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八五:改革要与国际接轨

2016-04-11彭薪罗杰

经济 2016年9期
关键词:供给成本改革

彭薪++罗杰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突破当前发展困难,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地方领导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事情。为此,《经济》记者专访了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张八五。

科学判定产能性质

《经济》: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经济体量很大,但是从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来看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这就需要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您对此有何看法?

张八五:现在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在去产能中,有一个如何正确理解的问题,也就是说,要对产能做出科学的判断。我们的产能在总量上来看,过剩的程度确实是比较大的。国际上一般的产能有效利用率应该是百分之八十以上,但我们的产能利用率只有百分之七十左右,所以必须有一部分产能要淘汰,但是不能简单地淘汰。在去产能中,首先要确定这些产能是先进产能还是落后产能,对既落后同时又对资源环境负面作用比较大的产能,就一定要利用这个机会下决心,用铁的手段,果断地淘汰掉。另一方面,我们现在还有很多先进的产能,但确实也是过剩的。对这些产能,还是要通过市场竞争的手段来解决。因为产能不过剩就不会有竞争,不竞争市场淘汰机制就不会很好地发挥作用。现在关键的问题是面对比较严重的过剩,如何消纳的问题。还是应该用积极的态度去消化这些产能,而不是简单地把所有的产能特别是先进产能一“去”了之。

注意借鉴国外经验

《经济》:我们国家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但我们许多指标和先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落后。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去产能问题?

张八五:我们的人均电力装机容量、人均收入水平都远远低于美国,我们的石油消耗水平也远远低于美国。美国没有那么多的高耗能产业,但他们对电力、石油还有其他一些基础材料的消耗都比我们高,不论人均消耗水平还是总量,都远远高于我们。这就说明一个问题,他们的消耗能力和水平比我们高。

我们可以对现行的标准做出一些调整,不断地推进产品和产业的替代,用先进产能替代落后产能,用先进材料替代落后材料,用先进装备替代落后装备,通过产业的升级去消化过剩的产能。比如我们的普通建筑,现在大部分还都是砖混结构,钢材的用量比例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即便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钢材水泥的配比也明显偏低。还有我们的高速公路,大家都反映质量不好,那是因为我们的高速公路都是用沥青、石子等材料铺成的,而在美国,有很多的高速公路路基是要打钢丝网的。这些都说明,我们钢铁去产能、去库存还是有很大的空间。只要加大这方面的改革力度,促进更多的行业用高端材料替代低端材料,就能把我们一些产能进行积极的消化。同时,我们国家的制造能力很强,现在全球这类产业都是供大于求,价格比较低廉,我们应该积极地吸纳这一类的产业和产品,使世界的一些优质资源沉淀在我国,这对我们国家的长远发展、国防建设应该是有用的。

加强替代和升级工作

《经济》:我们现行的一些技术标准和规范,制定时间较早,很多已经不适应当前的需要。您认为,在这方面应该做哪些工作?

张八五:我们应该系统性地调整、修改现行的很多技术标准和规范,促进和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我们过去制定的一些标准,都是在国家经济实力比较薄弱,老百姓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制定的,到现在还在使用,已经明显不适应现代化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比如我们现在的铁路、机场、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包括污水处理、自来水等一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都是偏低的。还有,我们现在建设的一些项目,更多地重视外观漂亮不漂亮、壮观不壮观,但一些内在的、看不到的东西,质量标准要求也比较低,如果我们在这方面取得一些突破,比如我们用好的合金材料替代铝型材,用铝型材替代钢材,用钢材替代混凝土,用玻璃替代木材等,这样就会把过剩的产业相对地集中在几个比较小的领域,从而把那些大量开采自然资源、直接对生态环境造成破环的产业有效地淘汰掉,为先进产能和好的产品腾出市场空间。要做到这一点,不但需要我们在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在发展理念上进行创新,而且要对相关行业和领域的建设标准规范进行调整。这种改革、创新和调整,必须是面向未来,与国际接轨。这样的话就会很好地解决去产能问题。所以,去产能一定要用积极的态度,从积极的方面做起。

现在我们绝大多数同志把去产能理解成为对现有产能过剩企业的关停,这是片面的、狭隘的,他们没有认识到先进产能本身就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有力支撑。有这样优秀的供给侧,同时在需求方面拓展市场空间,就能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同时发力,解决好供给侧改革的问题。

降成本需要改革体制

《经济》:降成本是中央提出的五大任务之一,必须全面落实。为此,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张八五:从降成本上来讲,我认为需要做的工作也很多。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竞争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比较低的成本。这两年随着国家对产业竞争力、生产技术、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劳动收入高企,整个制造业的成本在迅速提高。现在我国制造业总成本和美国基本相当,但是在成本结构上和美国、欧洲一些国家差异非常大。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一些生产要素的成本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比如能源成本、油价、电价、物流成本、资金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等,这些恰恰都是体制问题造成的。特别是垄断行业还比较多,我们的铁路、电力、银行都是在国家政策体制的保护下形成的一种垄断行业,相应的价格就很高;土地也是因为完全在政府的控制下,包括我们地方政府所掌握的一些资源,这些也是高于正常市场价格的,根子都在垄断。如果我们不对这些领域进行改革,不打破这些垄断,供给侧改革任务就难以落实。所以我们要下大力气破解这些制约环节,努力使制造业成本总体上有所下降,结构上有所优化。同时,我们要把更多的生产成本投向保护环境,投向提高老百姓收入水平方面,而不是让更多的利益流向垄断行业。这样的话,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还会延续很长一段时间。供给侧的改革,必须在积极化解产能过剩的同时,打破行业垄断,降低企业成本,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供给成本改革
2021年最新酒驾成本清单
改革之路
温子仁,你还是适合拍小成本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瞧,那些改革推手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
揪出“潜伏”的打印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