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志刚的博物馆零售王国

2016-04-11陈希琳

经济 2016年9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艺术文化

陈希琳

“回报祖国”,当这条郑家家训从有点娃娃脸的郑志刚嘴里说出来时,让人感觉不到一丝违和感。尽管13岁就留学美国的他现在仍时不时冒出几个英文单词,但他的普通话和刚回国时相比,已经有相当大的跨越。说中国话、做中国事,这位新一代年轻商界领袖正在积极布局中国文创产业市场,用他的K11王国验证着对自己和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在这个人人都给自己贴标签的时代,作为香港珠宝大王郑裕彤的长子嫡孙,郑志刚极力想要去标签化。

贴在郑志刚身上的标签有很多,作为新世界集团的第三代接班人、周大福的第四代接班人,他身兼数职:周大福珠宝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执行副主席兼联席总经理、新世界中国地产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新世界百货中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佐丹奴国际有限公司及现代传播控股有限公司非执行董事。在这些公司职务之外,他同时担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和中央企业青年联合会的副主席,其在文化和慈善领域的头衔更是数不胜数。

而最令他享受的标签是创业家,因此他很看重K11创办人及主席、K11艺术基金会创办人这两个身份。在这个万事谋求转型的时代,K11,是他赋予这个百年家族的新生力量。

提出博物馆零售概念

传统零售业渐渐萎缩的营业额给人以日渐凋零之感。尽管线上和线下两派依然在打口水仗,但事实证明,单纯的线上或者线下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一代消费观念的需求。体验必不可少,便捷亦不可或缺,但在商场同质化的今天,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更具魅力?

这是郑志刚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破题之路也颇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意味。13岁时,郑志刚被送往美国读书,4年后他凭着自己的成绩考入哈佛大学学习东亚文学,从此开始了文艺青年式的学习路。大学毕业之后,郑志刚又前往日本在斯坦福大学京都研究中心学习文化艺术。这段文化之旅不仅塑造了他独立的人生观、世界观,更是对日后的从商之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为什么不把文化和商业进行有效结合呢?”2008年,在回到家族集团工作两年后,28岁的郑志刚开始创立以人文、自然、艺术为核心的K11品牌,以内地为基础、香港为窗口,实现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展现和公众普及,亲手打造中国文化艺术的国际新生态。

对东方文化饱有兴趣的郑志刚一直试图将“高高在上”的艺术推向普罗大众。他找到的最好渠道就是将其和商业结合起来。

“当时传统零售给人的感觉整体上是沉闷的,消费者所到之处都是同样的购物中心和同样的品牌,同质化十分严重。”此时日益年轻化的消费者开始对商场有自己的看法。看到这种现状,尽管K11理念在推出之初备受质疑,但同为80后的郑志刚依然坚信,文化和商业相结合的远景最具可持续性。

2009年,郑志刚提出博物馆零售概念——Museum Retail,“你不单单会觉得这是一个购物中心,也是一个文创之地。K11不是一个地产项目,更不只是一个Mall,其中包括购物中心、写字楼、K11艺术品商店、K11设计店、K11设计师精选服饰店等,未来还会有服务式公寓。”郑志刚说,80后、90后是主要的客户群,因为这一群人越来越有品味,有消费力,他们身处互联网时代而更加全球化,对自己的思维方式有强烈的自我感应。

“我没有参考任何人,一开始可能不会完美,但是不完美恰恰代表着这是最新的。”2009年首个K11购物中心出现在香港尖沙咀,耗资30亿港元。尽管当时K11的理念仍待完善,但一推出便带动了近乎100%的营业额增长。

这吸引了一批模仿者。2009年其他香港周边的购物中心也开始一窝蜂地做艺术展览,但都难以复制K11的内涵。

“他看到我们成功,但是他不明白为什么。你以为摆几件艺术品就可以带来客流量吗?我是用创办人的这种试图影响世界、推动社会的原解和商业模式进行结合。”郑志刚说,不明白其中的文化精神,就很难理解这种模式的奥秘。

2013年6月,K11模式成功推向内地。上海K11在2014年举办了莫奈作品展,2015年举办了“跨界大师·鬼才达利”展,中国当代艺术展“上海风光”与中国新锐艺术家展览“你之超现,我之现实”与之同场举行。这为K11带来了显著的客流量增长,仅达利这场展览就吸引了35万人。

据郑志刚介绍,2015年上海K11提升了30%营业额,短时间实现了月度百万客流量;香港与上海K11共同培育了约1.8万名金卡会员和200名黑卡会员,从全部客流来看,每个人的消费额都有30%至40%的增长;香港K11出租率接近100%,营业额按年上升11%,每月平均客流量超过130万人次。

为K11贡献出如此亮眼数据的,都是有消费力的时尚达人,以本地高消费年轻客户群为主。在上海K11,要成为金卡会员一次性消费5000多元即可,而只有一年消费累计30万元以上才可成为黑卡会员。

“上海的K11非常成功,上海的K11是整栋楼,上面是艺术俱乐部,中间是K11文创办公楼,下面是博物馆零售部分,最底层是3000平方米的美术馆,是真正的美术馆,和MOMA、蓬皮杜都是没有分别的。”随着K11不断在内地多点开花,郑志刚的K11理念也更加成熟,在艺术和商业之间找到了更好的平衡点,不断孵化出一些新的东西,“到2020年,要有16个K11在全国遍布”。

中国当代艺术的孵化者

建立一个推动中国当代艺术文化发展的生态圈,让中国当代艺术更为国际化、大众化,是K11最大的使命。与其说K11在卖文化,不如说K11在为消费者提供一段独特的文化旅程。

在郑志刚看来,当代中国艺术正是新一代中国的软实力所在,这种当代文化是和现在的生活接轨的,不仅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也容易和世界接轨。

而他的身份,确实更适合担任这一角色。“因为我代表着新一代的想法、希望、态度和声音。我是中华全国青联副主席和中央企业青联副主席,是和新一代一起成长的,也希望能和他们携手迈上国际舞台。”因为同时担任天津市政协委员,他一直在关注文化振兴和艺术繁荣,努力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化,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文化艺术的繁荣与成就,发出中国的声音。

而他在国内外文化机构间的热情耕耘,更让其在推广中国当代文化时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担任英国皇家美术学院、英国泰特美术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委员的他,在国内外艺术领域间搭建了一个生态平台,与巴黎东京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及The Armory Show、伦敦当代艺术学院、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2010年,郑志刚创办了K11艺术基金会。基金会与蓬皮杜艺术中心合作研究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现状,促进国际对中国文化艺术的深度关注与认同。郑志刚每年会策划100场以上的文化艺术展览,目前已经培养了超过50多名中国当代新锐艺术家,成为当代中国艺术新生代的代表人物。

在努力推动当代中国艺术国际化的同时,郑志刚也在积极向中国的普罗大众推广国内外艺术,他要让这些艺术更加接地气。

“未来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是软件,也就是内容。内容只有和受众建立起连接,才是好的内容,才有正能量。就好比一杯茶,如果有回味你才会觉得不错,还想再喝。不能让人回味的东西,就不是最成功的内容。”基于这种想法,郑志刚赋予K11一个新的商业模式——Social Innovation,即社会创新,在让社会得益的同时,也让自己的商业模式是可持续的,在未来十年和二十年能够一直推动下去。

郑志刚要让这些艺术更加接地气。“比如龙的传人这一点,就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表达,用当代的方法更容易被接受,如果只是讲孔子的学说,就需要受众对儒学有一定的兴趣,所以用当代的东西传播文化艺术,引起共鸣感,是最重要的。”

“K11不是一个画廊,不买卖任何艺术家的画,K11的远景是给普罗大众一个创意之旅,实现一种精神上的体验、文化上的欣赏,你不一定很熟悉每个派别的艺术,但是在学习、探索、挖掘的过程中,你会觉得温馨、充满惊喜,所以K11就意味着你的想象。”

而他试图打造的是艺术界的阿里巴巴。“我们是线上线下结合起来,线下有K11实体店,线上我们新推出了设计师平台,好像阿里巴巴。”这里是艺术家群体争相进入的领地,因为实现了艺术和技术最好的融合。

“只有亲身尝试过,你才知道K11是什么。”他所说的这句话,本身就具有无穷吸引力,不仅对于消费者,对于全身充满文化细胞的艺术青年来说,同样如此。

具有感召精神的创客

在郑志刚身上,你能同时看到两种非常突出的特质,一是谦逊,二是够胆。正是这两种特质,塑造了一位颇具人格魅力的创客。

2008年,尽管当时香港经济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波及,但郑志刚还是勇敢地推出这个新的商业理念——K11。

“创业的时候是28岁,正是最好的年纪,因为累积了一定经验,同时又够胆,青春的激情尚未被磨退。一旦失败,很多人会批评你、笑话你,但因为我比较独立,不认输,所以很坚定地朝这个方向走下去。”即便在当年没有人讲艺术衍生品,在大家看来不知所云,但郑志刚的独立精神,让他走出了流言蜚语的困扰。

13岁那年,郑志刚就独立前往美国学习,十年时间里,没有亲戚相伴,没有家族围绕,有的只是独立的生活起居和不断的自我塑造。童年和青年时代的独立,让他坐言起行。这对他的创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即便在如今中国经济形势不甚乐观的情况下,他依然坚定地挺进中国内地市场。“我非常看好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从2008年到现在,对国家都非常有信心,我父亲是,我也是,因为改革的方向是好的,例如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好的一次发展机会。”郑志刚始终铭记爷爷告诉他的家训——谦逊、低调、回报祖国。

原创,是他屡次提及的关键词。“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拷贝国外的发展经验,为什么不能原创?”如今渐渐成熟的K11受到国内外媒体的称赞,在他看来这就是正能量,好的东西会引领这个市场的走向。

回顾这段创业之旅,郑志刚说创业最重要的就是抓好一个团队。“简单来说,就是让团队每一个成员都理解你的原意,融入到企业文化中,让他们分享你的远景规划。”在这8年中,郑志刚一直以身作则感召着员工,做员工的榜样,勤恳而有规划。

由于身兼数职,他每天都在奔波,带着富三代的责任和创一代的热情。一半时间留在香港,另一半的时间在内地和国外。从地产、零售到投资、酒店等,几乎每个板块的业务都要他亲自敲定。

在他的带领下,新世界百货和地产都踏上了转型的步伐,周大福今年也创造了60%以上的同比增长率。

守住传统业务的同时,他还要花时间研究新的品牌,因为世界永远在变。今年4月,他即将推出一个新的品牌,是针对小康社会的儿童品牌,这个品牌将智能教育、儿童教育、零售、体验以及主题乐园结合起来,在全球是第一个。

由此可见他的创新力在商业方面的厉害之处。“我们永远都是社会创新+商业模式结合起来的一个新模式。”在他看来这种发展模式最具可持续性,对顾客的粘性最大,而不是所谓的炒作口号。

在这个一提富二代、富三代就是绯闻的年代,郑志刚力避绯闻,而是要做富三代中的精神领袖,成为社会创新的商界担当。“我需要学习的地方也有很多,所以要不断接触新东西,时间都被占用得很满。”这样的郑志刚无疑是绯闻的绝缘体,在众富家子弟中独具踏实沉稳的定力。

“只要你够谦虚,别人就愿意成就你。”36岁,这在商界正是蓄势待发的年纪。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艺术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