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着》诠释的乡土生存哲学研究

2016-04-13吉太加

山西农经 2016年8期
关键词:余华亲人乡土

□吉太加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41)

《活着》诠释的乡土生存哲学研究

□吉太加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41)

著名先锋派作家余华的《活着》是一部史诗级的乡土文学作品。作品描写的农村底层小人物的人生坎坷境遇,充分诠释了广大农村农民了不起的乡土生存哲学,笔者将这种乡土生存哲学视为“淡泊名利的随遇而安”、“绝境中的坚韧与慧智”以及“一种对死亡的拒绝态度”三种生存境界。本文将粗浅对以上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

乡土文学;生存理念;困苦与承受;死亡拒绝

本文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08.092

《活着》被认为是余华先生最震撼、影响力最深远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富贵的生命轨迹被清晰的勾勒出来,伴随着他一生的生命琐碎的小事,生命的悲欢以及为了生存与死亡殊死搏斗的情景让读者们陷入沉思与启发之中。富贵的人生境遇诚然是凄惨悲情的,但他的人生何尝不是历史转折中农村风貌的变化,传统农民生活方式与现代生产的激烈交锋的缩影,小说中的苦和笑,侧面反映了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农村社会转折的阵痛和艰难。这是富贵,更是乡土情怀下广大农民手足们最了不起的生存哲学。

1 淡泊名利,随遇而安的精神追求

纵观富贵的一生,大概可以划分为前半与后半两个时期。在他的前半生他度过了自己年少轻狂的岁月,干了许多荒谬的事情,但其中依然透露出他农民出身的质朴,后半生的他是个不折不扣的老实人,在经历了种种遭遇后最终学会了认命,接受了困苦,接纳了不公,至此活出了超脱生命的精气神。富贵对于生活没有更高的要求,在洪水猛兽般的命运挣扎后,他选择宗教式的隐忍和沉默,在命运的旅程的路上,每个个体只能努力的去适应恶劣的生存环境。他把自己经历的苦涩时光分享给每一个路人,而他居然在这个过程中已自己失去的亲人找到了对话交流的方式,在某些瞬间他居然在周遭的世界,在那头老牛身上找到了某种替代与慰藉。在别人严重那只是一头牲畜,但在富贵眼里,它就是一个经历过峥嵘岁月的另一个自己。

2 困境中老农的坚韧与智慧

2.1老农苦难的命运交响曲

小说《活着》里的主人公,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幸的人,难以计数的灾难和不幸充满了他的整个人生。年少时因为自己的年少轻狂败掉了祖上的家业,不仅让原本富足的家庭家徒四壁,父亲因为自己的冒失行为丢了命,后是母亲的相继离世,再后来是自己的女儿变成聋哑人,后儿子不幸死亡,自己有个不错的女婿但女儿难产死亡,接下来是爱妻家珍离自己而去,最后是家族唯一的根苗孙子离世。这些苦难自始至终伴随着富贵的一生,可以说富贵的一生就是承受苦难。在富贵的心里那不是救人的地方,那是个永远的伤心之地,凤霞、友庆、二喜在这离开的那一个不是至亲,那一个不让自己心如刀割。

2.2农民身份的卑微与生存的困境

在现代社会转型中,我国的农民群体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处于底层的地位。他们在国家、地区政治的活动中没有发言权甚至没有诉求权。正如小说中的农民群体一样,他们对自身遭遇的不公也只能相互埋怨相互诉说聊表自慰。除了年少时富贵将家产输光导致家庭变故是一次令人信服的主观因素外,其他的遭遇大多是富贵自身无法阻止的。国家兵荒马乱,富贵为母亲抓药途中被强行充军,只是小说中最为悲情凄惨的一幕之一。在自己踉踉跄跄回到家时,母亲早已不在人世,心爱的女儿成了不能听不能说的呆子。经历如此灾难,富贵依然对生活充满信心,他坚信自己创造安稳的能生活。他们幻想队长兑现承诺,得到公家粮食,但最后只能变卖了家里所有的东西,还是无法避免被饿死的威胁。这正体现了那个时代农民群体的弱势和无助。

2.3拒绝死神本能和朴素的乡土生存愿望

有人说人间最公平的事物就是每个人都会面临这死亡,实际上在死亡这件事情上严格来说并不公平,因为死亡的时间地点、方式千差万别。在小说《活着》的情节中体现的更加明显,几乎每个离去的亲人的方式和时间对于富贵来说都是极为残忍的。余华先生在他的作品中,逐渐将这种能量巨大的生命价值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正如著名作家劳伦斯所言:“在生命面前,一切都变得不再重要”。以我们现在的时代而言,活着是多么简单的事情,但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富贵,却是何其艰难。尽管经历了种种生死离别,苦难交织,但他最终向我们彰显了自己最质朴的生存愿望,他不是为活而活,他是为死去的亲人而活,甚至是为了那一头老牛而活,富贵的生存意味着很多很多。

结束语

人的一生离不开理想、金钱、包袱、地位,这些东西会伴随我们走过自己的一生,余华的《活着》诠释了乡土情怀下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同时告诉我们在某种程度上,生命本身对个体的金钱、地位和理想并没有太多的要求,人生存的意义在于为谁而活,因何而坚持。而富贵不过是中国黄土地上质朴勤劳的农民代表而已,在过去,现在,将来像富贵一样的成千上万的小老百姓都或多或少具有富贵身上的乡土生存哲学。尽管在他们的一生中经历坎坷困苦,但有坚定的生存信念,有为亲人而活的意志,乡土的生存之道就会一直延续下去。因为拒绝死亡是一种态度,而活着是一种信仰。

1004-7026(2016)08-0128-01 中国图书分类号:I207.42

A

猜你喜欢

余华亲人乡土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一颗假糖的温暖
你是我的亲人
亲人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亲人(连载二)
写自己的亲人
活着,是生命的常态——读余华的《活着》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