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下的网络传播时代

2016-04-11史鑫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巴赫金大众文化网络时代

史鑫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媒介形式的多元化和新媒体所具有的海量、交互、超时空等特性使“人”本身成为传播的主体,个人表达得到充分的体现。当前草根文化展现出一场百花齐放的平民狂欢盛宴。人与人、社会之间的交流互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通过新兴媒体达到表达自我的目的。

关键词:巴赫金 狂欢化理论 网络时代 大众文化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与迅猛普及,利用网络进行传播以及在线生存日益成为大众化的日常体验,人类传播开始进入网络传播的新时代。这种特别的传播技术与模式极大地改变了人类族群与个人的经验感觉模式、生活方式与类生活本质,引起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热情。最初,人们不厌其烦地论证网络传播的技术特点与优势,这时,关注的重点是网络技术对传播本身引起的革命性变化。随后,人们集中关注网络传播对人的个体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影响。空间、博客、微博、贴吧、论坛、人人网、选秀活动和相亲节目的众语喧嚣,折射出网络时代下网络公民精神的解放和自我意识的高涨。当前网络上如火如荼的草根狂欢现象,正如巴赫金笔下呼唤自由平等的狂欢世界,形象地传达了平民阶层渴望彰显个性,要求主体话语权,展现独立意识,反抗并颠覆传统秩序的强烈愿望。

一、巴赫金与狂欢化理论

(一)狂欢化理论的来源

狂欢化理论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哲学家米哈伊尔·巴赫金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建立的重要文学理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一书中这一理论被首次提出,成为巴赫金诗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狂欢化的含义生发于狂欢节这一传统民俗。而狂欢节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神节和民间仪式,它是盛行于古希腊、罗马并延续至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节庆、仪式和庆典活动,是人类生活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特殊文化现象。在传统的狂欢节上,所有社会成员集体聚会,不分高低贵贱,不分种族肤色,在喜庆盛大的宴会、表演、舞会和游行中纵情欢乐,放飞心灵,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巴赫金把狂欢现象理论化,并把它发展为一种反抗霸权、建立自由民主的理想世界的文化策略。他认为,狂欢节代表着民间文化、大众狂欢和自由、平等、民主的永恒精神,使束缚在等级秩序里的平民阶层可以充分获得主体话语权,大胆表达内心感受宣泄情感,这正是“狂欢”的实质意义所在。

(二)狂欢化理论的内涵特点

在狂欢节上,人们不是袖手旁观,而是身在其中,因此,它是全民的。巴赫金分析了狂欢化的主要特征:第一,颠覆性,在狂欢节期间人们可以无拘无束、尽情地放纵自己的潜在本能,推翻社会等级制度和现实规范的一切桎梏,重新建构自己的生存方式;第二,无等级性,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开放、自由而亲昵的相互关系;第三,民俗性,狂欢否定和动摇了宫廷文化的高雅和权威,是一种渎神式的、轻俗的、降格的美学立场;第四,解构性,用狂欢化的思维范式来审视和建构世界,把人们的意识从压抑的现实中解放出来,打破永恒不变的绝对精神。巴赫金的狂欢文化重建了开放的世界图景,以讥讽和插科打诨等怪诞艺术手法,揭示人的原始本性,为传统等级森严的旧秩序“脱冕”。当今时代,网络传播以空前的影响力介入到人类社会的生活当中,并为草根阶层构建了无限可能的巨大平台,通过各种前所未有的形式,实现了心理的宣泄、人性的释放和独立意识的充分表达,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形成一种和谐、随意、率真的新型人际关系和精神交往。巴赫金虽然没有生活在当前这个时代,但他所阐释的“狂欢化”理论正好可以解释这一社会现象。

二、网络传播时代的狂欢

(一)网络传播的渗透和草根明星的崛起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网络作为区别于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的新媒体,以创新的传播方式与传播样态在人类社会震撼登场。它不但深化了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交互功能,还实现了群体性的规模化互动。而随着博客和近些年微博的诞生,又使得原有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多元化和大众化,建立起了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平台,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各种客户端更新内容或查看页面,并实现即时分享。它打破了传统媒体以己为主的单向传播模式,使得普通民众,包括弱势群体,都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展现自我的生活,表达自身意愿。播客、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以其独有信息下载和上传的功能,革新性地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应用界限,在根本上拓展了传统的单调的传输模式。人们不但能够自主选择信息,还能够将自己拍摄、制作的视频在网上传播。这股民间狂欢文化潮流渐渐成为一种趋势,并得到了公众的热议和市场的认同。草根明星的崛起意味着正统上层文化中的循规蹈矩趋于淡化,民众自我意识的张扬觉醒,在游戏式的狂欢中自由表达,以及从既定的社会阶层与身份秩序中的解脱,都充分体现了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精神实质。

(二)文字狂欢与视觉狂欢

网络虽然是一个虚拟世界,但网络传播的具体表现符合狂欢化的本质特征。一方面,通过网络传播的草根阶层的话语兴奋构建了狂欢的重要内涵。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指出,不拘形式的狂欢语言是制造狂欢气氛和狂欢感受的关键,包括加冕与脱冕、易位与换装,改变身份角色等等,充满了对传统秩序的颠覆性。而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的交流和传播中,在自由开放的背景下,“神马”、“浮云”、“给力”等一系列具有特定含义的网络词汇与日俱增。博客、微博、论坛以及各种网络文学则是思想精神下的话语狂欢。从这个意义上看,网络语言是最彻底的狂欢语言。另一方面,视觉狂欢也以其丰富多彩的模式在网络狂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拍客们利用手机把天南海北极具特色的奇闻轶事搬上网络,并通过大众点击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网民彰显自我个性的内心呐喊也通过照片或视频形象等形式呈现出来。

(三)网络时代狂欢的积极意义

网络传播时代下的狂欢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它体现了如下内在精神:

首先,形成传播主体多元化的局面。报纸、广播、电视上信息的传播者和发布人仅限于那些具有特定身份的“权威”,他们将一致的官方话语自上而下地输出到社会各个角落。而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网络传播技术上的革新将人类带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时代,它使得草根阶层的自主话语输出与传播成为可能,形成一种开放性、娱乐性、多元性的精神状态。

第二,追求自由平等的民主精神。网络空间对于网民来说,犹如一个虚拟的狂欢广场,任何人不需要特殊的身份来参加,现实中的官员和平民的划分在这里不复存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取而代之的是“网民”、“楼主”等称号。

第三,崇尚愉悦心灵、自由休闲的生存哲学。聊天、游戏、电影、综艺、小说、漫画等共享资源取之不尽,它终结了传统单调乏味的娱乐方式,为现代人提供了更宽泛的视野和资源。在网络中,人们不必在意距离的远近,获得心灵上的释放与愉悦。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传播的精神实质与狂欢精神一拍即合,即追求着愉悦心灵、自由闲散的生存哲学。

三、狂欢失控的负面影响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监管的缺失可能导致自媒体时代走向行为失范与自我异化;非理性、盲目、失控的网络狂欢行为也可能导致精神与价值标准的迷失;信息暴力、有色视频、哗众取宠、网上谩骂、商业炒作、交易黑幕、网上行骗等负面影响伴着草根狂欢的大行其道。这不但与巴赫金所提倡的真正文明的狂欢精神相背离,在反抗现实秩序的同时更建立了一套灰色潜规则。因此,人们需要以清醒的头脑、辩证的眼光区别对待自媒体时代的狂欢,避免过度狂欢可能导致的精神迷失。

四、结语

现实社会中固有的权力、等级的划分使得草根阶层的声音淹没于主观的强大统治之中,而传播媒体的传播特性也决定了草根阶层作为接受者的被动地位。网络媒体使平民老百姓有了自己的话语权,成为各个阶层的社会成员表达心声、畅所欲言和自娱自乐的重要阵地。网络传播中的各种草根狂欢现象,极大地推动并影响着网络媒体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扩大了网络传播的影响力,体现了平等自由的民主精神和休闲哲学,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另一方面,人们对无序狂欢给社会带来的危害也应当有清醒的认识。

参考文献:

[1][俄]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白春仁,顾亚玲,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巴赫金全集第一卷[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3]巴赫金全集第六卷[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

[4]刘扬.微博客:自媒体时代的话语快乐[J].今传媒:2010(1).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巴赫金大众文化网络时代
狂欢生活中的亲昵化人际关系建构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在与巴赫金对话的长远时间里
网络时代
北大教授力挺《创造101》:大众文化不是草履虫
浅析“大众文化”
论《格列佛游记》的狂欢色彩
网络时代
乔伊斯与巴赫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