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用点亮阅读教学

2016-04-14唐金琼

考试周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唐金琼

摘 要: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但是目前,阅读教学存在重分析、重理解,轻积累、轻运用的倾向,忽视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现象。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探索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实现高效语文教学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语用 阅读教学

语言文字的运用教学,称之为语用教学,语用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后的运用,主要表现为听、说、读、写的语文运用能力。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但是目前,阅读教学存在重分析、重理解,轻积累、轻运用的倾向,忽视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现象。曹文轩教授一语概之:“目前的语文教育现状实际已经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这样教学造成的结果是课文读得越来越流利,句子读得越来越有感情,想法越来越有个性,可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很低,表现为说话和写作能力低。要改变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困境,我们必须转变学习方式,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该如何实现语用教学,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实现高效的语文教学呢?

一、随文识字,丰富语言

说起“语用”,它最突出的特点肯定是工具性,但是如果它是纯粹的工具性,就为了运用语言,那么语文学科的趣味性、人文性,文本的内涵将被掩盖,所以,真正有意义的语用点一定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用语言这一工具表达人文的内涵。

教学《绒毛小熊》时,有一个词语“请求”,“求”为本课的生字,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1.你是怎么向妈妈请求的?你为什么要这样请求妈妈?2.给“求”字组个词;3.写一写“求”字。4.“求”字如果加上偏旁,就会变成哪些字?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理解“请求”“恳求”意思;2.指导正确书写;3.多样识字。在实现这三个语言文字运用目标的同时,我还融入课文理解指导:怎么向妈妈请求?为什么要这样恳求妈妈?学生通过思考、体会,明白我对小熊的爱。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识字,丰富字词内涵,说、读、写训练有机结合,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完美统一。

二、品词析句,玩味语言

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字的运用有很深的奥妙,一句话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要用这一个词?为什么不能换一个字?阅读教学时一定要进行对比朗读体会,帮助学生在语境中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感受语言运用的奥秘。

薛法根老师说,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才具有丰富而恰当的含义,才折射出人物内在的品质和精神。词语,只有回归文本之中,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是积极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才是有血有肉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引领学生在课文描述的情节和细节中,关注那些“含义丰富、含情脉脉”的词句,使他们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如此,学生的语文学习才具有语文的“滋味”。

引导学生品味词句的方法有比较式、增删式、换词式等[1]。《丝绸之路》一文中,有这样的描写:张骞被软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师问:“一举一动”改成“行动”行吗?为什么?简简单单一个问题,学生在对比揣摩中一下子就能发现“一举一动”比“行动”更能表现张骞没有一点人身自由。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加深对“一举一动”这个词语的理解,也深刻体会到张骞当时的处境。

在语言品味的过程中,学生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授之以渔,习得方法

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则可终身受用无穷。此番道理运用于语言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给学生高效、合理、科学的学习方法,由学会转变为会学[2]。“授之以渔”,既是老师“教”,又是学生“学”,变以“教”为核心的课堂设计为“导学”为核心的课堂设计,形成教与学的同步推进。

在指导学生概括《献你一束花》课文主要意思时,我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谁献给谁一束花?学生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通过读文,非常轻松地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然后告诉学生:题目是一双会说话的眼睛,有些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只要弄清题目的含义,然后把题目具体化,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了这一方法,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需要理解迁移、对比、概括、想象……这些方法都是在阅读过程中学会的。阅读体验,不仅是对文本解读的过程,更是指导学生掌握独立阅读方法、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过程。

四、读写结合,迁移运用

《新课标》指出:“习作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习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语言本身就是在模仿中习来的,教材就是最好的习作范本,从教材中挖掘适合小学生运用的习作方法,在阅读教学中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事半功倍。

阅读教学应创设写作平台。这个平台可以让学生模仿,让学生在模仿中实践,在模仿中锻炼语言能力;这个平台也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翅膀,在语言的天空自由翱翔。

教学《七子之歌》一文时,在阅读理解课文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假如闻一多先生见到澳门回归后会说什么?试着根据老师提供的方式改写诗歌。以课文为基础的再创造,为学生提供了练习的内容和模式,降低了难度,提高了兴致,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不要担心学生只会模仿,丢失了自己,丢失了创新,以文本为范本的语言实践平台,是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视角参与课堂学习,这样的模仿是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生活,这样的模仿在达到锻炼语言能力这个目的的同时必然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有的“写”,思想、题材等来自文本语境,既深化了读,又促进了写,可谓一举两得。如果我们常常关注这种优化迁移,则一定能让阅读为习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强化语用意识,打造语用课堂,重视学生语言的感悟和运用,关注学生语言实践的过程和体验,致力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确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语用训练走进阅读教学,点亮阅读教学的前路。

参考文献:

[1]郝社请.浅谈小学语文读写教学[J].软件:教学,2015(2):299.

[2]罗晓英.语文学法指导的三个步骤[J].吉林教育,2014(32):38.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