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汉语国际推广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2016-04-13邵彤

关键词:发展对策现状

邵彤

沈阳工业大学,辽宁沈阳110023



辽宁省汉语国际推广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邵彤

沈阳工业大学,辽宁沈阳110023

摘要辽宁省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在来华留学教育、孔子学院创办、推广基地建设、对外汉语师资培养等几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发展不均衡、机制不灵活、“三教”问题等因素的存在,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必须开展广泛调研,灵活拓宽来辽留学招生渠道;整合优势资源,探索孔子学院更为成熟的运作形式;推进体制创新和加大汉语师资培养力度,从而促进辽宁省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持续快速发展。

关键词汉语国际推广;现状;发展对策

汉语国际推广是中国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形成的必然趋势,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汉语的输出和推广还具有潜在并强大的经济价值,“作为一种产业,有业内人士估计,中国的汉语培训市场最少有50亿的规模”。全新的汉语推广工作给我们的各项实践和研究工作既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对辽宁省汉语推广工作的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深入探究区域性汉语国际推广发展战略是一个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辽宁省汉语推广现状

(一)来华留学生事业成就显著

辽宁省已经明确将扩大留学生培养项目计划列入了建设高等教育强省计划之中。目前全省有41所高校可接受外国来华留学生,2013年总数已达18023人,年增长率7.96%,排名全国第7位,学历生10228人,占总数的56.75%,排名全国第三,专业已形成语言、医科、商务三大特色。主要生源国为韩国、俄罗斯和日本。承担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工作的高校已增加到24所,另有18所高校接受辽宁省博士政府奖学金生,奖学金生招生学校数量和培养能力居全国前列。很多高校积极开展了双语和全英文授课的教学模式,开始了培养方案国际化的大胆尝试。多数接收留学生的院校均建立了留学生管理系统,使招生注册、教育教学、日常管理、评审统计等工作更加科学、有序、规范、高效。

(二)海外孔子学院数量多、分布广

截至2013年,辽宁省有9所高校与分布在亚、欧、美、非四个大洲的高校和教育集团成功合办了20所孔子学院。无论是从数量上、层次上、海外分布广度上在同类行政地区中都走在前列。各地海外孔子学院因地制宜,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又开辟了长期教学及少儿汉语等多种新颖的教学形式,全面开展教学,提供了教材资源、师资培训等强有力的支持,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关注以及高校、师生的好评。

(三)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建设成效鲜明

辽宁省依托本省教学机构,建立了大连外国语学院和辽宁大学两所汉语国际推广基地,致力于孔子学院的建设以及教材和教学法的改革和创新。还拥有五所全国首批“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以及辽宁师范大学和沈阳师范大学两所“华文教育基地”,这些基地在汉语教师和志愿者的培训、教材编译、文化辞书撰写以及各项大型汉语国际推广活动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四)对外汉语师资稳定、经验丰富

省内各高校已基本形成了一支稳定、经验丰富、大规模的师资队伍。省内大中城市的重点高校的专职教师职称比例较均衡,高级职称所占比重较大。从学历结构来看,专职教师90%以上都是硕士研究生毕业,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和专业基础。中、青年教师占专职教师总数的80%,结构较合理。专职教师中85%以上都具有海外教学或交流学习经验。兼职教师具有高学历、高素质、多专业的特点。

(五)对外汉语学科研究备受重视

辽宁省对外汉语教学起步早、基础好,建有多家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机构,长期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应用语言学研究水平居国内前列。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日益为社会所认识,省内多个高校纷纷开设对外汉语和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关于学科理论研究及汉语研究的成果丰硕,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

二、辽宁省汉语国际推广的制约因素

(一)来华留学的结构与需求的矛盾突出

相当多的来华留学者主要学习需求是“基本工具”式的,主要是满足其日常交往、生活沟通、职业发展以及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兴趣爱好等。大部分海外汉语需求者对于来华留学的高成本十分担忧,涉及到学费、学习时间、家庭状况以及就业机会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将自身经济条件不好或学习时间不便的汉语需求者排除在外。而多数省内高校将“优化结构”片面理解为学历生所占比例,忽略了来华留学者自身的客观条件和汉语需求。这种狭隘的专业性汉语教学观念造成国际汉语教育市场上的供需不均衡,也明显地影响到辽宁省的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发展。

(二)招生渠道与方式较为被动

目前,辽宁省来华留学生招生渠道和招生模式仍然比较传统,不能把握留学市场中的机遇,缺乏对瞬息万变的时局进行分析把握,创新性和灵活性较差。对外宣传渠道较少,主要通过互访介绍以及留学生上门咨询等被动方式,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一些招生基数较小的理工科高校,由于没有中文等语言专业的依托,起步晚、教学基础薄弱,品牌不响,招生渠道窄。而留学生数量已过千人的高校也存在可持续发展以及突破学生数量瓶颈进一步扩大招生的问题。

(三)孔子学院和的汉语国际推广基地的运作尚不灵活

目前辽宁省与海外合作的孔子学院完全依托于高校资源,一些经验丰富的语言推广机构没机会参与其中。审批部门往往依据省内高校现有留学生规模而忽略了其教育资源特色和发展潜力,这也限制了高校进行汉语国际合作的积极性。汉语国际经营性市场尚未形成,如今孔子学院的资助主渠道仍然是国家财政投入,若要实现自负盈亏的市场化运作,条件还不成熟。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大都是依托某一个高校或高校的某一个院系来开展某项专门工作,还无法整合包括高校在内的社会各方面资源,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来运行。

(四)“三教”问题亟待解决

教师问题、教材问题和教学法问题也是制约辽宁省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因素。统计表明,省内专职对外汉语师资的总体数量还远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留学生数量,中小城市院校的高级职称教师稀缺,层次较单一。加之海外汉语教育和推广的文化、社会环境差异以及教育对象的多样性,使辽宁省海外师资的培养显得更为复杂而艰巨。此外,目前对外汉语教学和海外汉语教学、学习者群体、学习动机、目标、环境都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然而我们的教学观念、模式、手段、方法还没有完全适应这种变化,教材编写、课程设计等微观层面的具体工作也亟需与时俱进。

三、辽宁省汉语国际推广策略

(一)开展广泛调研,灵活拓宽来辽留学招生渠道

政府部门和各高校应成立专项课题组,针对现有生源和潜在生源的来辽原因、了解辽宁的渠道、学习需求、日常消费和毕业去向等几方面状况展开全面深入的专项调研。结合调研数据和研究结果,随时调整招生模式,灵活拓宽来辽留学招生渠道。应充分利用与国外友好城市的关系,通过友协请国外友好城市市政府、友好团体或友好人士给各高校输送留学生;还可以通过各市外经委、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招收外商及其家属子女学习汉语。各高校宜保持与本校毕业留学生、国外校友、本校外籍教师的联系,请其介绍亲友赴辽留学;利用学校人员出国、出访的机会,安排毕业学生带领进行国外实地走访招生;与当地知名出国留学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借助驻外机构以及派遣服务机构招生;组织参加教育部或各省市中国境外教育巡回展或者出境招生;建立并完善留学生招生网站,组织网上报名优惠等活动;增设双语教学本科、短期文化寻访+汉语速成、外企岗前语言培训、外企高层汉语进修、HSK考前培训等招生层次,进一步扩大招生和办学规模。

(二)整合优势资源,探索孔子学院更为成熟的运作形式

政府部门应积极开拓多元化筹资渠道,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孔子学院建设,建立起有利于孔子学院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以提高国家财政资金经费的使用效益。各孔子学院可开展与国外大学、中学、当地企业和政府或社团的多方面合作,采取孔子学院、孔子学校、孔子课堂、汉语中心等多层次的汉语推广形式。在授权特许经营、直接经营方式以外,还可以采取由外方负责,实行理事会制度和院长负责制,中外双方共同管理等模式。孔子学院的中方和外方院校可整合资源,以快速便捷的入学程序吸引对方学生。也可加强区域内各孔子学院的合作和协调,通过互换相关教学手段和资源,开放课程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各学院可以根据自己所长,进行有限度的分工,同时在其他领域里进行合作,防止无谓的竞争及资源浪费问题。

(三)积极筹划,开展汉语国际推广基地的体制创新

辽宁省具有汉文化与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回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和谐相处的共生态文化。与蒙古族同源的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图瓦族和布里亚特族,韩国、朝鲜的朝鲜族留学生都能在辽宁找到熟悉的民族语言和生活聚居区,因此应将“汉语国际推广少数民族基地”建设纳入规划。中小学基地也应往辽西北部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倾斜。基地在经济运作上实行市场经济模式运作、以国家资助为辅采取自负盈亏的模式。在办学方向上实行政策指导、经济制约、专家审定机制。应在教学、师资培训、教材研发、测试评估等传统项目和部门基础上增设期刊编辑部和汉语推广网站两个部门,进行平面媒体和电子媒体的开发和运作。在内部运行机制上,各部分按各自需要实行不同管理运行机制,各自独立、多制并行、统一经营、相互补充。

(四)提高认识,加大国际汉语推广师资的培养力度

应通过承办汉语国际推广学术会议、开设对外汉语教师基本功大赛、教案、课件、自编教材、教学论文评优等活动,增进高校间交流,激发现有对外汉语专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汉语国际推广基地”作用,开展对在职教师,特别是兼职教师和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和教学方法的定期培训,比例应向二线城市倾斜,以调节汉语师资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对外汉语专业的就业体制,扩大对外汉语本科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层次的人才培养,增加汉语储备师资。同时,实施对外汉语与国外小语种双修培养,针对海外汉语教学需求,培养“外向型”汉语师资。孔子学院可开展因地制宜的海外师资培训项目,针对海外的华裔汉语教师、有一定汉语基础的外籍人士以及出国留学人员等进行相应等级的培训,实现师资力量的本地化。

总之,辽宁省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应集合政府、民间各种资源,开展全方位、多元化的国际、省际、校际合作,推进各推广机构的体制改革和创新,以实现新的跨越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姜红.论汉语国际推广的经济价值[J].华东经济管理,2009(6).

[2]林小几.辽宁省近十年来华留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杨东升.辽宁省发展来华留学教育对策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4).

[4]张萌.辽宁省对外汉语师资队伍现状分析及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邵彤.来华留学教育的地缘优势和发展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3(6).

(责任编辑:武亮)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H191

收稿日期2016-01-27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来华留学生汉语言专业特色发展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UPRP20140418);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辽宁汉语国际推广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项目编号:JG11DB20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邵彤(1978-),女,沈阳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汉语推广、跨文化交际。

猜你喜欢

发展对策现状
新余蜜桔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基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LED照明系统研究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