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入文添情趣

2016-04-09安徽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6年1期
关键词:乐山生动数字

安徽 牛 锐

数字入文添情趣

安徽 牛 锐

很多同学在作文中不太喜欢使用数字,原因是他们大多数认为数字是枯燥无味的,不能合情合理地表达文章内容,抒发自己的感情。其实,他们的这种认为是不全面的。数字,可能最枯燥也可能最生动,可能最抽象也可能最具体,可能最深奥也可能最通俗,可能最呆板也可能最鲜活——关键就在于我们是否善于运用,巧于运用,并且运用得准确。数字用得好、用得巧,可以把枯燥乏味的事物说得活泼生姿,可以把纷繁复杂的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简洁明了,可以使文章增加亮点、平添光彩。

我们阅读习近平的文章时,会发现这些文章在让讲道理的同时,运用大量数据去支撑其观点,这在习近平海外文章中随处可见。如《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一文中,他在回顾50年来中法关系时,一连用了“1973年9月,法国航空公司开辟北京—巴黎航线,成为第一家与北京通航的欧洲航空公司;1978年,中法签订《科技合作协定》,这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1982年,中法两国政府签署《和平利用核能合作议定书》,法国是第一个与中国开展民用核能合作的西方国家……”等七个“第一”,把中法关系的高质量一下子凸现出来,从而也水到渠成地确立了中法关系的“优先”发展地位。他还常常用两国间的航班数、人员往来数、经贸发展数据等来描述两国人民你来我往的亲密程度。比如,他在文章写道:中德每周有70多次航班往返、中韩每周有多达800多次航班往返;以此来表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越来越亲密的情况。

又如习近平在对韩国进行访问时,在韩国《朝鲜日报》和《中央日报》上均刊登习近平题为《风好正扬帆》的文章,文中说“中韩双边贸易额超过了韩美、韩日贸易额的总和,两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利益共同体。每周往返于中韩之间的航班达800多航次,架起连接两国人民的空中桥梁。去年,中韩人员往来达822万人次,不出2年,我们就有望迎来年度人员往来千万人次。”习近平正是运用这些数字使这次访问成为“叙友好、话合作、谋发展、维和平”的访问,让中韩友好航船高扬风帆,破浪前进。同时,也表明中韩关系发展速度之快、领域之广、影响之深,为国际社会树立了国家关系发展的典范,也让人看到了无限的希望。在其他文章中,习近平也多次引用数字,如“去年,中印两国人员往来达到82万人次”,“2013年中澳两国人员往来突破150万人次”等。经贸数据更像一串串音符,流淌在每一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在论述中国与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韩国和塔吉克斯坦等国这些年的经贸往来时,他写道“迄今有8 200多家德国企业在华安家落户,超过2 000家中国企业在德国站稳脚跟”“两国政府的60多个对话、合作机制运行顺畅”等。正如习近平自己在文章中所说,“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友谊和合作给双方人民带来了更丰富的商品、更多的工作岗位和更好的学习机会。”故事、事例、事实和数据,让习近平海外署名文章充满力量,更添魅力。

习近平的这些文章表明,文章中数字运用得好,可以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且生动有力。运用数字来说理,可以使文章具体、真实,有极强的说服力,并易使人产生好感。如“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王汉仁被盐城市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为什么?原来,34年来,他已为50多位病人无偿献血16 000毫升,比1989年评出的7名全国无偿献血金质奖章获得者中献血最多的一位还多11 300多毫升。”话不多,但给人的感觉具体、真实,把他评为劳模谁还会有意见?

文中数字用得巧妙,文章可平添许多韵味,化平淡为神奇,使作品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如北宋哲学家邵雍有一首诗为:“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短短的二十个字中,就有十个数字,寥寥几笔,便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对联中使用数字屡见不鲜,其新奇、巧妙常使人觉得趣味无穷。如北京颐和园知春堂的对联为“七宝栏杆千岁石,十洲烟景四时花”。在这里,数字已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成为了描绘四方美丽天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在习作中如果注意选用一些代表性的数字,就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文中巧用数字,既可以生动说明事物,又可以收到一种形象生动、意味深长的表达效果。如:中国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月储1元钱,仅按l0亿人口计算,全年就是120亿元。把这笔钱投入建设,就能建立年产1亿元的毛纺厂300座;如果用来建百货大楼,就可以建造3 516个;如果建中型规模的科研所,可建1 200个。这里,作者将“120亿元”依次换算成300座毛纺厂、 3 516个百货大楼、1 200个科研所,变抽象为形象,化呆板为生动,同时又显得意味深长。

在作文中,让数字转化为无声的情感,给人的力量是震撼人心的。如用准确带有感情的数字来说明问题:“中央电视台奥运会专题报道:今天,我国体育健儿奋力拼搏,力挫群雄,一举夺得28枚金牌。”这是用愉悦的语气抒写的。再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4日根据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授权发布:据民政部报告,截至24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0 560人遇难,352 290人受伤,失踪26 221人。这条新闻用无声且沉痛的数字告诉人民地震造成的灾害。

另外,我们在文章的标题中也可运用数字:如《一千零一夜》《一个和五个》《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还可以在文章当中将数字形象化为语言,如:“绕地球一圈”“比珠穆朗玛峰还高”等,使语言生动形象,更易于理解。

虽然说数字入文有诸多好处,但也并不是说数字拿来就可以用,运用数字入文时还是要讲求一定的方法与技巧的。一是运用的数字必须准确无疑。例如:苏州寒山寺的除夕钟声整整响了108下,最后的一下钟声刚好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时间24点整的最后一声重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寒山寺当家和尚净持与灵岩山法师明旭和尚为此作了说明。他们向游客说:“钟声共108响,象征一年中的12个月、24个节、72个候。23时42分撞响第一声,其间每下钟声相隔10秒钟,每声钟响又需木鱼引导……如此类推,18分钟,刚好敲完108下。”这里的数字非常准确,没有一点失误。18分钟是1 080秒,隔10秒钟敲一下,正好是108下。

二是引用数字不在多而在于精,恰到好处。如:四川乐山大佛是唐开元年间,劳动人民才在凌云峰上历时九十年凿成的。据传佛高71米,但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与四川测绘所的研究人员用现代仪器测量的结果却为:头高11.7米,脸宽7.8米,鼻长3.5米,身长6.43米,头上的发髻共1 200个,大佛从头顶到脚板底高58.7米。于是就有了乐山大佛变矮的说法。乐山大佛是否“变矮”了呢?最后,文物界的专家出来说话了:乐山大佛并没有变矮。因为大佛建成已有1 100多年,历经劫难,莲花座已不复存在。如果参照文献,莲花座按正常比例算高度应为12米。这样,12米加上58.7米正好与传说的71米相近了。一个莲花座数字,有力地驳斥了乐山大佛“变矮”的谣传。

可见引用数字不在多,而在精确。

(作者单位:安徽省临泉县城中南路学校)

猜你喜欢

乐山生动数字
文化遗踪——峨眉山—乐山大佛
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介绍
生动的冬天
如何让文章更加生动
生动深刻 同享共进
食在四川,味在乐山
《赠乐山五言律诗轴》
答数字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