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关中平原城市群竞争力的几点认识

2016-04-12魏刚

社科纵横 2016年4期
关键词:关中地区城镇化农村

魏刚

(中共渭南市委党校  陕西  渭南 714000)

提升关中平原城市群竞争力的几点认识

魏刚

(中共渭南市委党校陕西渭南714000)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就是城镇化,正确认识城镇化问题,依照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论,积极稳妥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国当前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关中平原城市群区域战略

关中平原地区位于陕西中部,西起宝鸡市,东至渭南市潼关县,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9%,区内有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等城市以及杨凌农业示范区。2015年上半年,陕西省实现生产总值7898.36亿元,其中关中地区实现生产总值4932.9亿元,占全省的64.1%,比重较2014年上半年和全年分别高2.5和1.6个百分点;2015年上半年,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8071.79亿元,其中关中地区固定资产投资5432.87亿元,占全省的75.1%,比重较2014年上半年和全年分别高2.1和2.4个百分点;2015年上半年,陕西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079.36亿元,其中关中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453.41亿元,占全省的79.7%;2015年上半年,陕西省地方财政收入为1034.67亿元,其中关中地区地方财政收入为492.6亿元,占全省的63.8%,比重较2014年上半年和全年分别高2.6 和2.5个百分点。从这些数字不难看出,关中地区在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举足轻重。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拓展区域发展空间方面明确提出:“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发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形成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等城市群。”这是关中平原城市群作为一个概念首次被列入国家的发展规划之中。这对关中地区乃至陕西来讲,是一个难得发展机遇。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经济强市的必然选择。2015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3299.22亿元,增速为6.3%,其中关中地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18.63亿元,在全省占比为54.2%,比重较2014年上半年和全年分别高3.8和3.3个百分点。关中地区工业发展特征主要表现为装备、计算机通信、食品、医药等行业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基本保持在10%以上,发挥支撑全省工业增长的重要作用。

根据关中地区的工业布局表现特征,其工业化发展要按照“在资源配置选择上,以市场为主导;在所有制选择上,以民有经济为主导;在产业选择上,以现代制造业和资源深加工为主导;在增长方式选择上,以技术进步为主导”的要求,拓展思路、整合资源、落实各项决策。一是加快园区(产业聚集区)建设,充分发挥园区(产业聚集区)的载体功能。二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推动化工、有色、建材、冶金、食品等工业上规模。三是加快企业信息化步伐,注重用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实施好一批技术起点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四是加快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培育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五是实施名牌战略,做大做强名牌产品,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名优产品。六是压缩调整生产过剩、技术含量低的一般性产品,淘汰过剩的生产能力。七是建立职业经理人队伍,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八是树立资本经营理念,构建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市情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

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基于这样的认识,优化产业结构的主要任务应是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2014年,陕西省三次产业结构为8.8:54.8:36.4,2015年上半年为25.3:51.4:43.3,其中关中地区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为8.4:50.2:41.4,2015年上半年为5.5:47.9:46.6,表现为一产和二产比重下降,三产比重上升。

关中地区目前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切实体现发挥区域经济比较优势的要求。积极培育和有效地发挥本区域的动态比较优势,应是各地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为此,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挥现实比较优势和加快产业升级的关系。我们讲产业结构要优化升级,本来就对发挥区域经济优势提出了两重要求:“优化”主要着眼于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升级”则着眼于培育新的更高层次的比较优势。关中地区各地有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旅游资源优势、农业资源优势、矿产资源优势、主要河流的水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等,这些优势凸显。我们要做的是,把这些优势做大做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具体讲,一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增加研发设计、生产装备、生产过程、经营管理的信息技术元素,提高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能力。二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挥产业政策导向和促进竞争功能,更好发挥国家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围绕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等,建立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制造基地。三是提升服务业比重和水平。放宽市场准入,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服务业的发展,在巩固传统业态的基础上,面向民生,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四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形成大中小微企业科学布局、合理分工、各种所有制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组织结构。

三、加快城镇化进程

城乡形成的二元结构,严重妨碍社会财富的集聚。城镇化是现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道路的基本线索,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国顺应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加快实现现代化的理性选择。城镇化的本质意义就是将农民转化为“市民”。加快城镇化进程,这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而提出的任务。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各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因为小城镇处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又具有一定的较好的设施条件,比较容易产生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可以迅速发挥城市功能,促使乡镇企业和农村人口相对集中,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消除不利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加快城镇化进程,应从各地的实际出发,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镇化建设水平、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六大任务,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坚定地走具有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一是强化城镇体系规划,适时调整行政区划。按照合理布局、统筹规划、以大带小、完善功能的基本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中小城市为重点,大城市为依托,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二是强化产业支撑。把城镇化建立在坚实的产业基础之上,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使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通过农业现代化和农业规模经营满足城镇化所需要的劳动力需求。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同时将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融为一体,协调和处理产业与城市的空间关系。三是尽快放开小城镇的户籍管理制度,逐步打破长期限制劳动力流动、影响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根本约束。四是将现有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延伸到小城镇,而且一定要涵盖新进入城镇的居民。五是积极探索促使乡镇企业适度集中发展、合理布局的政策措施,以此作为带动小城镇发展的主要手段。六是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民间资金作用,开辟多渠道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的新路子。

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村的落后首先是农村经济的落后,农民收入水平的低下。要立足发展搞建设,搞好建设促发展。要因地制宜,不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经营农村,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工业向园区(产业聚集区)集中,农业向优势产品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逐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农村产业发展新格局。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赋予农民更加充分且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长久稳定,确保农民能够凭借土地承包经营权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大政策和财政的支持力度,发展集体经济。鼓励各地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以乡、村或村民小组为单位组建社区集体经济组织,集中发展某一产业,壮大农业经营规模。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通过农业产业和非农产业双向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实现农民富裕。引导信贷资金合理流向农村,引导和支持商业保险业服务“三农”,引导企业和个人投入农业开发和农村建设。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方向,建立健全现代新型农业服务体系。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和引导力度,健全服务组织,着力形成公共性服务、合作型服务、市场化服务有机结合、整体协调、全面发展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非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在服务社会的属性上是一致的,民间资本和国有资本一样,都是社会化的资本;非公有制企业和公有企业一样,都是服务社会的企业。因此,要把“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为区域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指导思想,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把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为加快实现富民强市的战略性举措,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浓烈氛围,让一切有利于民众创业的思想活跃起来,把一切有创业能力的人才解放出来,促进区域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的高平台上再上新的台阶。

五、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门类繁多,大致包括商业批发和零售、金融、旅游、保险、证券、房地产、饮食、服务、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城市公用事业、教育、科技等。区域发展第三产业,不可能齐头并进,要分轻重缓急,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为了保证第三产业的稳定高速发展,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搞好第三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并研究制定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期的具体政策措施,使第三产业发展有一个好的起点。二是要按专业化、规模化、链条化、地区化、社会化的要求进行组织,允许并动员社会各界、各行业办第三产业,提供并转向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保护不同经济成分和各种经营形式上第三产业企业的合法经营活动与经济利益。三是采取优惠政策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四是要在继续保持传统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旅游、信息、科技、教育等新兴产业。五是积极发展种类市场。着重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抓好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建设,并进一步发展技术、信息、产权等市场。六是适当调整第三产业价格,在价格管理体系上适度放开。

F299.2

A

1007-9106(2016)04-0031-03

魏刚,中共陕西省渭南市委党校副教授。

猜你喜欢

关中地区城镇化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羽翼与转化:朱子学在关中地区的接受和传播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浅谈汉代关中地区主要水利工程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