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改后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

2016-04-13陶金龙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17期
关键词:情景师生创设

⌾陶金龙

(作者单位:甘肃省民勤县西渠镇幼儿园 733399)

课改后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

⌾陶金龙

一堂好课不单是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重点突出,抓关键、突破难点,而且更要注重师生在课堂中的互动关系。即教师是否能够创设启发性的情景;教师是否有驾驭课堂、启发学生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和积极合作;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师生是否具有创新精神。

一、教师是否能够创设启发性的情景

创设教学情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情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空间图形教学中,提出一个问题:有一个透明的玻璃箱,在表面A处有一只蜘蛛,在与A所在的平面相邻的面上有一个虫子,蜘蛛应走怎样的路线,才能最快吃到虫子?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领悟到了“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解决”的转化思想,这个有趣的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感受到学习空间图形的意义,同时这个情景有效地促使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探究过程。

在教学中,也可提出一些学生经历过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探究。如在小结时,可引导学生回忆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利用了哪些旧知识,解决了什么新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新”之产生原因和过程。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调动学生主动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给学生创造情景体验成功、增强学生的创新信心。

二、教师是否有驾驭课堂、启发学生的能力

从课堂上的学习氛围,可以很好的看出一名教师驾驭课堂、启发学生的能力。在教授优质课的时候,由于评委老师多,听课老师多,学生拘谨,老师紧张,所以把课上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的情况也就不奇怪了。有的老师看学生不配合,干脆就一个人表演了。虽然有回答的同学,也只是个别平时表现较好的,一堂课被叫起无数次,老师还乐此不疲。问而不答,于是就不问;启而不发,于是就不再启发。至于个别窃窃私语者、昏昏欲睡者,也就顾不顾来了。对课堂上学生种种表现的考查,就是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的考查。

三、教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理解能力的高低,思考问题的角度,见解的独到行,表达的条理性,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有的老师为了把这堂课上好,不知在课下演练了多少次,可是一道真枪实弹的课堂上,学生表现就差强人意了。这种临阵磨枪,彩排过不知多少次的课,毫无新意可言。从学生机械生硬的回答中,看出授课老师平时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和积极合作

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和积极合作,关键在于教师能否以知识去感染学生,做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学生自然乐学。原本呆板的教学课堂变为活动的课堂,把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活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和合作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在体验知识的过程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教师应调动一切教学手段,化枯燥为有趣,化繁为简易,创设条件,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起来,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探索和实践,不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

五、师生关系是否融洽

课堂教学中要求师生互动是新课程的要求,“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教学中,应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知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使学生主动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教师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六、师生是否具有创新精神

创新教学,不是指弄点新花样,搞个形式,或者只是搞专题性的研究性学习,而是指教师创新的教学和学生创新地学。

创新教学要以“情感”开道,要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以思考的充分自由,要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广阔天空,创设创造性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新欲,使学生自信:我也能创新。

同样,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观察、分析和解决学生熟悉的,生产和生活中不太繁杂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新奇的问题,提出与课本不同,与他人不同、与教师不同的见解、不同思路、不同方法,所有这些,对学生来说都具有创新教育的意义。

(作者单位:甘肃省民勤县西渠镇幼儿园 733399)

猜你喜欢

情景师生创设
情景交际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石化企业情景构建的应用
楼梯间 要小心
麻辣师生
把美留在心里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