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意识

2016-04-13宋鑫鑫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17期
关键词:罗布泊文学作品意识

⌾宋鑫鑫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010022)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意识

⌾宋鑫鑫

由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生态教育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指出:“要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加强中、小学各科教材中环保内容的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新课标也体现出了生态观的教学的重要性,使其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学;语文;教学

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因此语文学科要承担起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任,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的生态意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生态教育的理念,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促进人格发展。鲁枢元建议“在我们越来越知识化、结构化、规则化、数量化的大中小学教育中引进生态美学、生态批评、生态文艺学等新的科目,同时也把地球生态的整体观念,把对于自然的敬畏、赞美、关爱、守护导入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在绿化师生心灵的同时,绿化我们的教育。”

虽然生态教育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但是,就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生态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将生态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下面,针对这一问题,我将谈一些自己粗浅的见解。对中学生进行生态观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充分发挥文本自身的作用

教材中的选文都具有典型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文章本身的作用,挖掘文章中字里行间透漏出的生态意识,要形象生动的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传达给学生。《老人与海》是人教版必修三中的一篇选文,在讲授这篇文章时,教师除了分析文章中的硬汉精神,女性形象的缺失,悲剧意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挖掘文章中体现的矛盾的生态观。一方面老人要征服自然。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对自然友善的态度。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探究这种矛盾的生态观背后所隐藏的经济、文化等因素。使学生充分了解文章中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

二、审美教育

生态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教育与传统的审美教育是不同的,“这种审美旨在表现自然本身的美,而不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抽象性认识,不是表现人的思想。”教师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大都关注的是自然物在文章中被赋予了什么含义,而不关注自然本身的美。语文课堂中的生态教育,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生态审美观来读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例如,《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作者树立了一个理想中的社会,从生态文学的角度分析,桃花源中景色优美怡人,自然纯净,民风淳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典范社会,讲授这篇文章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中的的优美景色,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

三、对比教学

对比教学可以有很多方面,例如,不同文章之间的对比。教师在讲授《荷塘月色》时,可以将这篇文章与季羡林先生笔下的《清溏荷韵》进行对比。学生一方面可以感受到朱先生笔下清幽的月色荷塘,也可以体会到到季羡林先生笔下莲子顽强的生命力,在阴暗的泥沼下,突破坚硬的外壳,向世人展示了生命的坚强与美丽。

还可以将文学作品中描写的自然环境与现实中的环境进行对比。《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文章中引用了《汉书·西域传》和《亚洲腹地探险8年》两部书中的相关资料,使我们知道“在遥远的过去,那里(罗布泊)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然而,如今的罗布泊却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通过今昔对比来揭示罗布泊消逝的人为原因,谴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肆意破坏,警示后人要以此为戒,树立生态意识。通过对比给学生以震撼,使学生意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生态文学)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上表达了强烈的生态人文情怀,并从生态整体主义的角度重新认识和定义自身在自然界的地位,进而追求人与自然的共生、生态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生态文学作品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发现自然之美,欣赏自然之美,感受自然之美。面对大自然,学生应该怀有谦恭、敬畏的情怀。通过语文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探求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形成正确的生态观念。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010022)

猜你喜欢

罗布泊文学作品意识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三千年前新疆罗布泊的神秘部落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传奇罗布泊
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