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昭和天皇与南进战略的确立

2016-04-12龚娜

社科纵横 2016年4期
关键词:印支昭和天皇

龚娜

(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天津 300191)

昭和天皇与南进战略的确立

龚娜

(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天津300191)

为摆脱日军在中国战场持久战的困境,日本统治集团曾一度陷入北进战略与南进战略的争论。北进战略即大陆政策,主张在发动对中国的侵略后首先进攻苏联,以“解决北方问题”。南进战略即海洋战略,强调在发动对中国的侵略后首先南下进攻西方国家在东南亚和太平洋上的殖民地,以实现对整个亚太地区的控制。最终,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在昭和天皇的主导下,日本迈出了南进步伐,并缔结了三国同盟,走向了日美战争。

昭和天皇南进战略三国同盟

在日军深陷中日战争的泥潭无法自拔的时候,日本统治集团开始积极策划新的扩张。在作战对象和战略方向等重大问题上,一直存在北进战略与南进战略的争论。在“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中日军的连续受挫,加上《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缔结,使北进政策的鼓吹者们受到打击,日本逐渐改变为集中向南洋扩张的南进政策。在此过程中,昭和天皇不仅亲自决定国策的制定,还积极参与了战争的决策过程及各项准备。

一、天皇批准进驻法属印支北部

20世纪40年代初,在欧洲局势尚未明朗以前,昭和天皇致力于指导军部结束在中国的战争,他对于日德意结盟并不感兴趣。昭和天皇主张坚持与英、美协调的方针,对南进与否采取了一种观望态度。1940年,德国在欧洲的胜利,为深陷中国战场、难以抉择究竟是北进还是南进的日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日本统治层决意把握这次难得的机会。在日本国内,依靠德国的这股侵略势力,趁机夺取英国、法国和荷兰在亚洲的殖民地的想法急速增长。南进论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日德意军事同盟论再次抬头。在这种大好良机下,昭和天皇也开始倾向于南进,并主动任命一直主张南进的木户幸一为内大臣。

1940年6月19日,在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和陆相畑俊六的上奏中,昭和天皇主动询问:“当欧洲局势也将很快实现媾和时,有出兵荷属印度支那和法属印度支那的计划吗?”[1](P460)这个提问不仅透露出昭和天皇希望德国早些取胜的愿望,还表明了他已经开始考虑出兵印度支那和荷属东印度。[2](P268)第二天,昭和天皇与木户再次提起法属印度支那问题时,流露出对那里局势的关切之情,也表露了对处理欧洲殖民地问题的犹豫不决。他一方面自称“不想像马基雅维利那样行事,希望不要忘记自神代以来的八纮一宇的真正精神”[1](P461),一面暗示木户当战术上需要时,有好时机时,也不能放弃扩张的基本国策。

7月10日,当陆军大臣畑俊六和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向昭和天皇报告军备情况时,昭和天皇指示:“如果(日中和平工作之一的)‘桐工作’进展不顺利,将不得不利用第三国来调解,英国现在没有力量,支那信用不足,美国实力最适合,但如果利用美国会有很多附加条件从而给国内带来麻烦,最终可能是德国。可是如果完全依赖他们,日后可能会有不合理的要求。对此,要做充分准备,以防止出现这种情况。”[1](P463)这段话透露出昭和天皇已经不再看重与重庆政府的拉锯式秘密交涉,但又没有把握不付出代价就能利用德国解决中国的战争问题。

第二天,昭和天皇又对木户表示了美国将停止对日石油输出的担心:“英国不是拒绝了我方要求其关闭援蒋航线的要求了吗?那样,就不能不占领香港,结果不就成了宣战了吗?这样的话,美国至少也要动用禁运的手段吧。”对此,木户开导说:“万一出现这样的事态,我国必须要有十二分的研究和十二分的觉悟,并且一定要让国民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大本营联席会、御前会议要在程序上谨慎操作,不要被扯进海外驻军制造的突发事件中去。”[3](P802)

几天后在木户的推动下,昭和天皇再次选择了近卫文麿当首相。7月17日,近卫第二次组阁,选定松冈洋右任外相,东条英机担任陆军大臣。东条是陆军主张采取强硬路线的代表性人物,致力于通过天皇亲政实现本民族中心主义的理想。

第二届近卫内阁执政后,1940年7月26日的内阁会议上,决定了在建设“大东亚新秩序”原则的基础上,结束中国事变,并完成作为“国防国家体制”的战争准备。第二天,近卫内阁召开了中止两年半的大本营与政府的联席会议(1938年1月中止),并通过了《世界形势变化下的时局处理纲要》。《纲要》提出:日本适应世界形势的变动,应“促进迅速结束中国事变,同时,掌握良机,解决南方问题”;“设法集中攻略、战略的综合力量,尤其应尽一切手段断绝第三国的援蒋行动,迅速迫使重庆政权屈服”;在中国事变大体处理完毕时,“抓紧时机,行使武力”,“解决南方”。“解决南方问题”就是要武力夺占东南亚地区。《纲要》还提出政治上要建立“强有力的新政治体制”,即加强法西斯专政;外交上要“迅速加强同德、意的政治团结,大力调整对苏关系”,并避免与美国的冲突,但也要做好“对美作战的充分准备”。[4](P437-438)根据《纲要》的设想,日本即使没有结束中国战场,只要形势有利,也要随时南进,不仅占领包括“满蒙”的整个中国地区,还要囊括资源丰富的整个南洋。

昭和天皇仔细听取了相关问题的报告后,批准了这份《纲要》。这意味着,日本已经决定将南进政策作为基本国策确定下来。按照这一方针,1940 年9月日本开始了长期准备的“南进”,向法属印度支那北部派遣了部队,同时又与德国和意大利结成了三国同盟。[5](P39)

法国向德国投降后不久,日本以切断向重庆运送物资的通道和防止中国军队在法属印度支那边境集结为借口,出兵占领了印度支那北部的河内,这是日本南进的第一步。军队出发前,参谋总长杉山元觐见了昭和天皇。杉山提出:“为抑制英美战略攻势的增强,应迅速占领法属印度支那”。昭和天皇表示:“仅以法国为对手,行吗?……我担心国际信义的问题。不过,就这么办吧!”他还询问了军队的部署及占领机场等事宜。昭和天皇虽然同意了陆军的行动,但还是叮嘱道:“在印度支那北部引起冲突时怎么办?”据杉山的回忆,昭和天皇当时“情绪很好”。[6](P155)

昭和天皇做出出兵印支北部的决断,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在事前得到了陆军大臣东条英机和陆海军参谋总长等人关于基地计划的报告。“昭和天皇批准了他们的计划,因为昭和天皇认为在法属印度支那建立军事基地及驻扎军队有助于推翻重庆政府,结束在中国的战事。同时,出于对南进政策重要性的认识,昭和天皇还批准了陆军进入印度支那北部,尽管这个政策要冒着与英国、不可避免地还要与美国开战的危险,当然,他希望这项计划在实施的时候不会刺激美国而受到报复。”[7](P272)

此外,昭和天皇还通过询问统帅部的首脑们了解具体情况。1940年7月29日,昭和天皇传唤闲院宫载仁和伏见亲王及陆军参谋次长等人,询问了关于对美作战的前景等问题。伏见反对开战,他认为:“如果国内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对军事资源的准备没有完成的话,即使有很好的时机,也不应轻易开战。”[8](P54)然而,昭和天皇还是抱有机会主义心理,渴望取得明治大帝时期那样的胜利。为此他不断追问,希望能够得到有把握的回答。昭和天皇问道:“在海战方面,日本能取得过去日本海战战役那样的战果吗?……已经有消息说,美国将禁止出口石油和铁屑。石油,我们或许能从其他地方获得,可是铁屑不是很困难吗?”对于苏德,“日苏间有互不侵犯条约,而在南方如果采取什么行动的话,海军将成为行动的主体,届时,陆军有裁减部队的计划吗……你们如何判断未来德国的国力……德国和苏联都是不能信任的国家。如果他们中的某一个趁日本跟美国打得精疲力竭,做出背信弃义的行为,这对我国来说不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吗?”在结束询问时,昭和天皇说:“尽管有些危险,但是因为目前正是解决南方问题的好时机,看得出你们正在考虑实施这个计划……好时机具体指什么?”陆军参谋次长泽田茂回答说:“比如说,德国开始对英国的登陆作战就是一例。”昭和天皇确认说:“我听了各种各样的意见,总而言之是你们想趁当前的好时机解决南方问题,对吧?”[9](P116-119)昭和天皇虽然并不确定构成“好时机”的具体要素是什么,但是他也和近卫首相一样,寄希望于“把由于中国事件的不成功所引起国民的不满引到南方去。”[1](P474)

昭和天皇对南进将是最好的选择抱有自信,他曾经对木户说:“如果我们总是拖延,英美的阴谋将愈演愈烈,他们就有可能与法属印度支那,或者中国携起手来。”[3](P821)很快,天皇发布了第458号大陆命,命令地区的方面军进入法属印支北部。出兵印支北部的决策是昭和天皇通过多次主动询问军部,听取统帅部首脑层意见,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做出的决定。绝不是“违心”地听命于军部,被动接受军部建议。

二、天皇批准进驻法属印支南部

1940年10月4日,德意日签署三国同盟协定,为日本的南进政策最终定下了基调。在昭和天皇的监督和指导之下,日本进一步向东南亚扩张。日本对印度支那北部实行军事占领之后,又在泰国和法属印支当局之间故意制造领土纠纷,挑起武装冲突。1941年1月19日,统帅部不顾内阁的反对,在政府和大本营联席会议上强行通过《关于调停泰国和法属印支纷争的紧急处理纲要》。23日,统帅部又在联席会议上,决定了调停泰国、印度支那纠纷的具体方案和《日泰军事协定》草案的提纲。陆海军总长在遭到松冈外相的反对后,抛开内阁,单独上奏,企图获得昭和天皇的批准。

昭和天皇不满统帅部的行为,并且担心此举会引起英美干涉,于是询问两总长:“能保守秘密吗?”对此,海军总长回答:“难以保密,但涉及的实际问题可以保密。”昭和天皇又问:“听说外相反对这个协定?”陆军总长解释说:“此前的联席会议上外相并没有那样说……这次的军事协定并不是整个南方的大协定,而是在将来大协定制定前的一个示范,外相只是表示在这件事上不要签订协定,并不是反对协定本身的内容。”昭和天皇说:“让我先考虑考虑,放下先去吧。”见天皇没有批准,陆军总长只好说:“那我再同外相商量吧。”[10](P66-67)昭和天皇不仅意识到了该军事协定泄露后的危险性,更觉察出了统帅部与外相的冲突。昭和天皇不满于这种垄断决策的行为,以与外相协商不充分为由,将提案暂时搁置起来。

第二天,昭和天皇召见两总长说道:“昨天上奏的事情认真考虑过了,如总长所了解的那样,在泰国政治中,英、美的实力非常强大,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它(缔结《日泰军事协定》),就无法保证避免刺激英、美而引起重大事件。并且,今天在大米等问题(法属印度支那向日本供应大米的问题)上,同法属印度支那的关系在顺利地发展,所以也要考虑是否刺激它。因此,在实行的时间上,要同政府充分磋商后取得一致意见。在上述条件下才能同意这一方案。”[3](P851)受到昭和天皇的批评后,统帅部不得不改变做法。为了不给昭和天皇造成统帅部与政府分裂的印象,军政双方重新回到会议席上,并采取首相、两总长三人联合上奏的新方式。

1941年2月1日,首相与两总长共同上奏昭和天皇,提出以“确保帝国在法属印支和泰国的指导地位”为目标,“倘若迫不得已则将对法属印支使用武力”,并请求天皇批准《对法属印支、泰国施策纲要》。昭和天皇围绕兵力的展开、航空基地位置等具体军事问题提出一些疑问,并批准了该方案。当天,参谋总长还提出“作为航空基地,除了西贡和金边附近以外,为了在马来半岛登陆作战,也需要岘港和芽庄”。这说明参谋本部和昭和天皇早在这时开始就已经对马来作战进行研究了。[11](P122-123)

2月3日,昭和天皇向内大臣木户幸一解释了自己批准上述方案的心情:“就我个人来说,原则上不喜欢趁对方(法国)软弱的时候达成目的的趁火打劫,但在应付今天世界局势剧变时,导致所谓宋襄之仁的结果也不好,所以把这个方案承认下来了,可是在实行时必须要慎重。”[3](P854)昭和天皇本人对《施策纲要》似乎并不满意,他非常担心会导致对美关系的恶化,这在战后国际检察局讯问木户时可以得到证实。当时检察官问道:“关于日本为了准备南方作战而在法属印度支那获得日本的基地一事,天皇的态度如何?”木户回答说:“天皇十分担心南进政策会导致这个地区的战争扩大化,不过并没有否定南进政策本身。”检察官进一步问道:“如果不发生国际摩擦,实际上天皇不是完全赞成在法属印支获取基地的政策吗?”木户回答:“是这样。”[12](P126-128)但不管昭和天皇本人是否赞同《施策纲要》,作为拥有最高统帅权的大元帅,他最终还是决定铤而走险,“忠实地执行了趁机偷袭对方,彻底征服弱者这一帝国主义原则。”[11](P123)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然进攻苏联,使刚刚签订《日苏中立条约》、准备南进的日本政府陷入决策困境。松冈外相和部分陆海军主张日本立即从“满洲”进攻西伯利亚,暂时搁置南进问题。而近卫首相和陆海军最高首脑则强烈主张通过南进以确保石油、橡胶、锡等军需资源,同时实现对苏作战。在经过日本统治集团内部的一番争论之后,6月25日,大本营政府联席会议制定了《关于推进南方施政政策》。文件强调“法国政府及法属印支当局者如不能达成我方要求,将对其使用武力”,明确了武力南进的路线。经首相和陆、海军两总长向昭和天皇上奏,得到批准。当时,昭和天皇督促道:“只要法属印支就可以吗?”参谋总长回答说:“泰国和马来接壤,或许会引发大的事件,因此先要法属印支就可以。”昭和天皇又问道:“(南进)与德苏战争的关系怎样?”参谋总长回答说:“(南进)不只是与德苏战争,还与日美关系的调整方向都是必要的。”昭和天皇还问到使用兵力及其安排等问题,最后表示,“从国际信义上可能有些说不过去,但是还可以吧(特别提高语尾‘可以’的音调)”。总长退出后说“看来天皇的情绪很好”。[13](P229-231)

7月2日,近卫首相召集御前会议并达成了共识:“向法属印度支那南部派驻部队和飞机,不会刺激美国站出来反对日本,即使美国这样做,为了至关重要的国家目标也要冒这个险。”[7](P288)会议通过了《适应局势演变的帝国国策纲要》,决定暂不撕毁日苏中立条约和进军西伯利亚,要“继续向南方扩展”,“为达成此项目的而不惜对英美一战。”同时应秘密进行对苏作战的准备,等到“德苏战争的发展对帝国有利时,即使用武力解决北方问题”。[4](P531-532)这是决定今后日本走向战争决策的重要决定。据《杉山笔记》,当昭和天皇通过审议,听到决心同英、美一战而强行南进的同时又窥伺对苏作战良机的这一可怕的战争方针后,表示“非常满意的样子”,“午餐后1点半立即对此予以批准了”。[11](P117)

根据上述国策纲要,日军统帅部开始实施南北双向备战。在南方,积极实施南进战略,策划武力进驻法属印支南部;在北方,则以“关东军特别大演习”①(简称“关特演”)为掩护,大规模增调兵力,企图备战苏联。

随着德军深陷苏联战场停止攻势,苏军不仅没有大量调往西线,反而加强了对关东军的警戒,这使得日本对苏作战变得十分困难。7月30日,昭和天皇对作战计划进行了重大调整,他命令参谋总长杉山停止在“满洲国”集结部队。[14](P150)由于昭和天皇的干涉,8月9日,政府联席会议宣布放弃“关特演”,取消了入侵苏联的计划。

与此同时,统帅部加速了南进战略的实施。在日本的武力压迫下,1941年7月21日,法国维希政府接受了日本的进驻法属印支南部要求。28日,昭和天皇批准进驻法属印支南部,日军从西贡登陆,迅速占领该地。对于武力进驻法属印支南部,昭和天皇一直感到不安。据东久迩宫说,昭和天皇准许日军进驻法属印支南部后曾对他说:“国际关系已对日本极为不利”,表现出担忧的情绪。当时,东久迩回答说:“陛下是大元帅,统帅陆海军,所以我想,陛下认为不能进驻法属印支那就不予批准。”[6](P161)但昭和天皇没有听从东久迩的忠告,并未撤回准予进驻的命令。

在决定日本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昭和天皇虽然认识到向东南亚扩张违反国际道义,会引起日美战争,但为攫取东南亚资源,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依然选择铤而走险,批准了政府和大本营的行动方案。昭和天皇幻想美国不会参战,更幻想依靠东南亚的资源可以战胜美国,在扩大帝国梦想与严峻现实的矛盾中,将日本一步步推向战争的绝境。

注释:

①从1941年7月到8月中旬,日本最大限度地将部队调集满洲和朝鲜,关东军的总兵力扩大到16个师团,85万人,飞机600架,占当时日军陆军总兵力的1/3。

[1][日]中尾裕次编集.昭和天皇发言记录集成上卷[M].东京:芙蓉书房出版,2003.

[2][日]安田浩.天皇的政治史——睦仁、嘉仁、裕仁的时代[M].东京:青木书店,1998.

[3][日]木户日记研究会.木户幸一日记下卷[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66.

[4][日]外务省编.日本外交年表并主要文书下卷[M].东京:原书房,1965.

[5][日]森茂树.国策决定过程的变化——第二次、第三次近卫内阁国策决定中的“国务”与“统帅”[J].日本史研究. 1995(7).

[6][日]祢津正志著,李玉,吕永和译.天皇裕仁和他的时代[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

[7][美]赫伯特·比克斯著,王丽萍,孙盛萍译.真相——昭和天皇与侵华战争[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8][日]森山优.日美开战的政治过程[M].东京:吉川弘文馆,1998.

[9][日]泽田茂.参谋次长泽田茂回想录[M].东京:芙蓉书房,1982.

[10][日]军事史学会编.机密战争日志(上)[M].东京:锦正社,1998.

[11][日]井上清.天皇的战争责任[M].东京:现代评论社,1975.

[12][日]粟屋宪太郎著,里寅译.东京审判秘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

[13][日]参谋本部.杉山日记(上)[M].东京:原书房,1967.

[14][日]山田朗.昭和天皇的军事思想和战略[M].东京:校仓书房,2002.

K313.46

A

1007-9106(2016)04-0102-05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编日本史”(项目编号:13&ZD106)。
*

龚娜(1981—),女,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日本皇室、日本外交。

猜你喜欢

印支昭和天皇
昭和电工扩大超微细二氧化钛产能
镇泾地区印支古界面上下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昭和电工高纯三氯化硼产能提高1.5倍
昭和电工扩增中国高纯氨能力
华南印支期花岗岩分布及铀含量特征
印支地体泥盆纪牙形石、放射虫和竹节石组合
天皇版“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