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记叙文的“悬念设置”

2016-04-09四川佘蜀强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6年1期
关键词:鞋匠鲨鱼悬念

四川 佘蜀强

例谈记叙文的“悬念设置”

四川 佘蜀强

“悬念”,是一个很繁复的概念。我们追求记叙文的“悬念”,是为了表情达意更具感染、冲击与思辨力。任何一篇记叙文,无非是将情趣、理趣与谐趣通过人事物景的描摹叙述传递给读者。悬念,只是将这份传递巧妙地增强、增厚。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写作效果,而非写作概念到写作概念的表层滑行。

梳理众多“悬念”精妙的记叙文,笔者认为,半数以上的文章,用到了一种涉及“显隐”“真假”之间关系的方略。只是,很少有人发现论及这对关系。具言之,作者在行文之前,有意识地将真身份、真动机“隐藏”于文面下,将假身份或者假动机“显露”于文面上,实现双线或者多线重叠。例如,王伟的小小说《鞋》:

一天,两天,一个月过去了。每当日落西山的时候,小鞋匠都忍不住要向路口张望, 希望能从落日的余晖中看到那个高大的身影出现。但是,他没有看到。

又是一个傍晚,一位瘦瘦的军人来到修鞋摊旁说:“一个多月前,是不是有位大个子军人来这儿修过一只皮鞋?”

“啊……对呀。”

“要付你多少钱?”

小鞋匠略一沉思,说:“修鞋费一块五,外加一个月的保管费五毛,您给两块钱得了。”

军人把两元钱递给他,小鞋匠收好钱后,问:“怎么大个子没来?”

“他……上前线去了。”说完,军人转身要走。

“哎,”小鞋匠提起那只鞋,赶忙喊道,“鞋子,鞋!”

军人止住了脚步,用低沉的声音对小鞋匠说:“用不着了,他的双腿已经在前线医院里……他特意来信嘱咐我把钱送给你,谢谢你了!”说完,军人迈着大步走了。

这篇小说最让人心动的地方在于,作者隐藏了“瘦瘦的军人”的“真实”意图,而将“假意”的动机叙于文面。最终于文末,通过“他”的语言,将“真相”公之于众,让人恍然大悟,收到了“悬念”应生之效。

再看一则“微作文”《无情》片段:

那一天,他们在海上遇险,又有鲨鱼向他们游去。他急忙向远处游去。她暗暗骂他无情,头也不回向岸边游。

她获救了。

救援人员说:“你男朋友真好,为了你,他竟然割伤自己引走鲨鱼。”

那一刻,她泪如雨下。

这篇短文,小作者隐藏的是“男朋友”救人的“真实意图”;“显露”的是“男朋友”的“假动作”。这里的“假”,主要针对的是没有任何言语下的“急忙远游”,给人的第一感觉,便是“逃命”。后文的“悬念”顺利生成,埋下了极佳的情感基石。更深层而言,这篇文章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小作者利用了大家内心深处的一种本能:见着危险则躲避的能动性。前后文的叙述顺序形成反差,进而阐明世上存有一种宝贵的物什:感情。它可以超越困窘之中的“求生”本能,绽放出“人”之所以为“人”的耀眼辉芒,而这亦是本文小作者想传递的核心与表达的亮点。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提出。在叙写人物“虚假”身份,或人物“动机”时,我们要注意设置一些具有一定发散(或者开放)性的行动、环境或者事件。例如,王伟的《鞋》一文中,“他……上前线去了。”这一句“瘦瘦的军人”的支吾之语,便是一个极具发散(开放)性的写作环节。我们可以多重发散这个环节:“瘦瘦的军人”想隐藏一些东西;“他”可能受伤了;“他”可能在战斗中牺牲了……这些源自文本的较为可信的推测,可以丰富文本张力。自然,人物的“身份”“动机”也就变得复杂起来。同理,学生习作《无情》一文中,对于“男朋友”“向远处游去”这一行动环节,我们自然可以提出很多假设或者疑问:男朋友可能是逃命去了;男朋友可能被险情吓着了;男朋友可能引走了鲨鱼……任何一种假设,都会让文章形成不同的局面:“逃命”说,使得文章叙述平平;“惊吓”说,可能会引导文章形成一种“诙谐”的局面;而“引走鲨鱼”说,会让文章富于“悬念”。情感最终得以叠加,引领读者进入极具联想意蕴的读后世界中。

作文需要重视思维内里的探究,而悬念则需要重视处理“显隐”“真假”两对关系,需要重视设置具有开放性的故事环节。如兹,才是高效的写作之道。

(作者单位:四川省资阳市乐至中学)

猜你喜欢

鞋匠鲨鱼悬念
怎样的鞋匠算是一个好鞋匠
鲨鱼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鲨鱼来袭
四颗补鞋钉
鲨鱼之最
背负恶名的鲨鱼
平安夜的擦鞋匠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