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6-04-13蒋燕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17期
关键词:经济史历史教学方法

⌾蒋燕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龙江林业管理局中学 746010)

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蒋燕

新课程开展以来,不少历史教师都在探索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积极开展师生互动,组建学习小组,创建情境等新的教学模式和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显现出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剖析史实应注意偶然之中存在必然

在事物的联系和发展进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同时存在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人类历史发展是丰富多彩、曲折复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必然的。人类历史发展必然从低级走向高级,从原始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但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中,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地区又表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和偶然性。如各民族、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因为各自的主客观原因和特殊情况,所经历的各种社会形态在时间上自然存在差异,甚至是跳跃式的抑或反复的。在研究历史运动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问题时,我们应通过具体史实分析,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存、对立统一的关系,符合偶然中包含必然,必然又通过偶然起作用这样一个辩证原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揭示历史发展的特点和本质。

二、恰当处理初高中经济史的衔接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因此,初中、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一定程度上注意了衔接,但实际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知识方面,初中比较注重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基础性;而高中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和综合性。能力方面,初中、高中历史学习的能力要求都包括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但初中主要是识记、理解层面的要求,而高中则主要是理解和应用尤其是应用层面的要求。课程体系方面,初中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主要以主题的形式,基本按照古今中外的历史发展线索。而高中课程为了避免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在初中通史的基础上,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这有利于提高高中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中教师应采取哪些加强初高中衔接的教学策略呢?首先,要了解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和特点。关注学生初中阶段经济史知识的学习状况,如初中课标涉及了“苏联经济建设”等。高中世界经济史的知识与要求中,“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等内容,能力要求明显比初中高。了解了初中的学习状况,可使我们的高中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连续性,并做到“新旧知识”心中有数,教学详略得当,有的放矢。可以说,高中阶段历史学习是初中基础上的延伸和提高。其次,要进行适度的拓展和深化。教师应根据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联系初中相应的经济史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高中新知识。再次,要深入浅出地讲解经济史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通过多媒体手段教学,化抽象为形象,变乏味为生动,使学生容易理解掌握经济史内容。

三、历史课堂问题要有启发性

历史教学的本质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了解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的学习,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挖掘提供坚实的基础。所以,历史课堂问题一定要有启发性,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多层次思维能力。

四、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片面注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使教师成为了“讲师”,而学生却成了听众,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长期来的角色错位必然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缺乏了创造的激情和灵感,这和我们努力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是格格不入的。为此,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们衡量一节课的好坏不是看老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看接受掌握了多少。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我们应努力改进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探究创新为主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特别是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克服硬性灌输、包办代替等现象,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历史教学材料的选择要恰到好处

实施情境教学固然好,但,教师在选择材料时要关注学生实际(其中包括学生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社会阅历等等),若选择一些学生读起来难懂的材料,势必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此外,选择的材料也不宜过长,否则也会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影响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影响到教学的效率。

六、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长期以来,我们对知识目标的教学做得都比较好。且知识目标达标了,有时学生成绩也不错,于是就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就学生未来的高考来看,这样做是不利的,因为,几年高考加大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考查;在而言之,对学生的成长不利,对祖国的不利。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公民素质教育,也就是价格教育,它应包括审美之心,大爱之心,宽于待人的胸怀,乐观进取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意志,团结合作的精神,科学民主、法制环保意识等。那么,如何实施情感教育呢?我觉得应紧持依托性原则和生成性原则,依托教学内容,通过对史实的合理解读,认真挖掘,有效联系,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通过感染和诱导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历史的壮阔,体会历史智慧,认同历史文化,将历史学习视为全面提高人文素质的基础和载体,春雨润物,自然生成。

七、优化教法应采众法之长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具体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而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学习各种方法,了解各种方法,掌握这些方法,做到“胸中有法”;另一方面,我们要根据施教的不同内容,灵活采用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才能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技艺呢?首先,应该善于学习,通过各种渠道。博采众“法”,广泛吸收,注意储存各种教学方法的信息,仔细研究其中的异同,这样才能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做到信手拈来,亦即“教学有法”。其次,“教无定法”,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要因人、因课、因境而异。所谓“因人而异”,即要因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异。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要注意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另外,在选择和运用具体教法时,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及生理差异。对低年级学生可多用一些直观教学法或情境教学法,以激起其学习历史的兴趣;对高年级学生却要多启发思考,增加思维深度,教会他们学习历史的方法。所谓“因课而异”即因历史教学内容而异。根据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自然也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如在讲授新知识时,可主要采用讲述、讲解、讲读、讲演法等;在导入新课和巩固新课、课后练习中则可用谈话法,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提问,对课文中理解和运用部分等重点内容进行精心讲解、分析,而对非重要内容和一般性史实介绍则用讲述法。总之,优化教学方法要善于学习,博采众“法”之长,根据自己施教的不同内容、不同对象、不同情境而采用相应的教法,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一套完整、科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的教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学法,只有达到学生“会学”境界的教法才是好教法。“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龙江林业管理局中学 746010)

猜你喜欢

经济史历史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经济史本科教学中的问题与改进方向
制造认知冲突,优化经济史教学——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一课为例
补足中国经济史教材短板,有效备考全国卷——以人民版必修Ⅱ为例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