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下我国武术文化传播路径创新研究

2016-04-13李凤芝索烨朱云刘玉卞会泉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微传播武术文化微时代

李凤芝,索烨,朱云,刘玉,卞会泉

(1.阜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阜阳,236000;2.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2000;

3.阜阳师范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微时代下我国武术文化传播路径创新研究

李凤芝1,索烨2,朱云1,刘玉1,卞会泉3

(1.阜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阜阳,236000;2.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2000;

3.阜阳师范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摘要:通过对武术文化传播媒介从传统的口传媒介、印刷媒介到现代的大众传播媒介和多元媒介,再到微媒介发展对武术文化传播做出的贡献的述评,阐述了微传播媒介、传播手段的嬗变,对武术文化传播提出了新挑战并获得的发展的难得机遇.面对微传播媒介的变革,武术文化传播路径只有通过创新传播渠道、培养专门人才、成立主管机构、建立政策和法律保障几方面的路径选择,促进我国武术文化传播,在微时代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关键词:微时代;武术文化;微传播;路径;创新

记者郭霞在2012年2月20日《商周刊》里首先使用“微时代”[1]一词.虽然学界对“微时代”的内涵和界定还不尽相同,但都基本认同:“微时代,是在新媒介—微传播产生后文化传播的一个全新时代”[2].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就说过:“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媒介”[3],每一次新媒介的产生,都为文化传播领域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传播时代.新媒介微传播对文化具有强大的传播力,成为微时代文化传播的典型媒介,并将成为文化传承的新渠道和新指针[4].微时代下微传播体系的构建和对新科技产品与技术的开发,值得文化传播领域的学者进行深入的深思.同样,作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载体的武术文化,学界将如何紧随新科技、新产品、新理念的发展,在微时代的“微传播”媒介发展初期,便能够紧扣时代脉搏,占据文化传播的理论前沿,成为研究我国武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领域,急需同仁进行深入探究.

1武术文化传播媒介发展述评

武术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身体文化,具有鲜明的文化传播特征,受到传播媒介嬗变的影响.“媒介是大众传播研究的中心”(斯蒂芬·李特约翰,2004:352),从造纸印刷术的产生,到现代微传播媒介的兴起,武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从“质”到“量”都产生了巨大的飞跃,获得了卓越的成果.根据学术界对人类文化的演进和对传播方式特点的总结,把媒介划分为口传媒介、印刷媒介、大众传播媒介和多元媒介等不同时期.[5]每种传播方式对武术的传播范围和受众数量以及传播价值的发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多种媒介共存的今天,各种媒介在武术文化传播发展进程中都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全球化、市场化、技术化为特征的微时代的来临,武术文化与大众传播媒介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武术文化已经成为大众媒介关注的对象,丰富了大众传媒的传播视阈,促进了武术文化的迅速发展.随着传播媒介的嬗变,总结不同社会阶段武术文化传播发展中的得与失,才能更好地探求微时代下武术文化新的传播路径.

1.1口传实体文化传播媒介的运用,创立了武术文化传播的教育路径

在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师徒传承是历史上武术绵延不绝的主要生存发展形式[6].随着武术传播形式从血亲、世袭和师徒单纯的传播形式,转化为专门的院校、俱乐部甚至是学校课堂武术内容的开设,使武术文化传播打破了一对一的简单口授媒介传播,进而发展成为一对多的口授的教育传播.武术馆校、俱乐部、学校武术课堂等的开展,信息的传播是经验的传递,教师或师傅还可以根据学生或徒弟的不同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武术训练方法和理论上突破,特别是在跨文化的国际武术文化传播方面,口传媒介的使用,是进行武术文化传播的不二之选,在武术文化对外传播中一直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孔子学院在国外的大量兴起,各类武术馆(校)在国外派出大量教师,前往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授徒,促进了我国武术文化的对外传播.

由于紧靠建立武术教育基地进行武术文化传播,受到人力、物力和资源等的影响,其传播面狭窄、传播的内容受到限制.又受到语言和人文价值观因素的影响,使武术文化传播产生了不少的障碍[7].加之我国武术文化门派和拳种众多,口传身授的信息的即刻性,需要瞬时记忆.往往在同一个拳术的不同版本拳谱中,出现音同字不同或音字都相近的现象,造成武术文化传播效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还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武术形式,因没有文字记载留存,随着老拳师的离世也消失[5].因此,武术文化传播以教育基地为依托,以传统的口传媒介为传播路径,虽然为我国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但是对新媒介纸质和网络传播共存的时代,仍存在传播距离短,传播周期长,速度慢等弊端.

1.2纸质文化印刷传播媒介的运用,为武术文化传播走出了一条理论传播路径

杂志、报刊、书籍等纸质印刷媒介,依赖于文字传播功能的印刷传媒,人们可以通过文字,逾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远距离、更久远的年代间进行传播信息,其传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使武术文化传播领域专家和学者利用报刊、杂志等主流媒体作用,从国家政治、文化、教育层面传递和传播着武术文化.同时,武术有关主管部门也成立专门的武术杂志,占据理论前沿.其他学报、杂志中也出现了大量与武术文化传播有关的文献,使武术走上文化传播层面,目前有关武术文化的杂志权威的有《拳击与格斗》,国家体委武协所办的《中华武术》,国内其他武术杂志有《武魂》、《精武》、《武林》、《太极与少林》、等等数十种之多.各类学报也均有武术文化研究领域文献发表,武术文化传播的印刷媒介成为传播武术文化的理论阵地,在传播受众群分类中主要是在接受过文化教育者或知识分子中进行大规模传播.同时,这些武术文化受众群又成为了武术文化的传播者,是武术文化传播的主力军.另外,武术文化方面的书籍,对武术理论传播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武学著作成为武术文化理论传播的基石,如明代的《武编》、《纪效新书》、《武备志》,清代的《拳经拳法备要》、《手臂录》、《太极拳谱》等是我国武术文化传播的历史性瑰宝,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武术理论的成熟与发展.另外,武术书籍中还有一种武侠文学,如金庸、梁羽生等作者的一大批武术文学著作,使几代青少年对武术产生了热爱和向往,扩大了武术文化受众,传播着武术文化的精神,对武术文化的传播发挥着作用[5].可以说,传统纸质武术文化理论传播路径,为武术文化的深入发展,为武术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文化精髓的提升,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不置可否的是,书籍或杂志等纸质传媒还不能达到普及和全面满足其受众的需求,受到出版周期和发行范围的限制.受众对于所需内容和各种武术文化信息的瞬时获取方面,成为武术文化传播中纸质媒介无法解决的难题.

1.3视、听觉大众传播媒介的加入,扩大了武术文化的时空传播路径

20世纪以来,以广播、电视、新闻、动漫、网络等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媒介,第一次把信息传输方式与物质运输的方式区别开来,大众传播媒介在武术文化传播领域得到迅速发展.精武体育会,早在民国时期就使用了电影这一最先进的传播工具,召集学校团体逾千人摄制《精武影片》,并于1918年6月,首次在汉口放映,为传播武术文化,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到了80年代,电影《少林寺》的全国热播,促进了人们武术意识的形成,在中国大地掀起了“武术热潮”,从文化层面对中国武术在国内外的传播都产生过巨大作用[5].

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为民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网上电子服务.中华武术文化传播在1998年1月7日《中华武术》杂志开启信息时代为代表[8],武术文化在互联网迅速传播,集合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视听资源,拓展了武术文化传播的深度、广度和维度,也使得传统武术,由小范围的口传身授师徒传承的传播模式,转变为大众文化传播形式.通过互联网和各种媒介武术文化在世界传播,向世人传播着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武术文化成为代表国家形象的一个标志符号,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

总之,中国武术文化凭借电影、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的传播,创造了中国文化全球化传播效益,使武术文化受到广泛关注和使用,武术文化可以在更加宏阔的层面上进行传播,拓宽了武术文化国内和国际化传播的时空路径.

1.4多元文化传播媒介的综合运用,开拓了武术文化传播的市场化路径

现代社会,武术要占据文化市场,获得媒体关注,才能有效地利用多种媒介传播武术文化.中国武术文化就是借助奥运会这个平台,在柏林奥运会上进行表演,征服了观众,获得了向英国、法国、德国的一些城市传播的机会,中国武术文化开始向世界传播[9].为此,中国武术文化试图通过健身、竞赛、表演的不同场所,以口传、印刷和大众传媒等多种渠道的综合运用,借助各种武术竞赛和巡演等营销策略,把武术文化不同层面的价值展示出来,供人们获取、消费和传播.武术的商业化价值才能被开发出来,并在不断开拓市场,传播武术文化.

国际武术搏击王争霸赛、少林武术对抗赛、武林争霸赛、武术馆校间的挑战赛、亚运会武术比赛、联欢会上的武术表演等等各种国内外的武术竞赛和武术表演铺天盖地,电视、广播、网络、报刊、书籍等等传播媒介都在为获得市场利益,以武术文化为商品价值载体,进行着商业化的市场运作.武术文化也借机利用网络电子等多元媒介的传播渠道,不断在市场化的道路上开发和扩大着武术文化传播路径的选择空间.

2网络新时代对我国武术文化传播路径的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2.1微传播成为微时代网络新技术、新产品的主要文化传播媒介

2013年11 月15 日“微时代微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文化传播界知名专家学者极其重视微文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10],一致认为:微时代和微文化将会以微博、微信为主要工具,微传播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微媒体”网络新技术、新产品成为新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 “微阅读”、“微课堂”等成为一个新的文化现象;“微传播”成为了文化传播发展革新进程中的产物[11].通过安卓、苹果、媒体官方微博等多方载体的联手,每一位武术文化传播者,可以从读者、作者、记者、编辑各种身份之间转换和交流的信息传播形式,微传播媒介必然成为武术文化界进行文化传播的新机遇、新媒介.

2.2我国武术文化运用网络传播的效果,没有满足国内、外受众的需求

利用网络文化传播平台,既实现了武术文化口传媒介和印刷文字媒体的功能,又可以实现集视、听觉为一体的电视、广播、电影、动漫和游戏等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优势,极大地丰富了武术文化传播受众的视野,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武术文化利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传播的成效,尚不能满足国内外受众的需求.表现为:(1)需要不断提高网站技术含量,武术文化信息多样化,传播渠道深入生活的各个角落.(2)满足传播者与受众互动沟通的需要,形成点对点的武术文化传播路径.(3)需要加强网络中武术文化传播监管力度,提高传播内容的质量,满足国内外大众对于武术文化精神和实践的需要.

2.3武术文化传播者缺乏网络平台微传播路径创新意识

早在2009年,陈宏良经过大量有关网络上武术文化传播文献的整理认为,虽然大众传媒中的武术文化形式比较多,但是缺乏合理地利用网络对武术文化进行多元化传播的成果.即使利用网络进行武术文化传播,也主要集中在武术文化领域的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12],不能与网络技术的进程相一致.

目前,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新媒介,截至2012年底,新浪微博用户超过5 亿,微信用户突破4亿[13],一个“前所未有的微时代”来了,以小众传播、分众传播取代大众传播,以小宣传取代大宣传,各类便携式移动终端层出不穷,实时持有和瞬时传播为民众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媒介空间[14].然而,对于武术文化在互联网新媒介——微传播产生后,有意识地利用微传播手段与广大的武术受众进行很好的互动交流,开发微传播路径创新手段的甚少.武术文化传播者在新网络产品的使用能力,利用新网络微媒介平台,进行武术文化传播的整体意识尚不足,亟待探寻武术文化传播路径的创新渠道.

2.4通过建立武术文化微传播,扩大武术文化受众群

有资料显示,成年人人群占微受众的73%,覆盖了大量的意见领袖人群,中坚人群和高端人群,这部分人对新媒体和新事物有着天生的敏锐感[15],把这群微民,作为主要目标群,开展武术文化微传播的客户端,能有效推进武术文化传播路径有效终端的建立和拓展.利用微传播平台建立良好武术文化的舆论导向,当武术传播态势发生了改变,微博和圈子的影响力空前提升,重视舆论环境和舆情氛围的营造,使武术文化与民众的传统文化引起共鸣,建立武术正向传播的社会心理趋向.武术工作者特别是一些老武术家们,利用网络微传播媒介,进行武术文化传播和互动交流,将使武术爱好者、习练者、工作者和所以接触武术文化的人群、及相关武术教育、传播领域的每一分子都能成为武术文化传播的新闻工作者,都参与到武术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传播领域,极大丰富和扩充武术文化的受众群,充分利用微博和微信等微传播平台的营销渠道.如,以少林、武当、峨眉等传统武术文化旅游品牌为主线,中原传统文化为先导,民族寻根之旅为依托的武术文化微媒介的产业营销传播.

3微传播,武术文化传播路径创新的选择

3.1与网络运营商和电信等通信平台合作,拓宽武术文化微传播的领域

强化网络运营商和电信后台的运行能力,加大武术文化微传播的营销力度,拓宽电信等移动平台的使用权限.利用微传播传递武术信息时,加强网络监管,杜绝传统武术狭隘的门户关和背离中华传统美德的宣传,树立武术是人类共享的世界文化的开放思维.在微传播中提供积极的精神引导力量,塑造品德、提升文化格调与内涵,而劣质、消极的媒介文本内容会直接导致青年人文化品位降低和人文内涵的缺失.在不违背公共话语权的前提下,体现武术文化传播的空间开放性和民主性特征,决定了武术内容微传播的全民参与的新需求、新导向、新思路.

投入更多的网络市场运营人力开发,从技术层面,熟练运用多种采访、编辑工具,利用微博、微信、qq这种网络信息生产、分享、传播和获取平台与传统媒介相结合,以“短、平、快”的零碎传播和微博其海量的蕴藏力、强大的传播力、全面的共享力和大众的沟通力[16],在认真研究不同族群、阶层、身份、文化背景的受众差异基础上,针对国外受众的兴趣点、关注点和价值观特点,适应其思维习惯,运用其易于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开展对外传播,让来自于不同文化环境的人们,在武术文化交流过程中,克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心理认同障碍,就要重视微产品的视觉传播,视觉化呈现是在跨越国界、民族、语言、文化之间的沟通交往中最有效的传播手段.实现全球共享与交流,不受时、空等外在条件的约束,使人们的交往变得完全开放和自由,利用微博的草根、原创、及时等特性,使武术文化在不同的部门、组织和个人间搭起了一座沟通桥梁,开启一个崭新的互动交流格局.

3.2与各大武术院(馆)校、武术培训机构合作,培养武术文化微传播的人才

人才的培养要依靠现有的武术馆院的教育功能,尽快开发培养方案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在最短时间和最合理的人才配备研究,建设我国武术文化传播媒介人才基地.科技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创新,为武术文化的传播人才培训机构的发展创造了机遇,武术文化主管部门应加大与武术培训机构的合作,主要在教材开发、教育内容的选择、教学模式以及培训的规划等领域将有很大的市场,促进武术人才就业,推动武术文化传播研究新领域的发展.武术界如何利用微博、微信、qq、微电影、微视频等网络微传播平台发布和互动交流及相关人员的培训将成为武术文化微传播的最大难点.武术文化的网络微传播,就要培养网络信息技术,具备开发武术资源、开展武术信息服务,并掌握网络用户利用武术信息的心理及行为规律等的专门性人才.每一个新兴产业和市场的建立,都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与协调.新的微传播媒介在武术文化创新传播路径研究中,需要及时、有效、全方位地与教育部门沟通,来制定武术文化微传播人才计划和武术网络新技术维护和开发人员培养、建设和认证的力度.

因此,我国专门武术文化传播人才培养机构的匮乏,导致武术文化传播没有一个平台来进行规划、培养、展示、切磋、交流和管理,极大地制约了我国武术文化国内、外传播效果的提升,急需进行有效的改革,以推动我国武术文化传播路径创新的进程.

3.3政府和有关武术管理部门成立专门的武术文化微传播机构

从20世纪50年代国家体委设立武术处以来,到现如今的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一直对武术行使着全面管理的职能,作为中国武术协会常设办事机构.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和中国武术协会以及中国武术研究院的办公地点均设在一起,现正加强社会武术、竞技武术和武术与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管理工作,为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但我国没有专门的武术文化传播组织机构,武术科研、宣传、市场开发和武术的国际推广工作,均由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下设的推广培训部负责.然而,推广培训部工作,目前更多的是关注武术竞赛和武术教练员、裁判员的培养,对于武术文化传播领域更多的是进行科研活动,没有成立专门的网络、移动、电子平台规划机构.因此,我国武术文化传播专门的组织机构的空缺,导致武术文化传播没有一个平台来进行规划、培养、展示、切磋、交流和管理,极大地制约了我国武术文化国内、外传播效果的提升,急需进行有效的改革,以推动我国武术文化传播路径创新的进程.

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武术管理机构,应在现有机构人员构成的基础上,成立专门的武术文化传播机构,加强我国武术文化传播领域,利用微媒介强大的传播功能的引导和管理,具体可以分为两步走,第一步依托文化传播机构进行引导和开发;第二步是武术文化传播机构发展到一定阶段从文化传播机构分离并成立武术文化微传播专门机构,促进武术文化微传播的发展.

3.4加强政策引导、制度建设和资金投入,为微传播视野下武术文化创新传播提供保障.

积极推动我国网络安全立法体系的构建,从国家政策和法律的条文中,明确文化传播的有序发展,坚决打击危及国家文化安全的各种传播途径.为我国武术文化微传播的环境净化提供政策和法制保障,促进武术文化传播领域利用微媒体,深入客户终端,满足武术文化受众的需求,改变我国武术文化传播的神秘感,建立可视化、微型化、多元化、小众化、互动化的创新传播路径.修订和完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加强对在网络上传播和危害国家和公民利益的,传播不良文化者的打击力度.加大网络安全维护资金的投入,在人力、财力和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加强微时代下微传播媒介中“小”、“微”信息的监管,保障我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有序开展,推动武术文化微传播成果的跨越式发展.

4结语

随着微时代的来临,我国武术文化传播迎来了一个崭新的传播媒介——微媒介,每一次传播媒介的变革,都促进了武术文化的进一步传播,从传统的口传媒介、印刷媒介、大众传播媒介和多元媒介到微媒介,扩大了我国武术文化传播受众的广度和深度、丰富了武术文化的传播内容、创新了武术文化传播的途径、变革了传统武术文化传播者的身份.微时代使得武术文化传播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民众都成为武术文化的传播者和受益者.为了创新武术文化传播路径必须要与网络和电信运营商合作,拓宽传播渠道;在武术教育机构,培养专门从事武术文化微传播的人才;政府成立专门的武术文化微传播机构,加强管理和开发;加强国家文化传播政策和制度建设,为武术文化微传播提供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郭霞.“微”时代[J].商周刊,2012(04) :35-39

[2]罗川.微博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 2014.

[3]李慧.微博客现象的传播学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

[4]雷启立.微传播时代的文化特质[J].编辑学刊,2010(04):27-31.

[5]王岗,张大志.媒介的嬗变对武术发展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02):34-39.

[6]凌静园.武术师徒传承模式的文化分析[J].中华武术(研究),2013(04): 33-36,28.

[7]李海停.孔子学院与武术文化传播的结合[J].中华文化论坛,2013(03):174-177.

[8]英逢,鲁夫.中华武术起步走在电子网络上[J].中华武术, 1998(02):4-6.

[9]邱丕相,郭玉成.武术在国际传播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体育学刊,2009(6):59-62.

[10]陈宇颖.无“微”不至新时代——“微时代微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J].民主,2013(12):21-24.

[11]沈昕,翁华强.“微时代”与“微文化”的传播学视角审视[J].青年记者,2012(9)中:27-31.

[12]陈宏良.网络与武术文化传播的研究进展[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17(3):100-101.

[13]辛苑薇.2012成新浪微博失去的一年[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02-25.

[14]陶喜红.小众·大众·分众——人类传播理念的“回归式”嬗变[J].采写编.研究生专页,2008(05):55-56.

[15]周晓倩.微电影营销[J].商场现代化,2013(05):93-94.

[16]唐丹.浅谈名人微博的传播效应与市场效应[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10): 104-105.

[责任编辑:徐明忠]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of Wushu culture communication path in our country

LI Fengzhi1, SUO Ye2,ZHU Yun1,LIU Yu1, BIAN Huiquan3

(1.Fuyang Teacher College Sports Institute, Fuyang 236000,China;2.Inner Mongolia Finance University , Hohhoto 12000,China;3.Fuyang Teacher College Continuing Education Institute; Fuyang 236041,China)

Abstract:through of Wushu culture and media from the traditional oral media, print media to modern mass media and multiple media, to micro media development of Wushu culture spread to make contribution to the review, expounds the micro media and means of dissemination of evolution, the martial arts culture communication proposed new challenge and development opportunity.In the face of micro communication media, the path of Wushu culture communication is only through innov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hannels, to cultivate special talents,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petent authorities, the establishment of policies and laws to ensure the dissemination of martial arts in the era of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Key words:micro era; martial arts culture; micro propagation; path;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600(2016)03-0081-05

作者简介:李凤芝(1973-),女,内蒙古满洲里人,阜阳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武术文化传播研究.

基金项目: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重点项目(ASS2014129);安徽省武术文化研究中心重点基地项目(SK2013A139)

收稿日期:2015-11-21;修回日期:2015-12-01

猜你喜欢

微传播武术文化微时代
“微传播”时代微信平台在医学期刊中的实际应用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西方骑士精神比较研究
影视传媒对武术文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敦煌古代武术研究综述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研究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公共领域视野下的高校微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