰:“匏未可用,而渡处方深,行者当谋其浅深而后可渡,以比男女之际,亦当量度礼仪而后行也。”[4]陈震附识其后曰:“照后二章立解。”陈震这种阐释现在看来并不妥当,而其“悬空立影”的识诗之法还是比较形象的。

12 诗体史法

即用诗歌写历史。如《郑风·清人》第一章:“据实而陈,是非自见。诗体史法。其炼意处,只在‘旁旁’、‘重英’,与‘翱翔’字对举相形耳。”《毛序》:“高克好利而不顾其君,文公恶而欲远之,不能,使高克将并而御敌于竟,陈其师旅,翱翔河上,久而不召。众散而归,高克奔陈。公子素恶高克进之不以礼,文公退之不以道,危国亡师之本,故作是诗也。”又如《鄘风·定之方中》:“诗体史之法…盖卫虽赖齐援,非有文公励精图治,必不能奠危振废。唯秉心塞渊,则兴可以俟矣。”《毛序》:“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处曹邑,齐桓公攘戎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得其时制,百姓说之,国家殷富焉。”这两首诗的序文都比较长,在全部《毛序》中除《诗大序》外并不多见,写的是春秋时期两段著名的历史,《左传》均有记载。陈震据此总结诗体史法,其特点在于“据实而陈”,诗风较为朴实。

13 空写

《周南·关雎》第三章:“二章畅写君子好逑意,却含而不露,令人于句下味而得之,是文家空写法。留下奉神明、理万物等语,待后人作注脚也。”陈震所谓“空写法”,大类于“留白”,乃根据《关雎》的经学阐释内容作出,于此诗或未允当,但《诗经》的“空写法”的确存在。窃谓《小雅·采薇》之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空写法”的最佳例子,“我往”与“我来”之间的大段时空留白,是诗句情感与魅力的关键所在。可惜古往今来的阐诗者,很少关注到这一点。

14 冥想

即以幻想中的情景成文。如《邶风·泉水》:“全诗皆以冥想幻出奇文,谋与问皆非实有其事。发乎情止乎礼义,可以诂此诗之礼,未可以论此诗之文。”又如《郑风·野有蔓草》:“通章皆悬空落想。草犹有漙露之象,人岂无被泽之时。于是而思有其人,于是而思相与遇,于是而思适我愿,皆空中楼阁也。”又如《鄘风·载驰》:“所思守经也,所之济变也。诗正因一己守经,而许人不能济变而作。若许人真在目前,而与之申说者,皆思中一片幻相也。”这种“以冥想幻出奇文”的表现手法,在《诗经》中比较多,也得到较大范围的认同。

以上是陈震《读诗识小录》阐诗之表现手法。另有极少数,如“运实入虚法”、“波澜归宿法”等,因为陈震的阐释过于空泛,所以笔者没有采用。长期以来,学界研究《诗经》的表现手法,多以赋比兴为中心,到南宋朱熹的《诗集传》,对赋比兴的研究还有很多的纠结。有清以来的诗学代表著作,视野变得相对开阔,自明清之际王夫之《姜斋诗话》[5],到清初姚际恒《诗经通论》[6],再到晚清方玉润《诗经原始》[7],都对《诗经》表现手法给予了关注,但笔墨集中、内容丰富者莫过于陈震。陈震总结的《诗经》表现手法,如果把侧重艺术鉴赏的部分包含在内,如“镂空”“写意”“代言”“点化”“反剔”“掩映”“起手”等等,总计近30种。陈震对《诗经》表现手法的阐释,也许并不全部切合实际,但他从赋比兴的语境中走出来,拓宽了《诗经》的研究视野,对推进《诗经》的研究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陈震.读诗识小录[M]//李永明,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馆藏稿抄本丛刊:第2、3册. 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2]薛用弱.集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11-12.

[3]屈复.唐诗成法[M]. 清乾隆8年江都吴家龙刻本.

[4]朱熹.诗集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1:27.

[5]戴鸿森.姜斋诗话笺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6.

[6]姚际恒.《诗经》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58:17.

[7]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22.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310(2016)03-0067-03

DOI:10.14096/j.cnki.cn34-1044/c.2016.03.15

*收稿日期:2016-03-04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Y2015D116);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5A397)。

作者简介:谢模楷,男,湖北仙桃人,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卢娇,女,安徽庐江人,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猜你喜欢

表现手法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厚重感
浅析低碳园林营造原则及表现手法
室内园林绿化装饰布置原则及主要表现手法
从导演角度谈电视文学的主题构建与多极化表达手法
黑龙江原始社会美术新石器时代的多种艺术表现手法
商业插画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艺术美学的特征及表现手法研究
略论消费文化视域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归思难收 正恁凝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