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朱淑真时令诗的艺术特色

2016-04-13杨凯

关键词:女性意识艺术特色意象

杨凯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浅析朱淑真时令诗的艺术特色

杨凯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朱淑真诗歌主要分为咏物诗、时令诗、爱情诗、农事诗、题咏诗等几种类型,其中描写四季景物的时令诗居多,在用句方面,朱淑真擅于借鉴前人的诗句入诗,既能体现其才华与文学功底,又能增强诗歌的审美性。朱淑真时令诗中使用最多的意象是“花”,其中包括梅花、梨花、海棠、桃花、杏花、牡丹、黄菊等等。

关键词艺术特色;意象;女性意识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北宋神宗元丰二年生于浙江钱塘。作为女性诗人,其一生作品颇丰,“宋妇人能诗词者不少,易安为冠,次则朱淑真,次则魏夫人也”,她才华横溢,经常被人与李清照对比。朱淑真的诗词,在她生活的年代并没有受到过多的人关注,南宋魏仲恭无意中读到她的诗词,被诗中所流露出的“清新婉约”所打动,故将其诗整理成《断肠诗集》,经过后人的不断增订,今本“断肠集”共收录朱淑真诗歌300多首,本文以断肠集前十卷与后七卷中描写春夏秋冬四季之景的诗歌即时令诗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艺术特色。

一、字、词、句的巧妙运用

有学者认为“朱淑真诗歌内容狭隘,不脱春恨秋悲,花鸟草木之类,风格单一,笔力低端。”但是作者倾注更多心血刻画的事物反而更能集中地反应出其艺术特性。自古以来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诗歌数不胜数,其中不乏鸿篇巨制,朱淑真笔下的时令诗另具一番风味,首先表现在其字词句的精练上,朱淑真的时令诗看似无意而发,清新淡雅,实则在字词方面都下了很深的工夫。

用字方面,朱淑真用字精心推敲又没有刻意雕琢之感,如点睛之笔。如《中春书事》中:

乍暖还寒二月天,酿红酝绿斗新鲜。

日烘春色成和气,风弄花香作瑞烟。

莺舌似簧初学语,柳条如线未飞绵。

金杯满酌黄封酒,欲劝东君莫放权。

这首诗中,有几处用字巧妙,如“乍”字写出初春时节天气刚刚转暖,时冷时热的感觉,生动形象,“斗”字写出春天万物复苏,争奇斗艳的繁荣景象,“弄”字不仅将春风拟人化,更添诗情,几个出色的字,不但营造出美妙的诗意,还刻画出春天万物的勃勃生机,衬托作者对春日无限的喜爱之情。再如《春日杂书七首》(其四):“柳垂新绿腻烟光,紫燕惺松语画梁。午睡忽惊鸡唱罢,日移花影上窗香。”春日里,柳树长出新的叶子,燕子在梁上啼叫,午睡忽然被惊醒,花香与花影相互交错。整首诗的妙处在于“香”字,《古今女史》评价此字:“给一‘香’字,便较‘月移花影上栏杆’句更微更妙”,将春日花香袭人的气氛烘托出来,使读者身临其境一般。

朱淑真还擅长使用叠字来突出四时景物的特征,叠字是最早始于《诗经》,又名“重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叠字在诗歌创作时经常被用到,朱淑真在诗歌中运用叠字能翻做新意,让人耳目一新。《春阴古律》二首(其一)中写到“蠢蠢杨柳初学线,茸茸碧草渐成茵。”这句诗中叠字使用的妙处在于刻画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初春时节杨柳刚舒展枝条吐出嫩叶,小草刚刚钻出土地,慢慢变成深绿色,杨柳、碧草用“蠢蠢”“茸茸”来抒写,既增添活力,又有形象感。“西风淅淅收残暑”,“幽蛰啾啾使人愁”(《早秋有感》),用叠字来分别描写西风、蛰虫的声音,营造出秋天萧瑟之景,叠字的使用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让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在一首诗中连续使用几个叠字也是朱淑真常用的写作方式,如《春日行中》她使用了“漠漠”“茸茸”“葱葱”“依依”四个叠字来描绘景物,但并未使人产生重复堆砌感,反而给人一种细腻委婉的感觉。

在用句方面,朱淑真擅于借鉴前人的诗句入诗,既能体现其才华与文学功底,又能增强诗歌的审美性。如《晚春有感》中:“断肠芳草连天碧”在唐代韦庄诗歌《谒金门》中有:“断肠芳草碧”,唐代杜牧《池州春送前进士蒯希逸》中有:“芳草复芳草,断肠还断肠”,朱淑真的句子可谓借鉴了前人的诗句并有所创新。再如《春霁》中的:“柳丝无力带朝烟”,在唐代毛文锡《酒泉子》中有“柳丝无力袅烟空”的句子,宋词中也经常出现“柳丝无力”的写法,都成了朱淑真时令诗的借鉴内容。另外朱淑真时令诗句子最大的特点是对仗工整,对仗是古代诗歌中一种很重要的修辞格式,无论是字词要求严格的工对还是注重思想内容的宽对,朱淑真都能熟练使用。描写四时景物时,她总能使用严格的工对,“蠢蠢杨柳初学线,茸茸碧草渐成茵”(《春阴古律两首》其一),这句诗意在描写春日里杨柳和碧草的形象,使用了严格的对仗,“蠢蠢”对“茸茸”是形容词相对,“杨柳”和“碧草”为名词相对,“初学线”对“渐成茵”都是形容植物生长过程,对仗巧妙工整。再如《春阴古律两首》其二中:“幽谷想应莺晚出,旧巢却怪燕归迟”,《早秋偶笔》中:“雨余残暑退,日落晚生凉”,《中春书事》:“莺舌似簧初学语,柳条如线未飞绵”同样都是字词一一对应,诗歌言语整齐,增强诗歌节奏感。

朱淑真的时令诗对于字词句的选择都不是随意而为之,描写景物还是刻画心情的词句都是经过作者反复锤炼而得出,这样的诗句耐人寻味,艺术感强。

二、典型意象的选择

描写春夏秋冬四时景物时,定会将四季特有的事物作为意象,因此朱淑真诗歌的意象主要集中在四季景物上。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意象的作用概括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诗歌中使用意象能增强诗歌的审美趣味,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据学者统计,朱淑真诗歌中共使用意象205个,其中关于客观自然范畴的意象103个。朱淑真的时令诗中使用的意象几乎都是自然范畴的意象,如草、柳、蝶、花、木、雨、雪等,分别被作者寄寓了不同的情感,是作者心理体验的外化。

朱淑真时令诗中使用最多的意象是“花”,其中包括梅花、梨花、海棠、桃花、杏花、牡丹、黄菊等等。朱淑真诗歌中并不是对花朵简单的描写,而是借景抒情,借花朵的万千姿态抒发自己的情怀,如《立春前一日》中:

梅花枝上雪初融,一夜高风激转东。

芳草池塘冰未薄,柳条如线著春工。

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最先感知春天到来的就是自然界中的植物,天气变暖,覆盖在梅花枝头上的残雪开始消融,梅花成为最早的报春使者。自古以来,梅花在文学作品中都是具有坚贞傲骨的品格,北宋作家王安石在改革变法得不到支持,遭受排挤的情况下写出了流传至今的《咏梅》,来表现自己坚持操守主张正义,还有很多文人墨客都钟情于梅花。朱淑真也不例外,她常常用梅花寄托自己美好的生活理想,在这首诗中作者不但表达了对春景的欣喜还用梅花衬托自己性格坚贞。在其他几首春天描写梅花的诗中,作者都表达了这种情意,“雪从庾岭梅中尽,春向隋堤柳上来”(《初春二绝》)冬从梅上看,春从柳上看,虽是简单的对时令更替的描写,也投入对生命变换的感怀。再如《冬至》“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这首诗又将梅花作为最早感知冬天的植物,不畏严寒,傲然开放,将朱淑真高贵的品格融入其中。

在众多描写花的时令诗中,作者对海棠着墨也颇多,与梅花不同,作者较多地将自己雅致不俗的品格抒写进去,如《春日感怀》中:

寂寂多愁客,伤春二月中。

惜花嫌雨多,多病怯东风。

不奈莺声碎,那堪蝶梦空。

海棠方睡足,帘影日融融。

在慵懒的春日里,风雨的侵蚀下,各种景物都失去精神与活力,过多的春雨使得莺蝶都失去了往常的生机,只有海棠在春雨中像睡足了一般,充满精神,这恰如她自己的人生经历,朴实无华却总能以高洁的气韵和格调示人。

莺燕也是作者常用的意象,较之花草等静态事物来说,莺燕更有活力,使诗歌动静结合,增强画面感。如《春霁》中“弄晴莺舌于中巧,著雨花枝分外妍。”《中春书事》中“莺舌似簧初学语,柳条如线未飞绵。”《春日杂书十首》(其四):“柳垂新绿腻烟光,紫燕惺松语画梁。”等在如画的春日中加入莺歌燕语,更增添一番美感。再如朱淑真在时令诗中描写杨柳,总能极尽姿态,尤其是春天的杨柳意象,能将春天万物生长,生机盎然的景色展示的淋漓尽致。如《立春前一日》中“柳条如画着春工”,《春阴古律二首》(其一)中“蠢蠢杨柳初学线”,《恨春五首》(其四)中“莺梭柳线织春愁”等等都是将柳作为意象,或用白描手法,或用形象的比喻手法来刻画春日杨柳生长的姿态,增强时令诗的审美意蕴。

小草的朴实平凡,竹子的坚韧不拔等等独特的品格都被作者写入时令诗中,一是描摹出四季景色的美感,二是用来寄托作者独特的情怀。

三、女性意识的融入

宋代女诗人是中国历代女诗人中人数最多的,《全宋诗》中共纪录宋代144位女诗人的作品,这与宋代右文政策有关,女性受此影响开始读书学习,写字作诗。女性作家的作品往往具有婉约柔美的特点,纵观历史上的女性诗人,李清照词的婉约无人能及,朱淑真的诗深婉多情也可以与之相媲美。胡元翎在《论朱淑真诗词的女性特点》中归纳总结了朱淑真诗歌中蕴含着“深微的闺阁世界、深挚的情感抒发、深婉的感情变化”三个方面特点,这些特点在她的时令诗中都有所体现,并且主要表现在时令诗的末句,即诗歌的抒情部分。如《恨春五首》其五:

一篆烟消系臂香,闲看书册就牙床。

莺声冉冉来深院,柳色阴阴暗画墙。

眼底落红千万点,脸边新泪两三行。

梨花细雨黄昏后,不是愁人也断肠。

关于“断肠”诗词,最著名的要数唐代作家温庭筠的词作《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这是一首典型的闺怨词,男性作家模拟女性作家口吻而作,借女性口吻诉说闺阁之情,但这种方式远不及女性作家直接描写闺阁生活感情细腻深刻。这首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女子的深闺生活,作者先是描述了春日雨天傍晚时的景色,用女子细致独特的观察视角捕捉景物:莺、柳、落红、梨花等景物在细雨中的姿态被刻画的惟妙惟肖,“雨”意象多与诗人的愁苦心境联系在一起,唐代诗人杜甫留寓巴蜀时期多用“雨”来表现自己的苦闷。同样在这首诗中“雨”也展现出作者凄凉愁苦的心情,“不是愁人也断肠”就是最好的证明。作为朱淑真的闺阁之作,此诗尽显闺中女子婉约的性情,将处于闺阁中的女子百无聊赖,日久生愁,触物感怀的情感过程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再如另一首《秋夜闻雨三首》(其一):“似箭撩风穿帐幕,如倾凉雨咽更筹。冷怀攲枕人无寐,铁石肝肠也泪流。在这首诗中,女性细腻委婉的性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景物描写细致入微,二是抒情幽怨深婉。先从写景方面看,作者将风形容为“箭”,秋夜雨天天气寒凉,冷风穿透帐幕,给人的感觉确实如箭,与此同时天空降下“如倾凉雨”,形容雨之大与凉,因此在描写景物上用精细的笔触,女性敏感独特的观察视角将秋天夜雨图描绘的活灵活现,使读者情不自禁地走入朱淑真所描摹的秋夜中去,接着作者由写景转向对自身的描写,“冷怀攲枕人无寐”刻画了一个在深闺中由冷雨滋生愁苦无法入睡的女子形象,并感叹此情此景就是铁石心肠的人也该受到触动流下眼泪来。这首诗是作者在雨夜由冷风凉雨想到自己寒夜独守深闺,心中充满郁结之情而抒写的,无论写景造境还是抒情达意都细致入微,耐人咀嚼。

李清照在其词《点绛唇》中刻画了一个娇羞矜持的女子形象:“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尽显女子天真纯洁之态,朱淑真在刻画女子心思和神态时,也是如此自然朴实。如《又绝句二首》其一:“自折梅花插鬓端”,描写了一个用梅花细心装扮自己的女子,符合少女爱美的天性。《春词二首》其一:“独倚妆窗梳洗倦,只惭辜负好年华”描写的是一个被窗外春景吸引,慵懒的不想洗漱的女孩,“倚”字从动作上表现出少女的慵懒之态,“惭”从心理上表现出少女消磨光阴的内疚之情。《写怀二首》其二:“偏宜小阁幽窗下,独自烧香独自眠。”诗歌后两句使用重复的词语描写了一个深闺中孤独的女子,《名媛诗归》曾评价朱淑真的诗歌:“波波折折,深情委曲,微而澹,宕而远。非细心女子,写不出如此幽怀,做不出如此幽事。”朱淑真对女子无论是动作、神态还是心理方面的描写,都能刻画传神,这与她的女性身份密不可分。

女性情绪易受外界事物的感染,朱淑真的时令诗常常开始还处在四季景物带来的欣喜之中,中途因细小事物的变化而影响心境生出悲情。如《恨春五首》其五:“眼底落红千万点,脸边新泪两三行”作者在春日观赏景物,作者见到莺啼柳色时心态比较平和,看到地上千万片残落的花瓣时心态发生改变,眼泪情不自禁的流出,落花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很早就出现了,逐渐成为一种代指忧愁忧思的特定意象,朱淑真触物伤情,将女性多情易变的心态展现出来。

朱淑真的时令诗能将女性情怀融入其中,她笔下的时令诗不再是单纯的描摹景物,而是将细腻深婉的情思带入诗中,朱淑真的时令诗中女性情思与客观事物结合,艺术特色别具一格。

综上所述,朱淑真时令诗并不是只注重对景物的简单描写,而是用女性的视觉观察并用内心真实感受的诗歌,其中字句的妙用,典型意象的选择、女性意识的融入等艺术特色需要慢慢去发掘,才能真正走入她所营造的诗境之中。

[参考文献]

[1]朱淑真著,邓元佐注.朱淑真集注[M].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2]连二华.浅谈朱淑真诗歌的模式化倾向[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3).

[3]李晓娟.朱淑真诗歌意象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全建华.论朱淑真及其断肠诗词[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5]黄嫣梨.朱淑真研究[M].上海三联书社,1984.

[6]杨墨秋.朱淑真其人其诗[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2(3).

(责任编辑:宁沈生)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I207

收稿日期2016-01-27

作者简介:杨凯(1990-),女,河北秦皇岛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女性意识艺术特色意象
抚远意象等
《红楼梦》宝黛诗词与女性意识研究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研究《名利场》两个汉译本中女性意识的体现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