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浩然的诗及其隐逸情怀

2016-04-13王梦

关键词:孟浩然诗歌

王梦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孟浩然的诗及其隐逸情怀

王梦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孟浩然开启了盛唐山水田园派诗风,他的一生比较简单,大部分时间都在襄阳度过,不论在家乡还是外出期间,他都表现出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留下了许多富有地域特色的山水田园诗。他是一位隐逸诗人。

关键词孟浩然;诗歌;隐逸情怀

孟浩然是襄州襄阳人,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除却进京求仕以及游历吴越等地,他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襄阳度过的,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中说:“大半辈子岁月在这里度过,大多数诗章是在这地方、因这地方、为这地方而写的。没有第二个襄阳人比孟浩然更忠于襄阳、更爱襄阳的。”孟浩然确乎是一个隐逸诗人,一个为隐逸而隐逸,受荆楚大地历史名人和秀丽山水感召而热爱自然、投身山水的隐逸诗人。

一、孟浩然隐逸情怀的本质

闻一多先生说:“正如当时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孟浩然当然不能为韩朝宗背弃庞公。”闻一多先生认为隐居“在孟浩然却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事实”。而陈贻焮先生却认为孟浩然前期“在‘隐居’的名义下,他这三十多年是努力在为科举,为入世做准备。他自强不息,闭门读书,这样苦学了几十年,自认‘词赋颇亦工’了,于是才‘中年废丘壑,上国旅风尘’的。”而后期,“孟浩然在长安完全绝望了,他就变得更刚强,更坚决了。他宣称:‘吾道昧所适,驱车还向东!……拂衣从此去,高步蹑华嵩。’他因‘风尘厌洛京’才‘山水寻吴越’,才不得不走向江海,走向山林。”本文认为,两位先生说的都有道理,孟浩然既有求仕的心理,更有隐逸的追求,但无论他曾多少次在诗中表露求仕的愿望,在行动上他始终是践行着隐逸的作风,或许他曾想为国效力,施展抱负,但是他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始终埋在他心底并且对他产生影响的是隐逸思想。

《旧唐书·文苑列传》记载:“孟浩然,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与之唱和。不达而卒。”在孟浩然游京师之前,一直隐居在鹿门山,这一时期的作品如《夜归鹿门歌》,“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棲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以及《登鹿门山》,“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金涧饵芝术,石床卧苔藓。纷吾感耆旧,结揽事攀践。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就鲜明的表现出他对于隐逸的向往。然而我们确实不能否认孟浩然的确去了京师,事实上,我们也不必否认,因为从他的诗作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他进京入世的原因。“慈亲向羸老,喜惧在深衷。甘脆朝不足,箪瓢夕屡空。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书怀贻京邑同好》),从这里看出,孟浩然的进京入世与陶渊明的为贫而仕是相似的,为了亲老,为了心里留存的对出仕的一点美好的希望。然而现实让陶渊明看清楚了自己的内心,也清醒了孟浩然,他后悔自己当初做的出仕决定而违逆了自己真正的心意,“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留别王侍御维》),后悔之后,他便坚决回归,“拂衣何处去,高枕南山南。”(《京还赠张维》),“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自洛之越》),“扇枕北窗下,采芝南涧滨。因声谢同列,吾慕颖阳真。”(《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孟浩然的诗句处处流露出他的真情实感,表露出他的隐逸志向,他正是为了隐逸而隐逸,我们不该对他所执着追求并始终践行的隐逸思想有所怀疑。

二、孟浩然隐逸情怀的成因

本文认为,孟浩然的隐逸情怀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历史名人的影响,二是襄阳山水的感召。从第一个方面来说,襄阳这一地区具有深厚的隐逸文化传统,孟浩然的诗歌和古代荆楚的隐逸文学是一脉相连的,“荆楚地区是中国隐逸文学的发祥地,从上古起就积淀下了深厚的隐逸传统……上古神话和歌谣中就已有隐士和隐逸诗篇出现,如传说中的老莱子、伯牙和其《水仙操》便是我国隐士和隐逸诗歌之胎息……后来又有楚狂接舆、王诩、鶡冠子等荆楚隐士形象活跃在文学史上……从此以后,隐逸精神在荆楚大地便薪火相传:汉代的黄敬、阴长生、苏耽、张衡,三国时的诸葛亮、庞德公,晋时的葛洪、山简,南北朝的宗炳、严起、陆法和等,都有强烈的隐逸情结。”因此,在这个悠久而深远的大文化背景下,孟浩然必然受到荆楚隐逸精神的影响,具备与其一脉相承的可能性。从他的诗作中,处处可见荆楚隐士的形象。如“高步凌四明,玄踪得三老。纷吾远游意,学彼长生道。”(《宿天台桐柏观》)在这里,作者表达自己愿追随老子和老莱子的踪迹,效仿他们的隐居长生之道。《和宋太史北楼新亭》:“返耕意未遂,日夕登城隅。谁道山林近,坐为符竹拘。……愿随江燕贺,羞逐府僚趋。欲识狂歌者,丘园一竖儒。”写作者愿意结识楚狂接舆。《登鹿门山》“……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金涧饵芝术,石床卧苔藓。纷吾感耆旧,结揽事攀践。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写作者到庞德公隐居的地方怀古,表现作者钦慕隐士庞德公,赞扬他的高风亮节。《高阳池送朱二》:“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山公即指山简,松子是赤松子,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作者借这首诗表达了他对隐居之乐的向往。深厚的隐逸传统造就了孟浩然丰富的具有隐逸情怀的诗作,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荆楚隐逸文化的接班人。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历史的庞德公给了他启示,地理的鹿门山给了他方便,这两项重要条件具备了,隐居的事实便容易完成得多了。实在,鹿门山的家园早已使隐居成为既成事实,只要念头一转,承认自己是庞公的继承人,此身便俨然是《高士传》中的人物了。”

从第二个方面来说,襄阳山幽水清,风景秀美,从孟浩然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家乡每一寸土地的热爱,北涧、岘山、万山、万山潭、鹿门山、望楚山、习家池、汉江水……这些景物反复出现在他的诗中,足见襄阳山水对他的感召。如《万山潭作》:“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这首诗描写了万山潭的幽趣,作者垂钓与归舟之乐,以及对神女的遐想与期待。《登望楚山最高顶》:“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最高唯望楚,曾未一攀跻。石壁疑削成,众山比全低。晴明试登陟,目极无端倪。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外迷。暝还归骑下,萝月映深溪。”作者在这首诗中描写了登望楚山所见的美景,致使作者流连忘返。再如,“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回潭石下深,绿筱岸傍密。”(《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描写的是汉江水及江中孤屿,“西山多奇状,秀出倚前楹。亭午收彩翠,夕阳照分明”(《游明禅师西山兰若》)写的是西山美景;“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秋登兰山寄张五》)写的是万山的景色。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说:“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然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刘勰早已认识到地域山水对作家的影响,这是一种毫无疑问的、显而易见的影响,更何况,孟浩然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待在他的故乡襄阳,襄阳的一草一木都能触动他的内心、引发他的诗意、进入他的诗歌创作。正因为他热爱家乡,所以他才会愿意接受家乡的孕育和滋养,并萌生和践行着他的隐逸情怀。

三、孟浩然隐逸情怀的表现

孟浩然的隐逸情怀集中体现在他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和赞美,以及对隐居生活的适应和享受。孟浩然观赏大自然,常常是沉醉其中,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作诗赞美大自然,更是真情流露,动人心弦。正是因为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使得他享受隐居生活成为很自然的事情。如《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间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作者悠闲地享受着傍晚的时光和美景,甚至想把这美好的一刻与友人共享。《初春汉中漾舟》:“羊公岘山下,神女汉皋曲。雪罢冰复开,春潭千丈绿。轻舟恣来往,探玩无厌足。波影摇妓钗,沙光逐人目。倾杯鱼鸟醉,联句莺花续。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在初春时节,于汉江泛舟的欢畅,举杯而与鱼鸟同醉,吟句而呼莺花共续,人与自然交融,极度欢乐和谐。《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水亭凉气多,闲棹晚来过。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野童扶醉舞,山鸟助酣歌。幽赏未云遍,烟光奈夕何。”这首诗同样表现出作者醉酒高歌观赏美景的快乐生活。《万山潭作》:“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这首诗描写了万山潭的幽趣,作者垂钓与归舟之乐,以及对神女的遐想与期待,充分表现了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以及闲适满足的生活状态。再如《登望楚山最高顶》:“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最高唯望楚,曾未一攀跻。石壁疑削成,众山比全低。晴明试登陟,目极无端倪。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外迷。暝还归骑下,萝月映深溪。”作者在这首诗中高度赞美襄阳的山水形胜,描写了登望楚山所见的美景,致使作者流连忘返。《秋登兰山寄张五》:“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这首诗同样表现出诗人隐居生活的愉快和轻松。

孟浩然的诗作流传至今大约有270首,粗略统计,有至少160首是写他的家乡荆楚大地。作者通过他的诗作向我们展现了襄阳多姿多彩的美景,有雄伟的望楚山、寂寥的鹿门山、以及秀丽的西山;有幽美的万山潭和江中孤屿;还有奔流不息的汉江和美味的槎头鳊,等等。作者真切的感受和赞美这一切,他热爱与回归自然,正是表现为他赞美家乡并隐居于此。他本出于这里,自当回归这里,这便是他隐逸精神最直接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闻一多.唐诗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陈贻焮.唐诗论丛[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3][后晋]刘昫等.旧唐书·文苑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周建军.孟浩然诗歌隐逸情怀之文化背景追索[J].中国韵文学刊,2003.

[5][南朝·梁]刘勰撰,黄叔琳注、李详补注、杨明照校注拾遗,增订文心雕龙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责任编辑:宁沈生)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I206.2

收稿日期2016-01-06

作者简介:王梦(1991-),女,湖北丹江口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孟浩然诗歌
诗歌不除外
舟中晓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诗歌岛·八面来风
春晓
春晓
诗歌论
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