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生卒年还原初探

2016-04-15华启焜

参花(下) 2016年7期
关键词:梁惠王诸子齐国

◎华启焜

孟子生卒年还原初探

◎华启焜

孟子是先秦时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孟子所代表的诸子学说毫无疑问具有原创性,他们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最具原型的智慧思想。本文尝试从孟子生卒方面对孟子进行初探式的还原,以让孟子更加接近历史真实和思想真实。

诸子还原 孟子生卒

关于孟子生年,历来争议很大,前人考证孟子生卒的著作有数十家之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而这三种恰好又是根据《孟氏谱》演化而来。《孟氏谱》:“生于周定王三十七年己酉四月二日,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壬申正月十五(公元前289年),寿八十四岁。”周代有两位“定王”,一个是春秋时期的周定王瑜,另一位是战国时期的周贞定王介。孟子生于战国,故只能是周贞定王介,但周贞定王在位二十八年没有三十七年,所以此说疑问很大,后两种都是根据《孟氏谱》演化而来:一种是明陈镐《阙里志》:“孟子生在安王十七年”;清代周广业《孟子四考》:“旧谱(当指<孟氏谱>)生年,当改定字去三字,为安王十七年,则上距孔子卒九十五年;其卒当在赧王十三年或十二年,而<谱>倒为二十,又衍六字矣。”此说看到了《孟氏谱》的错误,所以想办法加以纠正和补充,最后定孟子生卒为(公元前385年-公元前303/302年)。另外一种是元代程复心《孟子年谱》:“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鲁共公五年己酉四月二十,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鲁文公壬申正月十五。周正建子,改朔不改月也。寿八十四岁。”这些说法都受到了《孟氏谱》孟子寿八十四的影响,由于《孟氏谱》的孟子生年“其未必信明矣”,所以后世学者都采用逆推的手段,据其卒年与寿数,推孟子生年,这种方法是基本不具有说服力的。

这个时候提供给我们的线索当然就是《孟子》原书了。我们最后还是得回到原典中找到材料的蛛丝马迹来尽可能对孟子的生卒年进行还原。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于吾国乎?”“叟”是对老年人的尊称。孟子面见梁惠王时称之叟,由此得见孟子会见梁惠王时已经是老人了。崔述《孟子事实录》:“然则孟子之至梁,不在惠王三十五年,而在后元十二年襄陵既败之后;则孟子与惠王之所云者,无一语不符矣。孟子与齐宣王问答甚多,而与梁惠王殊少,在梁亦无他事;则孟子居梁,盖不久也。然犹及见襄王而后去;则孟子之至梁,当在惠王之卒前一二年,辛丑壬寅两岁之中,于《年表》则周慎靓王之元年,二年也。”江永《群经补义》:“孟子见梁惠王,当在周慎靓王三十五年元年辛丑。是年为惠王后元之十五年。至次年壬寅,惠王卒,子襄王立,孟子一见,即去梁矣。”这两则材料的论述都是很符合当时情况的,可信程度很高。孟子到梁的第二年梁惠王去世,孟子与梁襄王会面,《孟子》中这样记载: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谓焉。”可见当时的谈话是很不愉快的。于是在梁的第二年便去了齐国,《孟子·公孙丑下》有这样几则材料值得我们注意:

天下有达尊者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

孟子致为臣而归。

孟子去齐,宿于昼。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

这三段材料是记载孟子离开齐国的重要材料。《礼记·王制》:“七十致政。”又《礼记·曲礼》:“七十赐几杖。”所以孟子在离开齐国时已经超过七十岁了,而孟子在齐国待八年之久,如若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称“叟”时孟子已过七十,那么孟子离开齐国时岂不是年逾八十,八十左右的老人还在政坛活跃,古今少见。所以在综合一系列的考虑之后,我们可以初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孟子在会见梁惠王时应是已经过六十岁,在离开齐国时应是已满七十岁。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推算出孟子的生卒年:孟子见梁惠王是六十余岁,此时为梁惠王后元十五年(公元前320年),向上推六十年到六十五年为公元前380年到公元前385年;其卒年则应在后元十五年向后推十五年到二十年为公元前305年到公元前300年。到此我们可以对孟子生卒年有一个区间性的定论:孟子生卒年为(公元前385/380年-公元前300/305年)。

钱穆先生在《先秦诸子系年》中说:“且尤有进者,知人论世,贵能求其并世之事业,不务详其生卒之年寿。今谓孟子生于烈王四年,或谓生于安王十七年,前后相去不越十五年,此不过孟子一人享寿之高下,与并世大局无关也。”钱穆先生所言其实已经说明白了对于真正历史文献没有详细记载的情况下,我们要明白“无征不信”这四个字的含义,千万不能穿凿附会,否则极有可能是“伪中之伪”。

[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清)焦循.孟子正义(新编诸子集成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5]董洪利.孟子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6]钱穆.先秦诸子系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7]蒋伯潜.诸子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8]曹道衡,刘跃进.先秦两汉文学史料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5.

(责任编辑刘冬杨)

华启焜,女,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梁惠王诸子齐国
周文疲弊与诸子起源——论牟宗三的诸子起源说
Modeling and dynamics of double Hindmarsh–Rose neuron with memristor-based magnetic coupling and time delay∗
不能“五十步笑百步”
先秦诸子谈大小
齐国强 作品
淳于髡发声看时机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
先秦诸子的人性论与德教的阐证
冯远古代人物画选
《齐国军事史》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