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016-04-13刘久海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17期
关键词:前人创造性经验

⌾刘久海

(作者单位: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阿拉尔中学 830000)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刘久海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教学中我们既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的思维方法的培养,为创造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又要重视用创造意识来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落到实处。在课堂上结合学科知识教学,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创新意识;学生主体

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就是一个优秀的学生。我们要培养优秀的学生,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一、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学生主体地位主要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的,教师的激发、组织和熏陶作用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故不能忽视“导”的作用,也不能用老师的“导”来取代学生的“学”如何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我认为关键是要正确处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问题。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要相信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主动发展;其次要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用探讨、商量式的口吻组织教学,使学生敢于并乐于参与学习过程。但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必须有个“度”,这个“度”就定在“激趣、启思、导向”上,至于新知识“新”在哪里,学来何用等问题,就需要学生自己解答。

二、处理好知识的“量”与“质”的关系

在培养创新意识的过程中,新意识的强弱与知识的“量”和“质”都有关系,可以说,创新意识的强弱与知识的“质”成正比关系,在知识的“质”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学生创新意识的强弱与知识的“量”成正比关系。也可理解为没有“质”的知识不论“量”的多少,都很难产生较强的创新意识。因为新观点和新解法都不可能从现有的知识仓库中找到现成的答案,而且靠死记硬背积累起来的知识还会产生惰性作用,阻碍创新意识的发展。

我们重视按系统整理知识,通过系统整理强化知识的相互联系,如把除法、分数和比放入一个知识系统中加以整理,帮助学生掌握好这几部分知识的相互联系,学生就能依据这些联系顺藤摸瓜、举一反三,从中迸发出一些新颖、独特的解法来。

三、处理好“接受”与“质疑”的关系

书上的知识和老师教的学习方法,大多是前人智慧和经验的总结,认真“接受”和继承是非常必要的,不认真“接受”和继承老一辈的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人类社会不仅不能发展,而且不可能存在下去。这里的“经验”就包括了继承前人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因此“接受”和继承前人经验在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

但“接受”不等于是盲目机械的知识灌输和技能模仿,总得对前人总结出的知识和技能有所思考和改进。因为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否则人类就不可能进步,因此既要学习前人的经验,又不能“惟书、惟师”,在学习和继承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前人经验和智慧的基础上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创新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要超越现实,就要对现实独具“挑剔”与“批判”的眼光,可以说,质疑是创新的突破口,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因为有“疑”才有“思”,有“思”才启“新”,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是非常重要的。要使学生大胆质疑,就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有机会也有胆量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该怎样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呢?

首先,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其次,要充分尊重学生。

四、处理好习惯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创造性思维和习惯性思维同属于思维的一个分支,但不同的是,习惯性思维强调思维的固定性,而创造性思维强调思维的灵活性,其中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是创造性思维最明显的特征。

创造性思维不是悬挂在半空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同样借助于一些具体的思维方法,如分析、综合、推理、类比……但它不是单独使用某种思维方法,而是综合运用,更强调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思维主要包括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分析思维、横向思维、纵向思维、逆向思维、等。由于二者都要借助于一些基本的思维方法,所以教学中我们既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的思维方法的培养,为创造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又要重视用创造意识来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落到实处。在课堂上结合学科知识教学,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强调身心的放松,消除紧张的心理,使学生的思路特别活跃。所以,当学生对某一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可请他们把这个问题放到一边不再考虑,然后听听音乐,唱唱歌后再来探讨。学生轻松后思路豁然开朗,往往就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1]丁钢《教育叙述何以可能?》《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辑

[2]耿涓涓《教育理念:一位初中女教师的叙事探究》《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3]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鞠玉翠《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华东师范大学2003

[5]肖正德《山村小学青年教师需要的叙事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03

(作者单位: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阿拉尔中学 830000)

猜你喜欢

前人创造性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经验
打渔人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趣味古文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