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灾难面前,体现记者的职业责任感

2016-04-16■李

法治新闻传播 2016年5期
关键词:伤病员玉树伤员

■李 维

灾难面前,体现记者的职业责任感

■李维

2010年4月14日早晨7点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牵动着千万人的心。作为检察日报社驻青海记者站记者,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责任告诉我,必须第一时间赶赴地震灾区去实地进行新闻采访。

4月15日,第一批应急小分队前往玉树震区。我也随这个小分队一起前往玉树州。

一路上可见来自四面八方的运送救灾物资的大货车一辆接着一辆,源源不断地向玉树行进。车上挂着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横幅。各个收费站也专门开通了绿色通道,有指示通往玉树灾区的路牌,并有交警指挥抗震救灾车辆顺利通过。一路上能见到有挖掘机、油罐车、应急通讯车、发电车,以及装载有帐房、棉被、衣服、食品、医药等各式各样的运载车在山路上急急行进。

车走到果洛州境内花石峡镇,我们已经行走了410公里,5个多小时了。说真的行远路并不可怕,但这次是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行走,高原的4月还是寒冷的,草原上依然显现着枯黄的景色,海子也结着冰,这样的时节在玉树发生这样大的地震,那里群众生活的困境就可想而知了。又行了100公里到达果洛州玛多县。这是黄河第一县,也有 “千湖”之县的美称。在这里记者有幸遇到了从灾区过来的一个救护车,车上拉的都是伤员。有一位名叫宋玉的玉树县党校干部,胳膊上挎着绷带对我说:“地震来时很突然,大家都在睡觉,根本没时间反应,一晃院子里七八间平房就塌了,老人死了,我的两个孩子活了。唉,什么也没有了,你看我现在还穿着拖鞋呢。我胳膊砸坏了,老婆脸砸伤了。”说着这话,见我是记者,一位小伙子凑上前说记者同志去车上看看吧,一车人都是从灾区来的伤员,他们伤势很重,不能下车。我说声好,就同他上了车。车上伤员很多,见我来了,都流露出感激的神情。“感谢政府,感谢党。”这是当时车上伤员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这句话至今感动着我。记得很清楚,有一名藏族老大娘还竖起大拇指使劲地夸奖解放军好。由于时间关系,我匆匆和他们说了安慰的话就离开了玛多县城。夜幕降临,车两侧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见了,此时已经是晚8点钟了。静寂的草原被运输物资的车辆马达的轰鸣声惊扰。

就这样我们经过13个小时,行程830公里,翻过海拔4824米的巴颜喀拉山,于次日凌晨到达玉树州结古镇。结古镇震后的残垣断壁和救援的人们在夜色的暗影中隐约可见,而救援的人们丝毫没有休息的意思,就在一片片废墟中紧张地奋战着。看到此情此景,我为他们这种不怕艰苦,敢于牺牲的精神所感动。的确,玉树县城,一半以上的房屋已经成为废墟,剩下的房子也受损严重,无法住人。我们一行在玉树州检察院的 “临时驻地”,也就是州院正准备建造的技术大楼的工地上,作为临时办公和住宿的场所而搭起的帐篷里住了下来。在玉树地震灾区采访,感人的故事很多,亲力亲为,感受也很多,其中一个人让我难以忘怀,就是玉树藏族自治州检察院民行检察处副处长马红毅。

在震区第一次见到马红毅时,她手里端着一个盒子,里面盛着油炸的馍馍和一些方便面。“忙得已经顾不上再去忧伤了。你看看,我正在准备午餐呢。”一脸倦意的她对记者笑了笑说。

地震发生后,马红毅和其他群众一起汇聚到体育场,伤病员也陆陆续续被运进这片空旷地带。从惊慌失措中稍稍缓过点神来,马红毅没有犹豫马上参加到救助伤病员的队伍中。

伤员中有很多是当地的藏族群众,语言障碍严重妨碍着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我来做翻译!”这位藏族女检察官果断地承担起这个任务。她随着医生护士们走到每位病人跟前,为他们做义务翻译。因为伤病员越来越多,医生护士忙不过来,她就帮助护士们给每位伤病员拔针。“我不会打针,但我会拔针,多少也会减轻一些医生护士的负担。”

马红毅还承担起了为救灾的检察干警们烧水、做饭的任务,全力做好保障后勤工作。除此之外,她还要和其他干警一道,参加州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分配的工作。

这次地震中,马红毅家三位亲戚遇难,他们留下了四个孩子没人照顾。那时候,马红毅都不知道这些孩子的下落。“这些天实在是太忙,根本顾不上找孩子,今天有点儿他们的消息了……”说到这里,马红毅的眼睛有些发红。

在玉树灾区,像马红毅这样默默无闻,辛勤奉献的检察官数不胜数。我只是被她的精神所感动,记忆犹新。

回忆当初,亲历的情景历历在目。在玉树灾区,我和另外两名报社记者袁正兵和程丁没有向困难低头。哪里有情况,我们就到哪里去;哪里的事迹感人,我们就采访哪里。白天我们的身影和抗震救灾的干警们一起出现,夜晚又同干警们一起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内写稿、整理照片。我们互相配合,团结奋战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抗震救灾第一线,克服了高原缺氧、环境恶劣、随时都有余震危险等困难,奋战10天,采写稿件19篇,发回几百张照片,圆满地完成了第一线的采访任务,受到最高检和省院领导的表扬。其中,我写的 《玉树:检察人员的震后72小时》一文,被评为检察日报社四星作品。报社领导和编委们也对抗震救灾报道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我们前线记者的突出表现给予了表扬。

的确,多年的新闻采访实践告诉我,新闻记者要有一种爱岗敬业的职业责任感,也就是这种爱岗敬业的强烈的责任感,时时给予我前行的动力。灾难来临,身为记者的我除了用自己的相机和笔记录下现场的情况外,更重要的是在报道中,要亲临现场,捕捉每一个新闻视点,写出那些最精彩、最感人的报道来。在玉树,报道那些救灾的检察官,如何坚强面对灾难,不屈不挠的意志,以及灾区检察干警抗灾的坚定的信心和无比的勇气,这才是报道的主题,是有血有肉、鲜活的新闻素材。

通过这次赴灾区采访,还让我深深地懂得我们新闻采访的现场在基层,基层检察院是我们新闻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源泉。紧盯基层热点,展示基层亮点,才能获得最大最多的新闻。这次采访中,作为记者,我们身在高原基层院,目标也多半锁定在基层检察院的干警身上。作为一名检察日报的记者,就应该凭借着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心,经常走访于各级检察机关,从为检察事业宣传的角度出发,不断地汲取检察工作中的营养和素材,为检察业务工作鼓与呼。同时,还要怀着为检察事业服务的责任心,把自己的采访工作下到检察机关的最基层,让记者的心与奋战在一线的基层检察官们的心贴近,真心实意地与检察官们交朋友,倾听他们的呼声,熟悉他们的思想和生活,吸收他们的智慧与力量。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驻青海记者站记者)

猜你喜欢

伤病员玉树伤员
武警新兵在训练的过程中训练伤急救到院内急救的救治过程
李克强 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和救治伤员
玉树留芳
基于排队论的战时伤病员急救建模仿真研究
烧伤伤员综合救治卫勤保障经验
阳澄湖三十六个伤病员的由来
打包式分诊模式在突发群体伤病员中的应用
白衣如风拂玉树,冷浸溶月小龙女
302例军人伤病员出院跟踪随访的报告
亟待建立重大事件伤员救助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