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本上都”结构规范化研究*

2016-04-14刘颖

学语文 2016年2期

□刘颖



“基本上都”结构规范化研究*

□刘颖

摘要:“基本上”和“都”的连用,曾被认为是不规范的自相矛盾的现象,现在已为人们所接受,成了一个较常见的结构。从语义特征、语用特征以及其产生的认知机制三个方面看,“基本上都”的规范化有其深层根源。“基本上都”结构的句法功能越来越强,但是语义内涵却越来越弱,它正在经历语法化。从语用限制看,该结构可以明确地与病句相区分。“基本上都”具有强化焦点和凸显例外的语用功能,这些语义和语用的特征又可以通过两者无间隔连用的认知动因得以解释。

关键词:基本上都;隐含义;语义限制;凸显例外;话题化

★本文系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资助经费项目(项目编号:J15WD02)“现代汉语矛盾义构式研究”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关于“基本上”和“都”能否连用的讨论,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汉语学习》发表的《书刊语病拾零》一文。当时,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中学教材,都将“基本上都”视为“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了逻辑学上的矛盾律”。《汉语学习》紧接着发表了两篇相关文章,讨论“基本上”和“都”的连用情况。有的文章认为,“基本上”和“都”连用是正确的,它们分别是从范围和程度上对同一个对象从不同方面作出相反的判断。有的则认为“‘基本上都’是有矛盾的,但是‘都基本上’在一定的条件下时可以和平共处。”后来相关讨论随着“基本上都”的大量使用而日渐式微。笔者对北大语料库进行了检索,检索到“基本上都”有610条例句,而“都基本上”有24条结果。可见,现在的“基本上都”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语言生活中。目前的“基本上都”不仅仅限于从范围和程度上分别限定所指,也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同时指向同一所指。

二、“基本上都”的语义特征

(一)“基本上都”的语义内涵

用P表示受“基本上都”修饰的词语,“基本上都P”包含两个语义成分,一个是“接近P”,一个是“非P”。

1)我的红桃基本上都全了。

例1)是红桃“接近于全了”而又“没有全”的意思。“接近P”是“基本上都”的衍推义,“非P”是“基本上都”的隐涵义。衍推义是句子固有的、稳定不变的意义成分。衍推义既不可消除,也不可追加,消除了会产生语义矛盾,而追加了会产生语义重复。

2)?我的红桃基本上都全了,接近全了。

3)★我的红桃基本上都全了,离全还远着呢。

隐涵义则是可以消除的,在特定的语境里可以被推翻。隐涵义也是可以追加的,使语义由隐晦变得显豁。例如,“我的红桃基本上都全了”的意思可以通过追加成“我的红桃基本上都全了,就差一张了”;但是也可以追加成“我的红桃基本上都全了,也确实全了”。

衍推义“接近P”是“基本上都”固有的、稳定不变的意义成分,所以它是“基本上都”的主要意义;隐涵义“非P”是“基本上都”的次要意义,通常是隐形的,借助于一定的语境或者句法形式是可以由隐晦变得显豁。

(二)“基本上都”的语义指向

对于“基本上都”的语义指向分析,既不能单纯归结于“基本上”,也不仅是“都”的原因,而是两个相结合词语的语义双向选择的结果;换言之,不仅要考虑两个词语各自的语义特征,更要考虑它们组合之后的语义指向。

1.“基本上都”指向NP

从语义内涵和认知的角度来讲,“基本上都”表示趋于目标、接近目标但还没有达到目标。“基本上”和“都”均可以作为范围副词。从吕叔湘、朱德熙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对“基本上”的解释,我们可以知道,范围副词“基本上”指“主要的”,大部分之义。既然有“主要的”部分,语义里自然蕴含着比较义,那么一定要有一个比较标准出现。在“基本上都”的组合里,“基本上”的比较标准就是“都”。因此,当两者同为范围副词时,“基本上”是指向“都”的,范围副词“都”的语义指向一般是指向前面的复数名词或者可切分的名词词组的,所以两者结合后的“基本上都”共同指向前面的名词词组。此时的“基本上都”是一个整体,中间不能插入任何成分。

4)斯蒂夫·弗朗西斯(火箭队队员):我看得出第一次训练他很害怕,不想让那么多摄像机对着他。不知道怎样过来跟大家说话。大家基本上都围成一个圈,而他却离得远一点做伸展。他试着融入队中,但看得出他不是很自在。(北京大学语料库)

5)除了关中产的东西陕南基本上都产以外,还有独具一格的木耳、香菇、柑桔、茶叶、板栗、生漆、杜仲、绞股蓝、天麻、桐油等品味较高的商品;有羚牛、大熊猫、金丝猴、朱鹗等珍稀动物。(北京大学语料库)

4)中“基本上都”指向除了他以外的“大家”,通过整个语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整段文字的语用目的是为了表达“他”很害怕,不容易融入大家之中。含有“基本上都”的小句只是提供整句的背景,为了反衬他和“大家”的格格不入。所以,“基本上都”的语义是指向前面的“大家”的。例5)这句话可以变换为:陕南除了关中产的东西基本上都产以外,还有独具一格的木耳、香菇等品味较高的商品;有羚牛、大熊猫等珍稀动物。此处的“基本上都”也是作为整体,指向前面名词“关中产的东西”的。例句5)也是为了凸显陕南还能生产出很多与关中不同的奇珍。含有“基本上都”的小句,背景特征更加明显,还带了形式标记“除了……以外”。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基本上都”修饰表示全量的成分时,这个全量成分就是“基本上都”的辖域与语义指向焦点,“基本上都”在句法与语义上都紧紧依附于它,“基本上都”对全量成分敏感。

2.“基本上都”指向VP

“基本上都”除了能共同指向前面的NP外,还可以共同指向后面的VP部分。“基本上”和“都”除了能做范围副词外,还可以同时做程度副词,两者结合“基本上”依然是指向“都”的,结合的整体“基本上都”共同指向后面的动词结构。例如:

6)九十年代后期,经过大家的努力,房子基本上都完工了。(网络语料)

7)当时朱棣在北京城的宫殿基本上都完工了。(网络语料)

8)包装工业园区内,去年先签约的五家企业都已经建设得差不多了。除了一些扫尾工作以外,基本上都已经完工,估计再过一个月,就可以正式的投入运行了。(蔡晋《官路修行》)

例6)、7)、8)和前一小节中共同指向NP一样,是“基本上”直接修饰“都”。这3例意思是某项工程完工的部分占大多数,但没有全完工。它们只能分析为“基本上”直接修饰“都”,插入成分可以放在“基本上都”的后面,却决不能插入其中。笔者从谷歌里搜索出“基本上都完工了”、“基本上都已经完工了”,但是未能找到任何一例“基本上已经都完工了”。因为这3例中表示接近标准是“都”,而不是“都完工了”。它的层次结构应该是:

3.“基本上”指向NP,“都”指向VP

有时“基本上”和“都”的结合还没有那么紧密,中间还可以插入相应的成分。我们将这种“基本上都”视为还未完全固化的结构。它的语义指向特点是“基本上”指向NP,“都”指向VP。例如:

9)大陆岛是一种由大陆向海洋延伸露出水面的岛屿。世界上较大的岛基本上都是大陆岛。它是因地壳上升、陆地下沉或海面上升、海水侵入,使部分陆地与大陆分离而形成的。世界上最大的格陵兰岛、著名的日本列岛、大不列颠群岛,以及我国的台湾岛、海南岛,都是大陆岛。(北京大学语料库)

10)我敢说,凡是投资商看中的剧本,最后作为导演工作台本拿去拍摄的,都是我在原有基础上一遍又一遍改出来的。其实这时的剧本,除了保留了原剧作者的故事轮廓外,基本上都是我的创作了。(北京大学语料库)

例9)这段话主要是说明何为大陆岛,并且举例说明较大的岛都是大陆岛。这段话描述了“世界上较大的岛”接近于全部都是“大陆岛”的这一趋向,并无要突显特例,只是阐释数量上的趋向、接近之义。例10)的语用意义是说剧本大部分是“我的创造”这一事实,至于具体有多少比例是“我的创造”无须言明,因此作者就选择了“基本上都”这个模糊表达大致趋向的词语。与例4)、5)相比,此处的“基本上”与“都”结合不够紧密,中间可以插入相关的成分,例如例10)可以在“基本上”和“都”之间却可以插入“这时的剧本”。因此,我们认为,此时的“基本上都”还未固化成一个整体,“基本上”指向前面的名词词组,而后面的“都”指向后面的动词词组。所以,前面的NP才能移至“基本上”的后面,“都”的前面。这类“基本上都”中,“基本上都是”是最典型的句式。在北大语料库中,检索到610条“基本上都”,其中“基本上都是”就有283条,占了46%。但是在形式上,大部分已经不用插入语了,但是变换以后,语义基本保持不变。

既然“基本上”和“都”还未凝固成一个结构,那么能否让“基本上”作程度副词指向后面的动词结构,而让“都”作范围副词指向前面的名词成分呢?根据距离象似性原则,在“基本上都”中,“基本上”是不可能指向后面的VP,而“都”也很难越过“基本上”指向前面的NP。但是在“都基本上”却是可以的。例如:

11a)我们仨基本上都吃了三碗饭,(只有小明吃了两碗)。

11b)们仨都基本上吃了三碗饭。

11a)是说描述某些人做了一个吃三碗饭的动作,然而并非是全体人员。11b)说明全体人员都做了一个动作:吃的饭是差不多三碗。这一例是距离相似原则最好的例证。

三、“基本上都”的语用特征

(一)“基本上都”的语用限制

“基本上都”在语义上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在语用上还受到主观倾向性的限制——凡是表示主观小量的句子,即使符合语义配置,也不能与“基本上都”搭配。“基本上都”除了能表达句法主语在客观量或程度量上的趋向,同时还蕴含着言者主语的主观认识和判断——揣测。例如:

12)科学家都是人,也有人的天性和缺点。

13)儿童都是未成年人,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

但是不能说:

12’)★科学家基本上都是人,也有人的天性和缺点。

13’)★儿童基本上都是未成年人,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

“基本上都”的不确定性、揣测语义和句义本身真理性相冲突,所以这些句子不成立。再如:

14)只有全社会多数人基本上都具备了这样的生活态度,也就是正确的公民意识,这个社会才可以算是一种现代化的社会,这个国家才可以成为一个法治国家。(李慎之《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序)

例14)中“基本上都”不再表示接近VP,言者主语的特征逐渐凸显,“基本上都”与句法主语逐渐脱离。而由句子主语向言者主语的转变,是语法化中主观化的表现之一。“基本上都”的语义内涵己开始虚化,只是表明说话人对事件的主观评判,在句法上也不再起强制作用,去掉“基本上都”句子仍然可以成立。例14)是说话者认为,只有达到某一条件,这个国家才能成为一个法治国家。但是“基本上都”并非能进入所有表明说话人态度的句子。例如:

15a)一张月卡由原来的只能被少数人接受的680元,调整到400多元,每周8节课,多数人基本上都可以负担得起。(《刘旸:分享快乐成就蝉舟瑜珈》,《国际金融报》2006年6月14日)

15b)★少数人基本上都负担得起学费。

由于“都”的影响,在表达句法主语客观量上的趋向时,“基本上都”是表达对于全量“都”的接近,即使在主观化后,这种语义依然保留。因此,例15b)趋小的表达“少数人”与“基本上都”的主观大量相抵触,句子不能成立。

(二)“基本上都”的语用功能

在语义上,这种句式虽然包含了两个不相容判断,但是,它并不是“基本上”和“都”的简单相加,而是彼此糅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语用功能。我们认为,不同的语用意图是造成“基本上都”语义上存在差异的具体根源。

1.“基本上都”作为话题——述题的分界

“基本上都”前的复数NP有一种加形式标记成为典型话题的倾向性。如:

16a)深圳市从1988年开始,所有土地呀,都实行有偿、有限期出让。

16b)深圳市从1988年开始,所有土地都实行有偿、有限期出让。

16c)深圳市从1988年开始,基本上所有土地都实行有偿、有限期出让。

16)中三个例句按照NP话题性逐渐减弱,而焦点性逐渐增强来排列:a.可以加上话题性的形式标记“呀”,作为句内停顿;加上“基本上”后,“所有土地”己不再适合加话题标记成为典型话题:

16d)?深圳市从1988年开始,基本上所有土地呀,都实行有偿、有限期出让。

16e)深圳市从1988年开始,所有土地(呀,)基本上都实行有偿、有限期出让。

“基本上”加在复数NP之前,增强了NP的焦点性,减弱它的话题性。而加在“都”之前,它前面的NP更适宜于作话题。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基本上”有强化焦点作用,由于“都”无法成为句子焦点而传递到后面的VP上,这时的句子适宜于以“话题—述题”的结构表达。主谓结构与“话题—述题”结构比较起来,由于后者有了形式标记把话题与述题分开,使述题这个未知信息更加突出,焦点性也更加突出。我们可以说,一个句子中,VP前加了“基本上都”,VP的焦点性加强,相应NP的焦点性减弱,话题性加强,更加适合作话题。它的语用价值就是使述语部分成为整句的焦点,表达NP在程度或者数量上的趋向性。

2.“基本上都”与对比话题

徐烈炯、刘丹青(1998)认为,焦点在句子内部和话语中的两个功能特征是突显和对比。突显是指相对于句中其他内容而言,焦点是最突显的信息;对比是指相对于句外的其他话语内容或共享知识,焦点是被突显的信息。“基本上都”在语篇中的一个功能特征就是相对于句外其他话语内容的对比,将隐涵义“突显例外或不足”作为语用表达的目标。

17)上述情节基本上都删除了,只留下了主人公向一名真正牧人的蜕变;他与额吉的在一座毡包里相濡以沫的、母子般的关系,这关系中实现的宝贵情谊,以及这情谊依托的大迁徙——强行迁向阿拉坦·努特格(巴金的牧场)的故事。(北京大学语料库)

例17)的焦点是在“只留下了”之后的部分,而“基本上都”出现在背景句中,为焦点部分提供一个参照物——大的背景。在这个句子中使用“基本上都”,突显了“基本上都”的隐涵义“不足”,而它的衍推义“接近”义淡化了,使得“只留下了”后面的部分成为有显性对比“上述情节”的话题。

四、“基本上都”产生的认知机制

(一)完型心理驱使“基本上”对“都”的敏感“基本上都”表示趋于目标、接近目标但还没有达到目标,所以,“基本上都”中必须出现两个要素:比较对象和比较标准。虽然有时对象和标准只出现一个,但必须有可以推想出的另一方。

认知语言学认为,原型范畴、意象图式、图形―背景感知都具有完型结构,是对事物整体知觉的结果。(赵艳芳,2001:97)完型结构比较容易建立,人们首先建立一个完型的比较标准,然后再比较所指与这个完型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所修饰的对象是人们心目中的一个确定的标准,以完型形式出现的标准,因此它可以修饰表示确定范围的范围副词,并且对全量词特别敏感,因为全量词更易于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一个完整的范围,更易于表达一个“完型”的概念。“都”的全量范畴刚好满足了人们对完型的渴求,为“基本上”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范围。因此,“基本上”对全量词“都”特别敏感,这是两者可以结合的认知动因。

(二)话题化语用表达的驱动

“基本上都”的两个语用功能:一,“基本上”有强化焦点作用,由于“都”无法成为句子焦点而传递到后面的VP上,这时的句子适宜于以“话题—述题”的结构表达,“基本上都”作为话题——述题的分界。二,“基本上都”还可以凸显“例外”,放在背景句的话题之后,与前景句中的话题形成对比。

话题化的目的是为了让句中的某个成分处于句首并成为注意的中心或成为对比的焦点。让某个本来处于句中位置的成分移到句首S/S’位置,成为话语平面上的话题或次话题。话题显示了说话人注意力的最初指向,取什么为话题,意味着说话人打算从什么角度着眼来陈述这一事件。例16e)中的NP就比16c)更适合做话题。

在表达大量趋向时,“基本上都”加在“话题——述题”之间,作为形式标记把话题、述题分开,使得述题这个未知信息更加突出,焦点性也更加突出。一个词语可以有很多意义,它们的主次有别。但是根据背景图象理论,表达者的语用动机不同,观察视角不同,背景和图像就可以相互转换。如果说话人需要凸显例外时,那么“基本上都”的衍推义隐退,隐涵义“不足”得到突显。含有“基本上都”的句子只是为了凸显“不足”做背景,还不能满足语言交际的适量原则,所以句子后面往往要紧跟一个补充的小句,具体说明“不足”。如:

18)《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的2000年各项主要产品产量指标基本上都有增长,唯独棉花产量指标仍与1995年的450万吨持平。(北京大学语料库)

也可以说,由于“NP,VP”中“VP”的焦点性超越一般的“NP+VP”中的VP,所以只要有了适宜的条件——前面有“都”,“基本上”更加适合出现在这个位置之前。

五、结语

“基本上都”的表达功能是在掌握了充足的大概数量或程度但没有掌握精确的数量或程度前提下,对某一客体进行一个大致趋向的判断和评价,以表达说话人的推测。“基本上都”的两个相关事物之间的相差不大,基于适量准则,我们没有必要将之间的差距具体化,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模糊的表达。在信息传递上,这种句式负载的信息量较大,受到语言经济原则的限制,语言必须用最少的单位表达最大限度的信息量,它用有限的言语形式传递了复杂的语义信息。

作为复合法的一种,“截搭”不仅是汉语思维的重要方式,也是汉语造词的重要方式。“基本上都”的产生也与截搭有关。此外,英语里面也有如此的造词方式:all(都、全)+most(大部分)→almost(绝大多数)。

综上所述,这种结构字面矛盾反常,意思还是连贯通顺的,它的形式简要独特语义丰富精切,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具有独特表现价值的结构。

参考文献:

[1]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

[2]沈家煊:《不对称与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3]沈家煊:《“糅合”和“截搭”》,《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4期。

[4]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与功能》,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年。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责编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