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美检察官”江德华出炉记

2016-04-16肖凤珍

法治新闻传播 2016年5期
关键词:贡山独龙江德华

■肖凤珍

“最美检察官”江德华出炉记

■肖凤珍

提起怒江,大多数人并不陌生,它是云南省西北部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因怒江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怒江州是中缅滇藏的结合部,至今依然没有机场没有高速公路。我于2011年至2013年间两次去怒江完成同一个人的采访任务,许多感触,至今难忘。

也许,由于道路的阻塞,怒江总给人原始、封闭、神秘的感觉。3年前,在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日报社主办的 “寻找身边最美检察官”活动中,一名边疆民族检察官的视频音像一进入公众视野,便令人眼前一亮。他叫江德华,是独龙族第一位检察官,当年,在北京举行的 “百人定评”阶段,由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100名非检察系统评委,当观看了作为32名入围者之一的江德华事迹材料和视频短片后,现场人员无不为之动容,没想到,在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今天,一名边疆少数民族检察官却只能依靠走路骑马办案,一线溜索过峡谷、翻雪山、吃干粮的画面令人震撼!

江德华最终以最高分居10名 “最美检察官”之榜首,那一刻,我作为江德华先进事迹最初的报道者,内心不仅是激动,更多的是欣慰……

其实,在此之前几年,云南省检察院一个业务部门的处长就对我说,在一个不通水泥柏油路的地方,有一个很有特点的检察官值得去宣传,他叫江德华。后来,又有两三次在省院召开的会议上,怒江州检察院的领导对我说,希望我去怒江采访宣传江德华。那时,尽管怒江山高路远,但这样一个有待挖掘的典型人物确实已经吸引了我。可是,由于机关事务工作千头万绪,一直没能付诸行动。

2011年4月,时任省院政治部主任的施建邦要求我们深挖基层先进典型,我立即将采访江德华的想法向施主任汇报,当即得到大力支持。4月中旬的一天清晨,由我带队的6人采访组出发了。尽管采访组成员有中央驻滇媒体和省级主流媒体,但都是第一次赴怒江。从昆明到怒江州府所在地泸水,500多公里的距离,其中的一段二级公路山道弯弯,堵车、塌方时常发生,令人心生畏惧。

到达泸水时已是傍晚,接待我们的是怒江州检察院政治部副主任王玉珍,一位干练的傈僳族女干部。她指着身旁的怒江一脸笑意地向我们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并说:“从现在开始,我也算采访组一员了,全程陪你们进贡山采访。”她的幽默、热情让人感觉亲切、轻松。

第二天一早,我们从泸水出发,到贡山县城有200多公里,路不好走。我们沿江而行,随着山路的不断延伸,怒江大峡谷一步步露出它的雄奇面目,它以雄壮的气概从青藏高原走来,一路狂奔,波涛滚滚……顺着蜿蜒的山路越往前走,越让人领略到怒江大峡谷的原始、粗犷。特别是,两边高耸的山峰满眼绿意盎然,草木葱茏,悬崖绝壁上鲜花绽放,让我一时不禁思绪飘飞,仿佛此行是一场春天的远行。尽管一路颠簸,但未被堵在路上过夜就算幸运了。尽管路遇泥石流、塌方,脚下是滚滚怒江,眼前是高山耸立,抬头只见一线天,其中一段30多公里的泥土路似乎快被江水冲垮,惊险中伴随着神奇,更增添了我们前行的信心。

又是傍晚时分,终于到达了贡山县,一个全国唯一的独龙族自治县,一个坐落于半山腰的小县城。据说十多分钟就可以步行走遍的小县城,当时常住人口只有8000多人。远远地就看到在路口接我们的检察同事,看着那一脸质朴、率直的笑容,大家一见面就倍感亲切。检察长罗嘉堂指着身旁一脸腼腆的江德华说:“他就是你们采访的人啊!”

一脸通红的江德华用生硬的普通话连声说:“我没什么,没什么!”近些年来获得不少荣誉的江德华,第一次面对中央、省级媒体的采访,一时显得紧张不安。

具有28年检察职业生涯的江德华,凭着对检察事业的无限忠诚和满腔热情,办理了620余件审查批捕案件,件件都是 “无错案、无超时、无违法违纪”。在办案之余,精通独龙族、怒族、傈僳族和藏族四种少数民族语言的他,还承担起了翻译和法治宣传员的角色。

“在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如果不将法律和地域特色结合起来,工作就很难开展。”罗嘉堂介绍,“很多时候,本来是难以化解的复杂矛盾,但只要江德华出现,再复杂的矛盾很快就能化解。群众太信服他了。”

贡山县虽然只有3万余人口,但境内居住着15个民族,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风俗习惯,这给办案人员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这个只有24名干警的检察院里,每一名干警都是身兼数职。虽然案件数量不多,但每件案子都关乎民众。在工作实践中,江德华深刻地体会到,如果不懂民族语言,那无异于聋子串门。因此,为了做好工作,他特意找当地群众学习了怒族语和傈僳族语。

“在边远乡村的法治建设过程中,能办案自然是首要要求,但我希望通过和各族群众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使群众的法律意识得到提高,这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江德华微笑着说。

回想起那时采访的一幕幕,至今依然令人感慨,当时,我们随江德华到江对面的一户群众家中采访,隔江而望,这户群众的家并不遥远,乘旁边的溜索两分钟就可过江,对于江德华及当地人来说,这样的方式很平常。但对于我们外地人可就不行了,绕山路过江走路需要半天时间,乘车也要近一个小时。结果是,大家只能选择乘车,车子绕山绕水,峰回路转,终于到达,可谓费时费力。

独龙江乡是沿贡山县城纵深90多公里处的独龙族唯一聚居区,因坡陡壁直、流急滩多等多为无人区,由于大雪封山,一年中有半年几乎与世隔绝,江德华出生于此,12岁时徒步3天走出了家乡,中学毕业后工作又考入检察院,法律知识基本是靠边工作边学习积累起来。前些年,办理独龙江乡的案子只能靠江德华一个人联合公安的同志骑马走路,常常是出进各3天的时间,每办理一个案子,不仅要与犯罪分子斗争,还要与天斗、与地斗,其中的艰辛江德华从来不对同事和领导说。直到两年前,一名年轻同事和办案队伍去了一趟独龙江回来,一路的艰辛才被人们所知。

那年3月,独龙江发生了一起命案,需要检察机关提前介入。

在其他地区,此时已经是春暖花开,但独龙江却仍然大雪封山,想要进山异常艰难。江德华主动请缨,协同侦查监督科科长丰自清一同前往。

爬雪山、过雪路,经历了道路塌方、滚石飞落等惊险的路程,第一次走进独龙江的丰自清对江德华产生了更深的敬意。“前些年不通公路,江德华一个人徒步进入独龙江办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丰自清感慨地说。

开棺验尸、入户走访、给群众做思想工作、分析讨论案件,从早上8点到晚上11点,他们一刻也没闲着,连身强体壮的公安干警都觉得吃不消。江德华既办案又当翻译,却看不出一丝倦怠。

3月29日夜里,丰自清突然生病,江德华背起他赶到独龙江边防派出所医务室就诊。回院时,他们遭遇暴雪,路变得更加艰险,独龙江乡至县城公路已经彻底阻断,在最险要的风雪垭口路段,积雪最深已达3米。每当无法前进时,他们就停下车,冒着大雪,用铁锹一米一米地铲雪开路。

回院后,丰自清需要进一步治疗和休息,江德华就把办案的任务接了下来。他们提前介入引导侦查取证的命案,在江德华的认真办理下,犯罪嫌疑人被批准逮捕……

在贡山的夜晚,面对着静默的星空,耳边伴随滔滔江水,我心绪难平,几乎失眠,回想一路走来的见闻,内心后悔自己来晚了,应该早来早让外界知道在这样一个偏僻、落后、物质条件匮乏的地方,同样具有闪光的精神和高尚的灵魂值得称赞。

采访归来的路上,大家感叹最多的是,生活在城市及自然条件好的地方的人们是幸运的,看看这些边远贫苦地区人们的生活及工作条件,我们还能有什么对世道不公的抱怨呢?

2011年5月27日,我采写江德华的长篇通讯,在 《检察日报》头版头条以醒目的标题 《独龙族第一位检察官的追求》发表了,并得到各方好评。从此,江德华这一典型引起了省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江德华的名字在云南省的许多表彰奖励中不断出现。

两年后,应省院领导要求,我又带着几名媒体记者再次到怒江贡山县,再次专程采访江德华。这次的路途就轻松了不少,通往贡山曾经的土路如今变成了加宽的柏油路,沿途的美景不断让人放飞心情。再次见到江德华,他已经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了,见到我们,他就像见到老朋友一样亲切自然,没有了第一次见面时的紧张不安。采访间隙,憨厚的江德华自然地唱起了他自己创作的一首歌曲:“美丽的独龙江,可爱的家乡……”声情并茂,歌声优美。

这时,我接到了遥远的北京来电,是检察日报社总编室编辑打来的电话,通知各地记者站组织人员和积极参加 “寻找最美检察官”活动,第一阶段是 “当地寻找”,我在电话中说:“我们已经找到了。”立即向编辑报告了我们正在采访情况并得到认可。这下,我信心倍增了,采访工作一路顺利完成。

“寻找最美检察官”活动为期3个月,分 “当地寻找”“网上初选”“百人定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当地寻找”其实对我们而言,像有备而战一样初战告捷。我想,典型宣传工作需要厚积薄发,检察新闻工作同样如此。其中,深入细致的一线采访工作尤其为重要,没有真实的采访就无法准确地再现典型真实的一面。

紧接着的 “网上初选”“百人定评”阶段,在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宣传部门全体人员密切配合,新媒体宣传全面展开,所有工作紧锣密鼓进行,形成了步步为营的氛围……那一段,至今还记忆深刻,激动人心。诚然,时势造英雄,一个典型的产生离不开内因、外因的塑造,一个典型的成功推出也离不开坚强领导、群策群力。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驻云南记者站记者)

猜你喜欢

贡山独龙江德华
拔杂草
云南贡山县6~80岁独龙族居民营养不良影响因素分析
这个叫“贡山”的岛,你爱了吗?
贡山高山峡谷气候下人工种植羊肚菌的技术与管理
浅析贡山县白山药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路
今日独龙江
中共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在独龙江调研时盛赞独龙江
——人间天堂独龙江
我的独龙江记忆
二则(二)
一个傈僳族汉子的独龙江帮扶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