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

2016-04-14夏琼

考试周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赏析古诗词诗词

夏琼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来。同时,我们还要展开想象。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一个新的境界。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读背古诗之风,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已经学习很多古诗词和散文,背诵许多名句甚至许多篇章,也领略许多作品的文采和意境。但是在高中教学中古典诗歌教学却成了一个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期望的相差甚远,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浓厚的兴趣。有时笔者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学生能接到下一句。有的学生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有的学生学习古典诗词就是为了考试时的得分。抱着这种应试心理,学生就变得功利、浮躁,不肯静下心多读多背,至多背几句“名句”、“考点句”。

如何使学生通过诗歌学习,使之得到培养与熏陶,从而在高考中驾驭自如、得心应手,既提高应试能力又得到素质培养,使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有效结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1.进行拓展延伸

相对而言,诗词篇幅短小,内容精当,为了使教学显得厚重而又富有文化底蕴,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有所拓展。比如利用知识积累与储备,为课堂增量;利用多媒体,让课堂增彩。然而这种拓展延伸得恰到好处才会让课堂“锦上添花”;反之,则会让课堂“节外生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握拓展的时机,更要精选拓展的内容。

(1)写作背景类拓展延伸

知人论世是诗歌教学的基本方法,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经历、文风流派等对于解读诗词的确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将这些内容放在什么时候讲更有效果呢?一般来说,这些内容教师都喜欢放在开头讲,以为这样处理学生一开始就能对文本有整体的把握。其实,这种千篇一律的教法最易引起学生思维的惰性和意识的麻木性。事实上,把这些内容放在体现作者思想深邃之处或者学生的思维陷入困境之时讲才具启发性,也最能达到震撼效果。比如要引导学生理解苏轼的“真性情”,教师就可以适时引入《西江月》、《初到黄州》、《定风波》等进行拓展,让学生了解苏轼在黄州的真实生活情形,从而真切地体会苏轼在黄州时的真性情。

(2)比较阅读类拓展延伸

在教学中对诗词的解读出现多元倾向,或者学生的思维难以展开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类拓展,目的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散,大胆创新。比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整体感知阶段,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惊涛拍岸”和“惊涛裂岸”的不同,或比较“樯橹”和“强虏”的差异;突破难点“为什么要选择周瑜的形象入词”时,则可以借助问题“如果时空转换,面对茫茫大江,苏子与周瑜会说什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陈述自己的观点,而不必拘泥教材的限制。这样教学,教师备课时不用费心把学生往既定的教学框架内引,而是要想办法让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教学不仅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还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当然,这样教学绝不意味着可以对学生进行无原则的全盘肯定。

(3)名家解读类拓展延伸

学生已经对诗词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全面、深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鉴他人的解读,从中寻找共鸣,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加深对诗词的理解。比如教学《声声慢》时,一般情况下学生都可以说出《声声慢》中的叠词一是表现了词人的悲戚,二是读来朗朗上口。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适时提醒学生关注十四字叠词之间的关系,并引入名家解读《声声慢》中的十四字叠词的精彩文字,就能很好地使学生的解读更规范,并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得到提升。

2.进行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是高考考试内容的重要一项,因此备受广大教师的重视。但我们必须明白,积淀是第一步,然后才能有鉴赏能力的提高。离开了积淀,鉴赏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考考试说明中规定了鉴赏的两方面内容,即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是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的思想内容。

在诗歌中如果将形象划归到内容上,那么,语言及表达特色则更多地属于形式表达。由于学识环境的影响,每个诗人都会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和风格,关于这一点,历代诗歌评论家都有杰出的评价,教参上也有很多论述。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分析、介绍每位诗人的语言及表达特色,通过鉴赏分析诗歌,使学生加深对语言及表达特色的认识,进而独立赏析诗歌。

考试不会考课本上现成的知识,但是考的是学生的能力。就古诗教学来讲,很少考的是对课本上古诗的赏析,但赏析能力却来自课内。我在诗歌教学中在讲到赏析的时候,应让学生少背教条,而更多地从诗歌本身出发,通过对诗歌本身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例如,在教学《登高》这首律诗时,古今对它的分析应该说多如牛毛,但我们不可能给学生一一列举。我认为首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它、背诵它。在背诵的基础上,分析它的诗歌形象。如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首先要记住它描写了三种景象,那这三种景象的特点是什么呢?风“急”,仿佛让我们感受到那呼呼的风声,这呼呼的风声何尝不是作者内心那强烈的不平、满腔的悲愤,怀才不遇的潦倒心境难以平静,而天“高”,辽阔的天空和作者个人内心形成鲜明的反照,猿“啸哀”,猿的哀鸣和作者的不平不是恰相呼应吗?分析形象,就是根据诗歌内容本身进行分析,而不是根据教参分析,教参是参考,而不是教条。只有掌握了这一点,才能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以上几点是教学后的几点体会,对诗歌教学的理解仅是一点皮毛,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作思考,以期对教学有更深的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

猜你喜欢

赏析古诗词诗词
踏青古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诗词之页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