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丰富的史料焦渴的期待
——民国安徽文学文献略识

2016-04-14琛,傅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民国安徽文学

乔 琛,傅 瑛

(淮北师范大学安徽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235000)



丰富的史料焦渴的期待
——民国安徽文学文献略识

乔琛,傅瑛

(淮北师范大学安徽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235000)

摘要:我国现存民国安徽文献数量极丰,其中既有未经整理出版的名家抄本、稿本,被历史尘封的重要作家作品,也有极具史料价值的民间文学著述、地方文学总集。它们不仅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更保留了众多被现代文化史忽略的信息。对这些文献予以发掘、整理,既是安徽地域文化的深入研究的需要,也是重写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必须。

关键词:民国;安徽;文学;文献

安徽自古即为文献大省。明清以降,又得新安学派、桐城派遗赠家乡丰厚的文学遗产。时至民国,皖省儿女在文学创作与研究方面更是成就斐然:由新安学派、桐城派为代表的皖地传统文学于时代变革之际呈现出最后的辉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学史料;以陈独秀、胡适等人为代表的一代皖人高举“五四”新文化大旗,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新纪元,他们的存世之作不仅表现着皖地“五四”风采与新文学初起状态,更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宝贵影像;而以王钟麒、胡怀琛、程善之等为代表的中国新旧文学转型期人物,虽被以往多种文学史忽略,但他们的大量著述却清晰地留下了走出旧文学壁垒、为新文学的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深深足迹;新文学走向成熟之后,安徽更孕育了以朱光潜、张恨水、吴组缃、钱杏邨、路翎、杨宪益等为代表的众多新文学理论家、作家、翻译家,继续在文学理论、文学创作、文学翻译各个领域产生重大影响。此外,由于众多民国皖人曾参与国家政务决策,因此,其文学著述所涉上至军国要务,下至身边琐事,对于民国史以及中国文化史研究甚有价值。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以往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这些文学文献中的相当一部分被漠视、遭冷遇,长久地躺在冰冷的书库里、尘埃中,无奈地等待自身的消亡。所幸中国的改革开放纠偏取正,民族文化传统重得发扬光大,这一批重要文献也有望迎来生命之春。鉴于岁月久远,它们中的很多存在已被世人淡忘,故笔者将多年来的所见所知介绍如下,渴盼能对研究者有所裨益。

1民国安徽文学文献中未经整理出版的名家抄本、稿本

此类著述均出自清末民初名家之手,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未得整理出版。譬如安徽博物馆藏《长枫诗话》,著者为皖籍著名学者程演生。程曾留学英、法、日,新文化运动中参与编辑《新青年》杂志,后出任安徽大学校长。他编著的《圆明园图考》《安徽清代文字狱备录》《天启黄山大狱记》《安徽丛书》《安徽艺术志补》《中国清代外交史料丛书》《西泠异简记》《东行三录》《明武宗外记》《国剧概论》《皖优谱》等,在文史研究界影响甚巨,唯独这部署名“天柱外史”的《长枫诗话》,因仅有安徽省博物馆藏稿本与抄本,学界少有了解。此书涉及安徽乃至全国多位近现代学术名家事迹,是研究清末民初学术文化不可多得的资料。

同样情况还有晚清民国政界、学界重要人物王揖唐诗作的抄本、稿本。这位前清进士、洪宪男爵、北洋上将、安福系主将、日本侵略期间臭名昭著的汉奸文人,一生著述颇丰。其《广德寿重光集》五种四十五卷、《横山草堂联话》《今传是楼诗话》,以及译著《新俄罗斯》《前德皇威廉二世自传》等,都曾有较大影响力。对于这样一个特殊人物,了解他的生平、文学著述、思想发展轨迹,是真实、全面认知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必需。但是,目前国内王揖唐诗作仅有1941年刊刻本《逸塘诗存》,内录著者起自1910年迄于1941年古近体诗300余首,而中国国家图书馆另藏王揖唐诗作抄本《甲子稿乙丑稿》《丙寅稿》《丁卯诗稿》《戊辰诗稿》《抱瓮亭诗》《漫稿拾存》,已录王揖唐诗作超过千首,另有稿本《逸塘诗选》《逸塘诗稿》《王揖唐诗稿》,以及民国粘贴本《王揖唐诗粘》。

清末民初,桐城派传人姚永朴、姚永概名扬天下。他们曾同时主讲于北京大学,又同入清史馆为纂修。清史馆长赵尔巽曾说:“今天下学人求如二姚者,岂易得哉!”[1]由于“二姚”专注旧学,在新文学兴起的时代大潮中,他们的学术成就渐渐被搁置、淡忘。上世纪80年代以后,“二姚”重新引起学界注意,部分著作得到校勘整理,但仍有一些稿本静置于图书馆深处。如安徽省图书馆藏姚氏钞本《慎宜轩古今诗读本》,内录姚永概所辑古今名家诗作,计有五古读本三册十八卷、七古读本二册十二卷、五律读本一册、七律读本一册,颇能体现选者眼光;而姚永朴所作《白话史》(稿本),以白话著历史,供家中儿童学习,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进入民国以后他的思想变化。

至于收藏在天津图书馆的刘声木所著《十友轩所著书》,更应引起研究者注意。刘声木系清四川总督刘秉璋第三子,为我国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曾刊刻编撰《寰宇访碑录》《桐城文学丛书》《直介堂书目》《苌楚斋书目》《清藏书记事诗补遗》《苌楚斋随笔》《桐城文学渊源考》《桐城文学撰述考》《续补汇刻书目》《寰宇访碑录校勘记》《续补寰宇访碑录》《国朝鉴藏书画记》等多种著述,汇为《直介堂丛刻》行世。但其中并不包括《十友轩所著书》。据天津图书馆记载,此丛书为稿本,有《苌楚斋书目》二十二卷,《国学保存会阅书记》二卷,《直介堂藏书目》,《四续补汇刻书目》十六卷,《五续补汇刻书目》十六卷,《六续补汇刻书目》八卷,《俗字汇》二卷、《补遗》一卷,《画雅》四卷,《学画琐记》四卷,《天地间人自序文钞》三卷(存卷中、下)、《卷外续》一卷,《天地间人艳体诗钞》十三卷,《天地间人诗钞》二卷,《天地间人诗续钞》二卷,《天地间人文钞外编》二卷,《士礼居藏书类跋拾遗记》二卷,《清湘老人续颂记》一卷,《家训述闻》七卷,《苌楚斋书目》二十二卷,《直介堂征访书目》一卷,《曾文正公集外文》一卷,《苌楚斋随笔六笔》十卷,《苌楚斋随笔七笔》十卷,《苌楚斋随笔八笔》十卷,《苌楚斋随笔九笔》十卷,《苌楚斋随笔十笔》十卷,《苌楚斋随笔十一笔》十卷,《苌楚斋随笔十二笔》十卷,《苌楚斋随笔十三笔》十卷,《苌楚斋随笔十四笔》十卷,《苌楚斋随笔十五笔》十卷,《引用书目》十卷,《桐城派撰述录要》,《桐城文学撰述考绩补遗》四卷,《摘录金石学录国朝人姓氏韵编》,《续补碑传集膭稿》,《碑传三集名氏目录汇编》,《直介堂未刻撰述序例汇录》二卷。

2新旧文学转型期的重要作家作品

晚清至民初,安徽是旧文学鼎盛、新文学蓬勃的所在。因此,新旧文学转型期的作家作品也就特别引人瞩目。但是,由于以往文学史的写作遮蔽了此类文学著述,一批皖籍重要作家作品被忽略,他们的众多优秀作品、文学贡献也进入尘封状态。

譬如著名小说家、剧评家杨尘因。杨尘因(1889~1961)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加入同盟会,民初任《申报》副刊编辑。自1916年开始,他陆续推出长篇章回体小说《新华春梦记》《燕云粤雨记》《绘图爱国英雄泪》(又名《朝鲜亡国演义》,《英雄复仇记》《神州新泪痕》《绘图老残新游记》《民国春秋:天下第一英雄传》《龙韬虎略传》(又名《王阳明演义》)等长篇章回体小说。这些作品或描写袁世凯复辟帝制始末,轰动一时;或记载1917至1918年南北战争史实,描写段祺瑞、孙中山等人的政治活动;或以中日马关条约签署前后朝鲜一系列压迫与反压迫、侵略与反侵略事件为背景,描写十九世纪末朝鲜亡于日本之历史;或描写民国初年社会生活;或歌颂孙中山革命业绩;或写明末清初江湖侠义故事……曾在当时文坛引起强烈反响。鲁迅先生于《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到他的小说,蔡东藩著述的《民国演义》也引用了《新华春梦记》的大量史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19年,他还在“五四”运动中同步写下《上海民潮七日记》,记载了1919年6月5日到12日上海罢市事,这是历史上唯一一部展现“五四”与普通民众关联的纪实性文学作品。此外,杨尘因主编的《春雨梨花馆丛刊》以及他撰写的大量剧评、剧本,人们在论及中国戏剧发展史时,也是难以忽略的。

然而,这样一位本应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作家、批评家,却长时间地被“新文学”排斥在外,各类著述散落全国各地。尤其令人心忧的是,因民国铅印本不易保存,他的许多作品已经处于濒危状态。

与杨尘因著述处于同一状态还有南社成员胡怀琛之作。胡曾为改革旧诗、创造新诗殚精竭虑,为发展民国教育事业著书立说,为小说创作繁荣作出不懈努力。但由于他始终行走于新旧文学之间,遭遇新旧两派均不认同的尴尬,因此,一生200余种著述大部分还处于沉默之中。此外,民国时期皖籍重要戏剧评论家刘豁公、周剑云,著名诗人、剧作家唐绍华,重要小说作家唐在田、程善之、潘伯鹰、张海沤、项翱、周天籁,著名出版人、科普作家索非(A.A.Sofio),以及名列《光宣诗坛点将录》的旧体诗人吴保初、陈诗,曾在中国近现代女性文学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女作家吴弱男、姚倚云、吴芝瑛、邵振华、吕碧城姊妹等等,他们的绝大部分作品还没有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3藏于诗文间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

清末民初,安徽军政界人物众多,段祺瑞、徐树铮、徐谦、冯玉祥、张治中等人都有多种文学著述传世。因此,众多见证历史的宝贵文献,也是民国安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类文学文献大致有两类。一类出自重大历史事件的参与者,除上述军政要员之外,还有辛亥志士、光复安徽的主要策划者之一韩衍的《青年军讲义》《绿云楼诗存》,淮上军起义将士蔡颐的《天囚诗存放园词存》、洪晓岚的《淮上民军起义始末记》,査光佛(楚之梼杌)记述辛亥武昌起义的笔记小说《武汉阳秋》,民国后曾出任安徽省都督的孙毓筠所撰《烬余集》,柏文蔚退出政坛后撰写的《柏烈武五十年大事记》等,这些作品因当事人早逝、退隐等种种原因,被遮蔽已久。

另一类出自民间刊刻。安徽自古民间著书、刻书风气极盛,民国期间依然如此。这些民间著述家所刻之书,或描述百姓眼中的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或记录新文学运动在安徽民间的影响,作品刊印数量极少,未得广泛流传。

譬如徽商余之芹所著《经历志略》、绩溪学者胡在渭所著《徽难哀音》,均再现了太平天国时期徽州动乱之状;安徽省图书馆所藏徐传友著《池阳溃兵过境记》,详实真切地记载了1926年11月五省联军约三万余人由南浔败退,经过池州事;曾任南通女子师范学校首任校长姚倚云与南京两江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吕湘的诗文,不仅表达了她们的生活感慨,而且折射着两位中国早期女子教育家的教育观;而安徽省图书馆所藏、刻写于1922至1923年的六安师范油印本《新文范》,与1923年六安师范油印本《文艺因缘》,前者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第一部新式师范学校国文教科书,后者选辑六安师范1923届毕业生作品,“内容以新体诗居首,以示提倡新文学的意思,旧体诗次之,以示一面提倡新文学,而一面不废旧文学的意思。卷末附以歌谣,以示新文学当以适应民众心理的民众文学为方针的意思。”[2]令人清晰地看到新文学在安徽的巨大影响力。

4地方文学总集

安徽地域文化历来受乡党重视,地方文学的纂集工作代代相传。除却地方志的记载,还有相当多的著述记录了皖省各地文学风貌。进入民国以后,此类著述问世甚多,十分引人瞩目。其中光铁夫编著的《安徽名媛诗词征略》、李家孚编著的《合肥诗话》均已为黄山书社整理出版,颇受读者好评。清末民初著名诗人陈诗编刻的《皖雅初集》四十卷,内录清初至清末安徽八府、五直辖州、五十五县诗人1200余家、诗作3700余首,虽未获整理重刊,但在近年来文学研究中也已引起多方重视。相比之下,另一些地方文学总集的命运就显得有些凄凉。譬如安徽省图书馆藏1921年居鄛刘氏蛰园木活字本《居鄛诗征》,编者刘原道为清光绪廪生,历任江南制造局主事、江南水师学堂监督、扬州十二坪盐务监督,襄助许世英办理扬子江赈务。此书虽然辑录了自元末明初迄清末巢县名流诗作3000余首,却少有研究者问津。又如张灿奎所纂《宿松文征正续编》,内录宿松县历代诗词文赋;方澍所辑《濡须诗选》录无为县诗人之作,均为研究安徽地域文学不可忽略的重要资料,同样很少有人关注。目下各地地方文化研究正盛,但愿这些前人心血能尽早引起大家重视。

参考文献:

[1] 吴孟复.吴孟复安徽文献研究丛稿[C].合肥:黄山书社,2006.149.

[2] 胡在渭.文艺因缘(序)[M].六安:六安师范油印本,1923.

(责任编辑:曹高峰)

The Rich Historical Data and the Anxious Expectation ——A brief knowledge of Anhui literatur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QIAO Chen, FU Ying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235000, China)

Abstract:At present, the quantity of Anhui literatur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very abundant in China, includingthe famous codex and script without collated and published, the important writer’s works buried in history, and the folk literature works and the collection of local literature with great historical value. They not only are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local culture, but also keep a lot of information that has been neglected by the history of modern culture. To explore and collate these documents is not only the need to make deeply research of Anhui regional culture, but also the need to rewrite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Key words:the Republic of China; Anhui; literature; document

中图分类号:G25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25(2016)02-0125-04

作者简介:乔琛,女,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5-10-14

猜你喜欢

民国安徽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午社“四声之争”与民国词体观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