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10年国内学界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妇女理论的研究述评

2016-04-12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斯大林列宁恩格斯

黄 斐

(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



近10年国内学界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妇女理论的研究述评

黄斐

(北京大学,北京100871)

摘要:对近10年国内学界关于男女平等价值观的理论基础中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妇女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与主要问题进行梳理可以发现,总体来看,10年来国内学界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妇女理论的研究较之以往在广度与深度上均有所提升,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男女平等价值观;妇女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

对男女平等的追求,是几个世纪以来人类的重要主题。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理性的崛起和人的发现使女性在追求平等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中国的性别平等之路虽然起步较晚,却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巨大发展,女性摆脱了过去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成为了能够与男性并肩促进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的群体。2012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首次被写入报告。虽然女性的地位已大大提升,但对女性的歧视并未完全消失,只是以更加间接和隐蔽的方式存在,男女平等价值观的弘扬依然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对于性别平等的追求是其不可或缺的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始终把妇女解放视为全人类解放的一部分,列宁、斯大林等人也为妇女解放作出了理论与实践贡献。可以说,男女平等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本质与核心内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男女平等价值观理论,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因此,笔者试图梳理和评述近10年国内学界对男女平等价值观的理论基础研究中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妇女理论研究,以期对今后该领域研究的拓展有所助益。10年来,国内学界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妇女理论的研究取得长足进步,相关论著陆续出版、大量论文发表、各类学术理论研讨会召开,这些都有力推动了该领域的研究。

一、10年来国内学界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妇女理论研究

由于马克思专门研究妇女理论的论著较少,其观点基本散见于其他作品中,且这些研究成果多与恩格斯合著完成,比如《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加之马克思、恩格斯属于同一时代,所以学界在研究时通常将二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恩格斯妇女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综合学界观点,笔者将马克思、恩格斯妇女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归纳为三点。第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展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的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社会确立下来,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由于机器大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急剧增加,许多妇女走出家门开始加入社会生产领域。第二,妇女受压迫的社会现实。有学者指出,1848年革命之前的德国,封建主义思想尤其是菲薄女性的大男子主义意识仍然十分浓厚,马克思人权伦理理念即形成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下[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不仅没有使妇女的地位提升,反而使其陷入更悲惨的压迫中。第三,妇女自身解放意识的兴起。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使大批女性加入社会生产,促进了女性的经济独立,其家庭地位得以相对提升,这使得女性的自身意识逐渐觉醒,越来越多的女性要求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权利,要求减轻社会与家庭加之于自身的压迫。

(二)马克思、恩格斯妇女理论的主要内容

1.女性地位的嬗变。女性地位变迁的历史主要在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得到详细阐述。学界对女性地位划分阶段的分析基本一致,分别为群婚制、对偶婚、专偶婚。群婚制时期男性与女性处于比较平等的状态。对偶婚时期一个男子与一个女子保持相对稳定同居生活的婚姻形式,但双方的离散比较自由,关系很脆弱。从群婚制到对偶制发展的原因,有两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主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在发展过程中,人类逐渐发现了自然选择的秘密,并开始运用人特有的主观能动性去改变人种的质量,许多婚姻禁例便应运而生[2]。第二种观点认为是自然选择和社会生产发展双重因素作用导致对偶制家庭产生[3]。专偶制时代男性在家庭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庸,专偶制从一开始就是对女性而不是男性的专偶[4](P29)。

2.女性地位变化的原因。对此,学界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1)私有制根源论。该种观点认为私有制的产生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源。(2)社会关系变化论。该种观点认为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转变带来了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变革,从而引起男女地位的变迁。尤其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现代大工业的发展使大批妇女成为社会劳动者,成为无产阶级的一部分,从而成为受压迫的群体。(3)一夫一妻制度论。该种观点认为伴随着父权制产生的一夫一妻制使男性与女性的关系建立在财产的基础上。为了维护父系继承的家庭形式,在一夫一妻制家庭中产生了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和两性对抗[5]。(4)女性生理论。该种观点认为随着畜牧、奴隶制等生产方式的兴起,女性囿于生理条件的弱势而被排斥于社会生产之外,只能从事家庭内的私人劳动。当女性的家务劳作失去了往日的公共性质后,便沦为了家庭的奴仆[5]。

3.女性的解放路径。学界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女性解放路径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1)政治解放。女性要彻底摆脱受压迫的困境,就要废除导致压迫的根源——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2)经济解放。经济解放与政治解放紧密相连,只有废除剥削制度,才能实现女性的经济权利的解放。(3)思想解放。即唤醒女性的自由自觉的认识和把握自我与非我的自主能力,通过唤醒妇女的主体性意识来达到思想上的解放[6]。(4)妇女解放与人类解放。有学者认为,妇女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发展阶段具有一致性和普遍性。政治解放、经济解放、思想解放三者共同推动和促进妇女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实现[7](P2)。此外,还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妇女解放不能脱离阶级解放,但阶级解放不等同于妇女解放,妇女与男性有不同的特殊利益[8]。

(三)马克思、恩格斯妇女理论的影响

学界对马克思、恩格斯妇女理论的评价普遍较高,认为其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对当今我国妇女问题的解决有指导价值与现实意义。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1)对西方女性主义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的妇女解放思想成为后来女性解放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有观点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后来的“女权主义”或“女性主义”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受到马克思、恩格斯女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发展演变而来的[9]。(2)对中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传入中国,使中国的传统妇女观发生变革,并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妇女政策,中国受到马克思、恩格斯妇女理论的影响,产生了毛泽东妇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3)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指导意义。多数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妇女理论对于解决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妇女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有观点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的妇女解放思想对于唤醒妇女解放的主体意识和自我解放意识,促进妇女的经济解放和独立有重要意义[10]。

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妇女理论的研究总体上成果比较多,研究范围较为全面与深入。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与文章中专门论述妇女问题的较少,目前已知比较著名的有《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其他观点则以比较零散的形式出现在其余著作与文章中,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全人类解放的理论里。因此,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妇女理论,应将其置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理论视野中,才能够获得比较全面的认识。同时,应注意马克思、恩格斯的妇女思想与西方传统女性主义以及欧洲近代政治思潮之间的关系,这使其获得更大的理论张力与话语空间。此外,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立足于文本的研究依然较少,缺乏立足文本的深入分析,也鲜少有文章梳理马克思、恩格斯妇女思想发展历程中的具体变化与他们的整体思想流变之间的关系,相比马克思、恩格斯其他理论的研究,妇女理论的研究依然有待拓展。

二、10年来国内学界关于列宁的妇女理论研究

苏联解体后,国内学界对苏联妇女理论的研究普遍比较忽视。近年来,研究成果略有增多,但总体而言,与马克思、恩格斯妇女理论的研究相比,列宁妇女理论的研究成果仍较少。

(一)列宁妇女理论的时代背景

对列宁妇女理论时代背景的研究,主要存在两种视角。第一种视角着重从国际环境背景来探讨列宁妇女理论的产生。世界资本主义危机的加剧与资本主义世界妇女生存状况的恶化,是列宁妇女理论产生的背景[11]。第二种视角则认为国际背景与国内背景的双重作用促进了列宁妇女理论的诞生。在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国际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妇女运动与无产阶级妇女运动兴起。这些成为促进俄国妇女解放的时代前提[12]。在理论来源方面,主流观点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倍倍尔、蔡特金、柯伦泰等人的妇女理论与实践对列宁的妇女解放思想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有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空想社会主义也是列宁妇女理论的思想来源①。

(二)列宁对妇女解放的实践性探索

学界关于列宁对妇女解放的实践性探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法律上保障男女平等。列宁首先主张在法律上实现男女平等。苏维埃政府建立后,废除了限制妇女权利的法律,颁布了一系列保障男女平等的法律法规[9]。

2.鼓励妇女参与社会劳动,从家庭的烦琐事务中挣脱出来。这主要是经济解放层面的实践性探索。多数学者认为列宁主张妇女不能成为家庭的奴隶,应探索一条更好地解决家务劳动的途径。

3.保障妇女的政治权利。实践方面,列宁坚持从政治的角度观察妇女问题,并将妇女解放任务作为党的任务的有机组成部分,十月革命后,列宁对妇女政治参与问题发表了许多重要意见[7](P25)。成果方面,在列宁的领导下,苏维埃政权为劳动妇女参与政治活动开辟了广阔的道路[12]。

4.其他保障,比如婚姻自由、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等。婚姻自由方面,列宁支持妇女获得离婚的权利,促成苏维埃新政权通过新的《婚姻法》[13]。在教育方面,列宁早就树立了妇女人才思想,并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党纲修改草案中提出:“对未满十六周岁的男女儿童一律实行免费的普遍义务综合技术教育”①。

(三)对列宁妇女理论的评价

对于列宁妇女理论的评价,学界褒贬不一,大部分学者都肯定了列宁妇女思想的进步意义,也有学者指出了列宁妇女思想的局限性。

多数学者认为,列宁妇女理论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上。列宁的妇女思想在理论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仝华、康沛竹认为,列宁和斯大林的一个重大贡献,是把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由科学理论变成了现实,并在实践中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4](P17)。实践意义则体现在列宁的实践性探索对俄国的妇女运动、世界社会主义妇女运动以及我国的男女平等与妇女解放具有启示意义。

也有部分观点指出,列宁的妇女思想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主要包括理论性缺陷与实践性缺陷。理论缺陷表现在列宁受到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导致其妇女理论也富有空想色彩,脱离实际。在探索妇女解放的规律方面,把妇女解放从属于阶级解放,忽视了妇女解放运动的特殊规律。在实践方面,主要体现为因理论缺陷而引起的实践中的简单化、一元化倾向。列宁在实践中过多强调妇女解放与社会主义运动的统一性、一致性,忽视了妇女解放运动的自身规律,致使其所提出的方法措施没能收到好的实践成效,过分夸大阶级对立而忽视了其他因素的作用。

总体而言,对列宁妇女理论的研究,实践性探索方面相对较多,而时代背景、理论来源、评价方面较少,研究成果在深度上还有待加强。列宁妇女理论的产生既有现实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有其理论渊源,应把列宁的妇女思想放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总体视野中,将其作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重要部分,注重列宁的妇女理论与马克思、恩格斯一脉相承的关系,以及其对之后苏联妇女解放的奠基性作用。同时,应注意列宁对苏联妇女解放的探索与国际上无产阶级妇女运动的交相呼应与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研究列宁的创新性贡献。现有的研究成果较为碎片化,还未成体系。在局限性评价方面,虽然有观点指出列宁的部分理念措施脱离实际,有简单化、一元化倾向,但缺乏对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分析,这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历史背景仍有值得探讨之处。

三、10年来国内学界关于斯大林的妇女理论研究

对斯大林妇女理论的研究总体较少,在已有的成果中,笔者将其最主要的内容归纳为3点。

(一)妇女的地位与作用

大部分研究者都认为斯大林对于妇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是持肯定态度的。斯大林多次在各种演说以及文章中充分肯定了妇女的伟大作用。例如1921年6月17日,斯大林在“致山民妇女第一次代表大会”的贺电中,指明了妇女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对妇女在解放运动中的作用和地位给予了正确评价。1923年11月10日,在纪念女工和农妇第一次代表大会五周年会议上,斯大林正式提出对劳动妇女进行政治教育。

(二)妇女解放的实践性探索

斯大林不仅在理论上肯定妇女的作用,而且在实践上鼓励女工参加社会生产活动,为妇女的劳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对此,学界认为斯大林在实践探索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主张妇女要接受教育。也有研究者从斯大林在国家建设中的表现进行分析。斯大林积极吸收妇女参加社会公共劳动与苏维埃工作,将能使妇女纳入公共劳动的合作社从经济领域推广到政治、文化各个领域,从城市推广到农村;大力开展集体农庄运动,在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实施集体农庄的劳动日制度,推进农村中男女平等的实现和妇女的自由劳动①。

(三)对斯大林妇女理论的评价

对此,学界存在争议。多数观点认为斯大林推进妇女教育的实践使妇女的素质大为提高。也有学者指出斯大林的妇女解放实践存在一定局限。例如,斯大林过于强调妇女解放对某一项任务的服务或服从,使妇女解放受到一定的局限而缺乏历史的连续性总结[14]。在对待斯大林妇女理论的态度上,除了少数两极分化的评价外,大部分学者都持比较客观的态度,认为我们既要吸取其理论和实践中有意义的部分,也要认清其局限和不足,避免今后重蹈覆辙。

对斯大林妇女理论的研究,总体上较为薄弱。由于一手资料缺乏,现有的研究资料也少,阻碍了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而且苏联解体后,国内外学界对斯大林多持否定批判态度,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对其妇女思想与实践的研究。对斯大林妇女理论的研究应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去分析,避免以当下的标准衡量过去。在当时面临苏联内部的急速发展需求与国际环境的威胁背景下,注重命令的绝对服从与简单一元化的发展模式有其原因,在这种整体环境中,斯大林妇女解放的探索不可避免地带有苏联模式的痕迹。因此,应当以客观的态度探讨其理论与实践。

四、结论

10年来国内学界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妇女理论的研究,综合起来,呈现如下主要特点:从研究总量来看,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妇女理论研究比以往大为增加,相关论著与文章的数量均呈上升趋势,相关课题的启动有力地推动了理论界的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妇女理论为主,其中尤其以恩格斯的妇女理论研究数量最多、内容最为全面;从研究视角来看,以概括性研究为主,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妇女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与时代背景、妇女的地位与作用、妇女解放的途径与实践性探索、理论影响与当代价值等几方面;从研究方法来看,以文献研究为主,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相关著作、文章、会议发言等的文献整理总结其思想理论。

尽管相关研究已取得一定进步,但仍存在诸多不足。第一,研究数量有待进一步增加。相关论著、文章总体数量仍然较少,研究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第二,研究重点不平衡,整体性、体系性研究不足。针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妇女理论研究相对较多,列宁、斯大林的妇女理论研究则较少,而且目前的研究成果多数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其中一人或者两人的研究,较为零散,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整体研究成果较少,宏观视角研究与理论体系的构建仍然有待完善。第三,研究深度不足,创新性成果少。高层次、高质量期刊文章较少,多数观点雷同,研究内容重复,理论性归纳不足,有待深度挖掘。第四,研究方法陈旧。多数以文献性研究为主,缺乏跨学科思维,导致创新性研究缺乏。

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妇女理论的研究应立足文本,超越简单的文献概括,提高理论深度;进一步加强整体宏观性研究,探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妇女思想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形成完整的体系,提升其理论与实践价值;可加强对比性研究,例如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西方女性主义的对比性研究,丰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理论张力;有必要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结合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研究方法,加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注释:

①见王海涛《列宁、斯大林妇女观研究》,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参考文献:

[1]周全德.马克思妇女人权伦理理论解析[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2,(6):1-4.

[2]王婧睿.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看恩格斯的女权思想[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4-47.

[3]林君一,毛维国.论婚姻家庭对女性地位的影响——从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看女性解放[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0.

[4]仝华,康沛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胡长兵.女性主义视域下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33.

[6]黄爽.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以《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为文本基础[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22.

[7]吴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妇女发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8]袁惠仪.马克思妇女解放的历史逻辑——妇女解放与人类解放关系探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1):13.

[9]朱桃佳.马克思、恩格斯女性解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62.

[10]康丹.马克思、恩格斯妇女解放思想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1-41.

[11]李烈弟.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当代境遇[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46.

[12]江颖颖.列宁妇女解放思想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0-50.

[13]李丹.列宁的妇女解放思想及其实践性探索[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6):13.

[14]吴琼,高静文.列宁、斯大林的妇女解放思想及其实践浅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3):18.

A Review of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the Women Theories of Marx,Engels, Lenin and Stalin over the Last Decade

HUANG Fei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review of the domestic research in the recent decade on the value of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of Marx, Engels, Lenin and Stalin, which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ficiencies of the domestic research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Generally speaking, the recent decade has witnessed a promotion in breadth and depth of the research on the women theories of Marx, Engels, Lenin and Stalin,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otential deficiencies to be further explored.

Key Words:values of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women theory; Marx; Engels; Lenin; Stalin

收稿日期:2016-03-2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男女平等价值观研究与相关理论探讨”(项目编号:12&ZD035)

作者简介:黄斐(1990— ),女,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838(2016)03-0016-06

·性别平等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斯大林列宁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
恩格斯服兵役
斯大林猝死之谜
铁托和斯大林的一场生死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