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叔同与南京高师关系研究

2016-04-11陈志霞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人格教育李叔同

陈志霞

内容摘要: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李叔同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诸多领域开创了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同时为中国艺术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自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人格教育是李叔同艺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其以“器识”作为文艺准则,并将其作为考察学生是否可塑的标准。李叔同在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方面主要运用“不言之教”的感化方式来实现,其“不言之教”的感化力量既来自于他本人高尚的人格、渊博的学识以及精湛的技艺又来自于于他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的真诚教导。

关键词:李叔同 南京高师 人格教育 器识 不言之教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如画的文字写满了别绪!一曲《送别》唱到今天,它舒缓优美的旋律、苍凉悠远的意境,激起人们多少往日情怀!这首歌曲的曲作者是美国音乐家福斯特,而词作者便是我国近代艺坛上一位杰出的先驱人物——李叔同,也就是后来的弘一法师。

李叔同,原名文涛,字惜霜,号叔同。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他父亲为李鸿章同年进士,曾官吏部主事。致仕后经营盐业,兴办银行,为津门富豪。李叔同小时候就极为聪颖好学,加之受教于当时天津的名士赵幼梅和唐静岩先生,因而小小年纪就积累了深厚的国学根底。少年时已擅长吟诗作画、写字刻印,以才名闻世。用他在词作《金缕曲》中的话来说,“二十文章惊海内”。李家是天津的富商大贾,精通琴棋书画的李叔同也沾染了清末世家子弟的生活作风,他出入梨园,广交名角,楚馆流连,吟风弄月。他是天津、上海有名的翩翩公子,风流儒雅,才华横溢,备受瞩目。说他“寄情声色”是一点也不过分的。然而,“寄情声色”也自有其社会与个人的背景。晚清政府腐败无能,千疮百孔的中国已沦为列强刀俎之上的鱼肉。李叔同本人亦经受了科举考试的失利。他看不到国家和个人前途的希望,不免追求声色刺激,以获得暂时的解脱。所谓“奔走天涯无一事。何如声色将情寄,休怒骂,且游戏”。然而,1998年的一场社会改良运动将他从浑浑噩噩中唤醒,这就是康梁倡导的维新变法。维新变法运动中变法图强的思想给李叔同以极大的震撼,使李叔同认识到衰弱落后的中国只有变法革新才能谋求国富民强,而要变法革新必要积极地向西方学习。

1901年,22岁的他考入上海南洋公学特班读书,与邵力子、黄炎培、谢无量等人同学。上海公学是当时上海最先进的学校。有趣的是,这个特班中举人、秀才居多,普通资格的教师根本镇不住,结果,总办(即校长)何梅笙只好专程请来翰林学士蔡元培做国文教授,用意自然是一物降一物,名师出高徒了。(雅妮《读史·人物·传奇李叔同》)1905年李叔同决意东渡扶桑进入上野美术专门学校学习西洋画和音乐,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位出国学习音乐和绘画的进步知识分子,同时也是我国最早学习西洋音乐的人。1911年32岁的李叔同学成回国,同年,他的家业由于经营不善濒临破败,李叔同对此不以为意,倒是辛亥革命的成功让他倍感精神振奋。

归国后,李叔同以教师为职业。然而,成为一名艺术教员并非李叔同的职业理想,更不是李叔同远赴东洋学习绘画的初衷。李叔同的学生吴梦非曾在《一代名师》中提到李叔同的一句话:“我在日本研究艺术时,自己万万没有料到回国后会当一名艺术教员的……”言语中多少带有一丝怀才不遇的无奈惆怅。(朱安谧《李叔同:一轮明月耀天心》)但最终李叔同确实做起了教师,而且一做就是六年。1912年,他应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经亨颐的邀请出任该校的音乐和美术教师。他是我国最早留洋归来教授西画的教师之一。1914年江苏省巡按使韩国钧委任江南硕儒、原江苏省教育司司长江谦为南京高等师范校长,后韩国钧调任安徽,待新巡按使齐耀琳到职后方经教育部批准再度任命江谦为南高师校长,并于1915年1月17日到任。同年,李叔同应江谦之聘,兼任南高师国画音乐教师。自此,李叔同兼任南高师和浙一师教习,承担两校的绘画及音乐课程。每周乘汽车往返宁杭两地“千二百里”,颇为辛苦。当时南高师图画手工科方面,西画教师有李叔同,国画教师有萧俊贤、吕凤子、汪采白等,手工教师有吴溉亭等。(范扬《百年回眸 世纪展望——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百年历程的回顾与思考》)说到南高师不能不提到“三江师范学堂”。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具有现代意义的师范学堂替代了传统的私塾授受。从此,中国的近现代教育诞生,中国近代的美术教育及新美术运动亦肇始于此。光绪二十八年,张之洞奏请在南京建立“三江师范学堂”,其是仿照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模式建立的一所新式高等师范学堂。1905年,“三江师范学堂”改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它是我国最早开办的培养各种师资的高等院校,由晚清著名学者、书画家、教育家李瑞清任监督。李瑞清办学目光远大,提倡科学、提倡国学、提倡美术。李瑞清主政期间,“两江师范”正式设立图画手工科,成为首创艺术科系的中国高校,中国的近现代美术教育由此起步。“两江师范”图画手工科培养的两届69名毕业生为中国美术教育事业起到了重要的拓荒与奠基的作用,他们是我国艺术教育第一辈师资,这些人中的著名美术教育家和画家吕凤子、汪采白、姜丹书和吴溉亭都是李叔同在南高师做教习时的同事。1911年辛亥革命,“两江师范”停办,1914年复校,改称“南京高等师范”。南京高等师范、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亦即今天南京大学的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图画手工科则为现今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的前身。

即便李叔同没有想到将来会以教书作为安身立命的途径,但他教起学生来严谨认真,学生也对这位博学多才、“温而厉”的先生敬佩尊重。

人格教育是李叔同艺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尤其体现在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上。他很赞成《世典》中的话“士先器识,而后文艺。”这句话李叔同常常用来教育学生,即要成为一名有高远抱负的文艺家,艺术技艺不仅要精专,最为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器量和见识即个人内在的品德内涵、精神境界。倘若没有“器识”,即使技艺再高超,也不足称道。据他的嫡传弟子丰子恺在《李叔同先生的文艺观》中说:“他的案头却总放着一册明代刘宗周所著关于古来贤人嘉言懿行的《人谱》,并且还在封面上写着‘身体力行四个字,每个字旁又加上一个红圈。”因此,李叔同常告诫弟子:“应使文艺使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

以“器识”作为文艺准则的李叔同,也将其作为考察学生是否可塑的标准。与丰子恺一样,刘质平也是李叔同的得意门生。李叔同看中刘质平曾有一段传奇式的故事。1912年冬的一天,还在校园读书的刘质平写下了平生第一首歌曲。虽然那天下着大雪,但兴奋的刘质平还是拿着作品去向李叔同请教。李叔同仔细审阅后,若有所思,对着刘质平注视良久,令刘质平忐忑不安。正在这时,李叔同忽然说:“今晚八时三十五分,赴音乐教室,有话讲。”晚上,朔风卷着大雪,寒冷异常。刘质平准时赴约,当他走到教室走廊时,看到走廊已有足迹,但教室内一片漆黑,不见人影。刘质平就立在教室外面,静候老师到来。在严寒中等待了十分钟之久,教室的灯光瞬间亮了起来,教室门打开,从里面走出来的不是别人,正是老师李叔同。只见李叔同手持一表,说你准时赴约,现在可以回去了。刘质平没想到这是老师在考验他是否守信认真,当晚刘质平的表现令李叔同十分满意,李叔同认定他是一位肯吃苦、守诚信的人,因而对他悉心教诲,额外辅导。刘质平后来也成为在中国教育史上留名的人物。李叔同对刘质平的培养也正说明了他以“器识”作为艺术教育的首要准则。

李叔同在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方面主要运用“不言之教”的感化方式来实现。其弟子吴梦非曾回忆道:“弘一法师的诲人,少说话,是行不言之教。凡受过他的教诲的人,大概都可以感到。虽平时十分顽皮的一见了他老人家,一入了他的教室,便自然而然地会严肃恭敬起来。但他对学生并不严厉,却是非常和蔼的,这真可说是人格感化了。”(吴梦非《弘一法师和浙江的艺术教育》)他的好友夏丏尊《平屋杂文》一书中有好几篇是写李叔同的。他对这位“畏友”充满敬佩,认为李叔同是“我们教师中最不会使人忘记”的,还说道:“李叔同做教师好比佛菩萨有后光,所以不威胁学生,而学生见他自生敬畏。他的力量全由诚敬中发出,我只好佩服他。”由此可见,李叔同是艺术教育史上身教重于言教的典范。

李叔同“不言之教”的感化力量来自于他本人高尚的人格,渊博的学识以及精湛的技艺。丰子恺曾撰文写道:“李先生的人格和学问,统治了我们的感情,折服了我们的心。他从来不骂人,从来不责备人,态度谦恭,同出家后完全一样,然而各个学生真心地怕他,真心地学习他,真心地崇拜他。我便是其中之一人。因为就人格讲,他当教师不为名利,为当教师而当教师,用全副精力去当教师。就学问讲,他博学多能,其国文比国文先生更高,其英文比英文先生更高,其历史比历史先生更高,其常识比博物先生更丰富。”(丰子恺《我与弘一法师》)李叔同举手投足间散发的人格魅力与师德风范,潜移默化地感染熏陶了每一位学生的精神世界。

李叔同“不言之教”的巨大感化力量还在于他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的真诚教导。有一次,在他的课上,学生往地下吐了一口痰,李叔同在课上并没有马上批评该学生。等到下课后,他用轻且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等一等出去。”这位同学只得站着。等别的同学都出去了,李叔同和气地说:“下次吐痰不要吐在地板上。”说过之后他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可以出去了”,那学生立马脸红了。还有一次下音乐课,最后出去的人无心地把门一拉,碰得太重,发出很大的声音。这个人走了数十步之后,李叔同追了出来。他满面和气地叫这位学生回来。等这位学生进了教室,他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说:“下次走出教室,请轻轻地关门。”说着对他一鞠躬,送他出门,自己轻轻把门关了。“李先生并不怎么责怪他们,似乎学生有了错,首先是他自己这个做教师的责任,与其说他是在训导学生,勿宁说是在自责一般,学生内心里自然深感不安和惭愧,有时简直要让他们想哭出来……”(丰子恺《怀李叔同先生》)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也不例外,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而且育人应从日常行为规范开始,李叔同从细节入手,以平等的姿态对学生的一言一行进行教导,自然让学生心悦诚服。学生对李叔同的感佩与尊重化成了他们刻苦努力学习和认真做人的动力。于是,教师的付出便收获了累累硕果,在李叔同培养的学生中,仅被载入中国艺术文化史册的人物就有丰子恺、刘质平、吴梦非、潘天寿、曹聚仁、李鸿梁等。

在浙江一师与南高师执教的六年里,李叔同创造出中国教育史上的多个第一:第一个把西洋绘画思想引入中国;第一个将广告设计、木刻介绍给中国;第一个开创人体写生绘画;第一个创办起教育校刊;第一个用五线谱教授音乐……李叔同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中国艺术现代化的杰出代表,对中国的艺术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朱安谧《李叔同:一轮明月耀天心》)

李叔同的人生绚烂至极而后归于平淡。1918年,在他执教后的第六个年头,李叔同出人意料地毅然斩断尘缘,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时年39岁。从此,世间再无李叔同。李叔同的突然出家,引起了外界不少的猜测和评议。南社诗人柳亚子对这位好朋友的苦行精修从未表示过理解,他为中国文艺界失去一位才华横溢、独立当世的风流才子深感惋惜。弘一法师的高徒丰子恺在老师的影响下,昄依佛教,成为在家居士,和老师一起走上了一条艺术与宗教通融的道路。这位与老师弘一法师有着几十年师生之谊,并能够在精神层面上与老师交流的高徒对于老师的出家有着与常人不一样的深刻理解,他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不过,我们的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弘一法师的‘人生欲非常强!他的做人一定要做得彻底。他早年对母亲尽孝,对妻子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艺术,发挥多方面的天才,便是迁居在第二层楼了。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第二层楼,于是爬上第三层去,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这是当然的事,毫不足怪的。……故我对于弘一法师的由艺术升华到宗教,一向认为当然,毫不足怪的。”(杨文君《话李叔同与丰子恺的师徒情缘》)

李叔同在南京高师任教期间,为南高师创作了校歌,校歌由校长江谦作词,李叔同作曲,歌曰:

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下开万代旁万方兮,一趋兮同。踵海西上兮,江东;巍巍北极兮,金城之中。天开教泽兮,吾道无穷;吾愿无穷兮,如日方暾。

江谦以深厚国学功底与满腔爱校热情写作了这首骚体歌词,既点出了南高师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又充分体现了江谦本人的教育理念,而且歌词气势巍峨,文辞流畅,读来琅琅上口,令人心潮澎湃。而由集戏剧家、文学家、音乐家、书画家等于一身的奇才李叔同所谱之曲,很好地契合了歌词,既浑厚有力,又朴实悠扬,二者珠联璧合,成就佳作。正是这首老校歌于2001年被确定为南京大学校歌,至今被南大学子传唱,延续了近百年的薪火和文脉。

[资助项目: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北京水利水电学校立项课题“中职语文教学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作者单位:北京水利水电学校)

猜你喜欢

人格教育李叔同
李叔同研究史上的新坐标
——《李叔同—弘一大师年谱长编》评介
弘一法师的账单
李叔同谈“咸与淡”
影像中的灿烂人生
——《李叔同——弘一大师影像》简评
听李叔同送别(外一首)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强化人格教育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与人格教育
幼儿健康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策略探究
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