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

2016-04-14谭红秀

考试周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科研创新能力大学生

谭红秀

摘 要: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它不仅是大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大学生为社会提供创新产品的保障。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 科研 创新能力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大学生是知识分子的一部分,是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来源,他们是国家和民族发展和强盛的中坚力量和希望所在,他们的创新能力决定了国家和民族产业的创新水平。《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提出:“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鼓励本科生投入科研工作,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精神。”[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首先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2]。由此可知,让大学生进行科研活动,从而培养其科研创新精神和能力已经上升到非常的战略高度。

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是指在掌握一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实验设备和相关技术,运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开展科学研究活动,运用科学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本领。一般来说,包括信息能力、质疑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及写作能力五个方面[3]。目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校不断扩招,人才和岗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优胜劣汰的现象更加明显。而在大学生的就业竞争中,创新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就业砝码。另外,高校通过开展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是一种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的方式,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摘 要: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它不仅是大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大学生为社会提供创新产品的保障。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 科研 创新能力,而且能使其科研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都能得到相应提升,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在活动过程中,他们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意志品质和使命感能得到一定的培养,从而促进人格和道德品质。这种效果是被动的“要我学”的教育较难达到的。实践证明,大学生参与科研是地方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4]。因此,很多高校都开始寻求大学生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积极借鉴相关经验,为科研创新人才的培养做好准备。

一、目前大学生科研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已开展了一段时间,在实践操作中发现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对科研活动的主动性不够。

目前多数高校课堂教学方法多以灌输式为主,缺少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教育,相应地较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较好的提升,没能形成好奇探究、创新的愿望和性格,以至于缺少主动参与科研活动的想法和动机,从而使得对科研项目的申报不够积极和主动。这主要体现在对项目申报的被动性和盲目性两方面。在申报项目时,不是学生主动找老师指导,而是老师确定科研项目,提出研究思路和计划等,由学生收集资料和数据完成项目。并且,在参与过程中,学生不会主动思考,因为准备工作是由老师完成的,学生对课题所做准备不够充分,因而遇到问题不知如何解决,只能求助老师,其主观能动性未能得到发挥。在申报的盲目性上,很多学生是为了申报而申报,根本没有考虑申报内容是不是自己喜欢的,以至于申报立项后缺少进行科研创新的动力。立项后不主动查阅文献和积极收集资料,就算遇到问题也不与导师交流和探讨,从而使得问题得不到解决,项目一再拖延。为了顺利结项,导师就得帮助学生完成剩下的科研工作,学生并未得到相应锻炼,能力没有得到提高,科研训练的目的没有达到。

此外,还与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关。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以课堂、考试为核心,科研只是辅助。目前的大学生要修满相应学分才参拿到毕业证,而这些课程的数量之多,考核方法的应试性,加上对英语学习的要求,使得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科研活动又是一项需要投入较多精力的活动,因而很多学生对其并不十分积极主动。

(二)教师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首先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够。教师是学生的表率,他们的成就能让学生领悟到科研的社会价值,进而引起对科研活动的兴趣。可惜的是,目前由于部分高校扩招规模大,师生比例过低,教师的教学负担较重,在科研上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就显得不够,成果不明显,因此缺少对学生的科研引导。加上现在的师生接触和交流的机会较少,几乎限于课堂,师生相互了解不多,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作用的机会少了,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就少了,并且时间推迟了。

其次是教师的指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指导大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教师,不仅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而且要完成自己的科研任务,因而不愿花时间跟学生面谈,探讨研究中的问题,只是在立项后对研究活动做一个笼统的要求,很少督促其及时完成工作,因而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较好的解决,以致影响项目进度,甚至不能顺利结题。

(三)高校制度方面的不足。

这是影响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也是前面两因素存在的根本原因。大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相应的教育制度提供保障和支持,否则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现在的高校教育体制和教学制度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多数高校仍然坚持以理论教学为主的人才培养制度,没有把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到与理论教学那样的重要地位,大多数时间都是安排理论课程教学,学生缺少将理论应用到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虽然现在也有一些改变,但是力度还是不够大,学生的相关能力并不能普遍地得到较好培养。

其次,大学生的科研活动管理制度不是很完善,一是对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激励措施不够或不明确,二是对大学生的科研活动进行考核时,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导致并没有达到相应的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目的。

二、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增加科研实践在考核中的比重,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

正确认识科研活动在创新性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新的教育理念,革新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转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科研实践的在考核中的比例。科研和实践不是要替代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不是不要,而是要“少而精”,并且与科研和实践相结合,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在课堂外进行实践性的学习和锻炼。科学设置研究方法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可将“研究方法”这门课程适当提前,在大一下学期或大二上学期开设,以为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学生也可以在以后的课程学习中应用所学的科研方法进行主动的研究性学习,从而使课程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促进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行导师制度,充分发挥教师作用。

教师是科研创新及活动能否顺利开展、活动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发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科研创新活动中的作用。可采取多种模式进行,如在低年级开设与科研相关的课程、召开主题班会加强科研活动的宣传教育、加强师生课堂内外的联系和交流。可以选择一批优秀的教师担任学生的科研导师,经常跟学生交流,介绍专业的研究动态,并对其选题和论证及研究的开展等加以指导。同时,需要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确定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和工作量。指导教师有了积极性,愿意积极联系学生,增加与学生的面谈时间与次数,可以与课题主持人单独面谈,也可以组织课题小组成员进行小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给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提升提供一定的机会。

(三)进行制度改革创新,设立科研管理保障机制。

要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科研参与度,首先要从制度上提供保障。学生科研管理职能部门需要重视制度建设,提高组织管理水平,采取措施对科研创新人才给予相应支持,实现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激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科研管理保障机制实践对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资金和人力的保障、法律规范的保障和科研成果的实践保障[5]。

院系也应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所处阶段制订一定的科研计划和指导方案,同时成立科研指导小组,对学生科研工作进行受益人指导、督促和评价,为大学生科研立项提供相应资金支持。除此之外,需要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激励制度。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J].中国安防,2006,(1):1-5.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3]方仲炳,许秀茹.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17):35-37.

[4]常运琼.大学生参与科研实践与地方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12):131-133.

[5]吴岩,陈波,弓瑞琼.浅谈科研管理保障机制对提高学生科研绩效的作用[J].金田,2015,(3):272.

基金项目:韶关学院第十四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心理学创新人才科研训练模式探究”(SYJY20131446)

猜你喜欢

科研创新能力大学生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再辨识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