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步导读法:让语文教学“大道至简”——以《赤壁赋》教学为例

2016-04-14王磊

学语文 2016年2期
关键词:赤壁赋苏轼

□王磊



三步导读法:让语文教学“大道至简”——以《赤壁赋》教学为例

□王磊

摘要:三步导读法,即通读(整体感知)、品读(美点感悟)、赏读(拓展提升),在语文教学中能发挥很好的效果,是简单而实用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通读;品读;赏读

多年来,在教学上笔者始终遵循着“大道至简”的原则,坚持“通读——品读——赏读”三步导读法,形成了“整体感知——美点体悟——拓展提升”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下面以《赤壁赋》为例说明。

重点揣摩第三、四节。教师强调:赋,往往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作者的内心感悟,无论是“主”之言还是“客”之语,其实都是作者内心复杂感情的一种袒露,都是一个人多种思想的冲突与博弈。

一、通读·整体感知

1.激趣。安纳托·弗朗斯说“教学的艺术实际上就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来达到教育的目的。”故此,教学本文时,我用猜谜的方式导入。

师:同学们,请你们猜一猜这位古代文学家,他是谁?国学大师王国维说“中国古代最伟大诗人中还没有任何一个的影响能超越他”,钱钟书先生说“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他的这种豪放”,当代美女作家池莉说,“中国女子,嫁人就嫁他!”那么,这位古代文学家是谁呢?

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李白以后”“豪放”等,学生很快会答出:苏轼。

2.初读。播放鲍国安先生朗诵的《赤壁赋》,让学生边听边注意读音、节奏、情感。

3.要求学生从每一节里找出一个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关键词,体会全文感情变化的脉络。

明确:①乐(“饮酒乐甚”)——②悲(“苏子愀然”)——③悲(“托遗响于悲风”)——④喜(“客喜而笑”)。

4.再读。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出全文的情感变化。“乐”的部分要读得轻松愉悦,“悲”的前一部分当读得悲凉凄怆,“悲”的后一部分要读得激昂洒脱,“喜”的部分当读得旷达惬意。教师通过“读前指导、初读示范、齐读深化”来引导学生完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二、品读·美点体悟

在这一环节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含英咀华,发现美点妙要,通过同伴互助,深耕细作,阐发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师:第三节写客人之悲,归纳起来有“三悲”,请同学们找出有哪“三悲”?

生1:一悲英雄不在——曹操,一世之雄今安在;二悲生命不永——人生,如天地蜉蝣、沧海一粟;三悲脱世不能——我辈,挟飞仙、抱明月不可得。

教师板书:

师:生1归纳得很完整、很准确。文章至此展现了一个消极的、迷茫的“小我”,然而这仅仅是瞬间的、低谷中的苏轼,苏轼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在无路可走的时候,勇敢突围,超越自我。

第四节写苏子之悟,可概括为“两悟”,我请同学们来归纳。

生2:一悟“变与不变”。具体就是“变”:时间上,逝者如斯而不往;空间上,天地不能以一瞬;“不变”:盈虚未消长,物我皆无尽。

生3:二悟“有与没有”。“有”:清风有声,明月有色,江水有形;“没有”:非我所有,一毫莫取,也就是感悟万物有主、取舍有道。

教师板书:

师:两位同学概括得很好。好一个万物有主、取舍有道!苏轼如此的超然、豁达,难怪他三杯下肚,肱枕便睡;一觉醒来,东方既白。苏轼为什么有这般的顿悟与豁达呢?课前我让同学们通过查工具书、上网搜索的方式,合作整理“苏轼与‘乌台诗案’”的学习资料包,下面就请同学们展示一下。

生4:PPT展示,苏轼与“乌台诗案”。

师:生④的资料整理很出色。我们刚才归纳了苏子的“两悟”,在苏轼看来,变与不变、有和没有都是辩证的、相对的。苏轼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他天生拥有对水与月、天与地、生与死这样宏大命题的领悟,在于身处逆境而不消极沮丧、备受打击而不怨天尤人。面对人生巨大落差,在入世与出世、积极与消极的矛盾斗争中,他把喜与悲、荣与辱融进了山水之中,完成了自我救赎,昂首步入成熟。什么是成熟?余秋雨《东坡突围》里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说的正是此时的苏东坡!此刻,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次齐读第四节,品味苏子的“两悟”。

三、赏读·拓展提升

南宋学者陈善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入书”的关键在于“见得亲切”,“出书”的关键在于“用得透脱”,不可“死在言下”。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教师要求同学们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搜集有关苏轼的资料,刚才生4展示了精彩课件,接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入书”“见得亲切”之后,及时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出书”“用得透脱”上,让学生多角度赏读,提升体验。故此,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师:儒、释、道思想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人生观对中国古代文人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以下PPT展示:儒家思想讲“入世”,主张修身养性,齐家治国,提倡贤人政治;佛家讲“脱世”,认为世事如幻,提倡随缘自在、感悟人生;道家思想讲“出世”,主张寄情山水,不求功名利禄,但求生命状态,提倡天人合一。)从《赤壁赋》里,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苏轼的儒、释、道三家思想融于一文。请同学们合作探究:哪些句子分别表现了苏轼的儒、释、道思想?我们该如何理解和评价这些思想?

生5:“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是苏轼仿屈原的诗句。“美人”,课文注释说“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苏轼一生尊崇屈原的爱国情怀,美人在天的那一边,是说自己一心想报效朝廷却屡遭排斥、不受重用,这是儒家思想积极入世的表现。

生6:《赤壁赋》里苏轼把秋风、明月、江水写得非常美。风是七月的温柔清风,月是初秋的既望满月,水是波澜不兴的长江之水。江上泛舟,清风为苏子拂去坎坷逆境的尘土,江水为苏子洗去壮志难酬的苦涩,明月为苏子熨平隐隐作痛的伤口。这里写苏轼纵情山水、沉醉自然,以及下文感觉自己似“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欲“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些寻仙访道的心迹流露,其实都是道家思想的表现。

生7:我觉得苏子关于“水”与“月”的感悟表现的是佛家思想。“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就是佛家“天地一体、物我同源”的思想,在苏轼那里,“水”和“月”的变与不变、有与没有都充满了禅意,充满了佛家的智慧,读者仿佛也在山水明月中大彻大悟。这种感悟人生、追求心灵超脱的思想正是佛家思想。

师:我很感动,谢谢刚才几位同学,你们的发言很精彩,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让同学们收获很多。那么,我要问的是,这是不是说苏轼的思想很混乱、很复杂呢?(学生对此议论纷纷,稍停)恐怕不能这样说。在老师看来,苏轼的一生在政治上表现为一种积极入世、忠君济民的儒家思想;然而,当身处逆境、备受打击、只能退守时,他潜心佛道,以求心灵的宁静与精神的超脱。他的思想始终以儒家的积极入世为主,同时吸收了佛家思想的圆融自适、随遇而安而扬弃佛家的消极遁世、看空人生,借鉴了道家思想的通脱旷达、齐物逍遥而摈弃道家的追求绝对、天道无为。正是儒、释、道思想让苏轼时而进取有为,时而随缘超脱,且进退有据、俯仰有度;也正是儒、释、道思想中的这些积极因素,造就了《赤壁赋》,成就了苏东坡。

(作者单位:安徽省颍上县第一中学)

[责编吴正]

猜你喜欢

赤壁赋苏轼
节录苏东坡《前赤壁赋》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赤壁赋
草书赤壁赋卷(局部)
千江有水千江月——《赤壁赋》任务学习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东坡《前赤壁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