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分析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词的鉴赏教学

2016-04-14黄晓芳

考试周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高考高中语文

黄晓芳

摘 要: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了解很多古代知识,还能陶冶情操。然而,部分学生却对古诗词不感兴趣,甚至对其出现排斥现象。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和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本文从高考背景下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出现的问题着手,进一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期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 高考 高中语文 古诗词鉴赏教学

古诗词承载了无数先人的经验和智慧,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为了更好地将这种宝贵的精神传承下去,古诗词成为我国高考必考的一项内容。然而,在历届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目中,学生得分情况不容乐观。在此情况下,为了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有必要对高中语文古诗词的鉴赏教学进行改革。

一、基于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历届高考在古诗词鉴赏方面给出的命题范围比较固定,导致教师教学时偏重考点内容的研究,而不是欣赏。经统计分析,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卷中,古诗词鉴赏的选材、体裁和题型设定比较稳定。在选材上,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朝代的作品出现频率比较高,名家诗歌考查有所降低,陌生作家的诗歌考查增多。体裁上包括七绝、词、律诗、古体诗和曲。在命题范围上,其主要涉及对诗词的关键词句、表达技巧,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及诗词意境等方面分析。基于高考命题这种稳定发展的情况,很多教师在高中阶段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对高考考点内容的研究远远超过对古诗词美感的体验教学,导致学生的古诗词素养普遍不高,当然得分率较低。

第二,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古诗词鉴赏题目得分点的设定比较固定,教师强调的是对学生的答题训练,而不是品鉴。试卷一般注重考查表达技巧、意象意境、炼字炼句等,批改时按点给分。因此,教师在对古诗词的整体把握中,多从时代、体裁、作者、注释与考察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导,强调的是对答题模式的训练。例如对“这首诗的第三联采用什么表现手法?”这种题目,教师的答题模式是:一是指出采用哪种表达技巧;二是指出这种技巧的表达效果或作用;三是指出这句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这样做很容易忽略学生对诗歌本身情感上的共鸣,没有考虑学生的主观体验,缺少整体感知和审美体验。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学方法不合理。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学方法不合理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时,有些教师为了迎合高考考点,不得不反复地在课堂上强调所谓的“标准答案”,重视讲课而忽视对学生对诗词的优美意境、深刻内涵、语言魅力的感受与体验。

比如,在2014年福建省语文高考试卷中古诗词鉴赏试题为《双调·蟾宫曲·自乐》。该曲的试题一是:本曲每句都有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本题其实比较简单,一般我们回答作用,都从内容和结构入手,本题只限回答内容的作用,学生完全能回答对山居生活的热爱,但如果教师依旧选择利用标准答案与答题模式指导学生,就完全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实际上这类主观类试题都是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的,只要学生的回答意思对,那么这样的答案就是合理且正确的。

(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与此同时,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严重。部分教师过于注重语文的高考卷面成绩,过于强调“一切为了高考”的教学宗旨。在教学时,教师往往教导学生揣摩出题人的出题意图,从而给出标准答案。例如在历届高考中经常会出现“分析本词的写作手法”这样的问题。诗词的写作手法主要有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托物言志等。遇到这一类问题,学生往往套用固定的答题模式,缺乏创新性。这种教学理念使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体现,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学习。

三、改善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措施

要使古诗词鉴赏教学走出目前的困境,一方面要改善教师的观念,另一方面要完善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方式。

(一)提高教师的素养。

课改后,高考试题不断创新,古代诗歌鉴赏试题中,开放性试题不断增加,课程标准提倡关注学生不同的兴趣、不同的表现、不同的需要,这些都要求教师尽快提高自身的素质,适应新的变化。近两年,古诗词鉴赏出现不少新题型,命题方式不断更新,教师自身也应多学习,多借鉴各地市的古诗词高考试题,培养学生灵活变通的能力。还是以《双调·蟾宫曲·自乐》为例,该题的试题二为:“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在面对这种新型高考题目时,部分学生就会因为缺少经验而不知道如何答题,最终造成学生在该类型题目上失分严重的现象。事实上,这类题型只需训练审题能力,而对古诗词的技法要求不高,学生只是太少接触此类题型而已。因此,教师要提高诗词素养,多读诗,多学习诗歌理论,多接触新题目,尝试以不同的试题提高学生鉴赏古诗文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学习不至于千篇一律、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会随之提高。

(二)尊重学生主观感受。

高考中古诗词鉴赏绝大部分属于主观型考题,其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因此问题本身带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

诗人朱淑真《秋夜》这首诗: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无一情字,却处处含情,题目设置为:请从三四两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解这类题,教师一般会教学生在把握好诗歌的情感脉络的基础上抓关键字,再品析关键字所体现的情感。学生会很快找到“秋”字,天气之凉,亦烘托心境的凄凉。但也有学生会认为是“缺”字,“缺”字明写梧桐枝叶遮掩月光,却暗写诗人的失落、遗憾之情。两种解读都值得肯定。其实每一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都会有所不同,侧重点也会不一样。况且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学生的理解未必有错。教师不应该将主观情绪强硬灌输给学生,充分鼓励学生通过感受作品的意境,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主观体验,鼓励多读、多想、多说,鼓励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鉴赏。这样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在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引导学生多方位地思考问题。

(三)品析意象、把握意境、体会情感。

对诗歌意境的把握,教师可以通过对意象的解读把握意境,品味情感。以2015年福建省高考古诗阅读为例,《秋夜纪怀》中第二联为“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根据这一联对其中的景色描写进行分析,这句诗中的意象有:风、树林、叶子、露珠、草丛、昆虫。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品读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分析景色描写。意象是诗歌中融合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品析,构建比较贴切的诗歌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四)创新古诗词鉴赏方式。

在高考中,通过对比性阅读鉴赏古诗词的命题经常会出现。这种对比阅读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妨借鉴。对比性阅读教学方式具体开展如下:

其一,根据同一题材不同作者的对比教学。弄清诗歌的题材,我们可以更快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以诗歌《发闾门》与《送元二使安西》为例,两首诗歌的题材有异曲同工之处,皆为边塞诗歌。《发闾门》体现的是征战之后,一切都变成荒芜的萧瑟凄凉之感;而《送元二使安西》则体现出王维在西北边疆与朋友分别时的一种感悟。显然前者相对悲情,后者相对乐观。同为边塞类诗歌,却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其二,根据同一风格不同作品的对比教学。通过这种对比方式鉴赏古诗词,可以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丰富自身的古诗词积累。比如同时雄浑风格的诗歌,刘邦的《大风歌》和曹操的《观沧海》。前者表现了凌云壮志、雄健刚毅的思想感情,而后者则表现了诗人豪情满溢、豁达万物的人物性格。这两者都描写了骨力挺健、气壮山河的景象,充分体现了其雄浑豪壮的风格特点。通过对同一风格作品进行比较学习,学生可以结合两者的共同特点而总结出豪放派的风格。

其三,根据同一作者不同作品对比教学。每个诗人在不同时期写出的诗词往往都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在某种意义上,不同时期的作品表达了诗人人生的经历过程。学生通过对比学习,一方面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对这位诗人有更全面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前者是白居易任职县尉时随友出游所做的一首诗,叙述了唐杨二人的爱情悲剧,以虚写实讽刺了当时的朝堂政治。而后者则描写了琵琶女的悲惨命运,抒发了被贬之后的悲愤和苦闷。由此可见,这被贬前后的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明显不同。

在高考背景下,要走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困境,教师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脱离传统观念束缚,还要从教学方式上有所创新,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发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

参考文献:

[1]戎振纲.关于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反思[J].广东教育,2011,11(01).

[2]季卫华.对高中语文古诗词审美对策的研究[J].课外语文,2012,(09).

[3]史道仁.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J].文教资料,2008,(14).

猜你喜欢

高考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高考物理新动向——逆向分析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