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屠呦呦:以“抗疟神药” 获诺贝尔奖

2016-04-09安徽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6年1期
关键词:青蒿青蒿素疟疾

安徽 张 坤

屠呦呦:以“抗疟神药” 获诺贝尔奖

安徽 张 坤

【素材传真1】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盼。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的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以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的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伤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并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制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

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的岗位上大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

【素材分析】

假如没有屠呦呦百折不挠的毅力,默默奉献的信念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便不会出现拯救了成千上万生命的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也不会获得华人十年未获的拉斯克奖,更不会有今天登上诺贝尔奖台的荣耀。

【素材运用】顽强毅力、心灵宁静、传统与现实、信念、奉献等。

【素材传真2】

屠呦呦能在40年前发现青蒿素,如人所言,确实带有某种偶然性。但很显然,这种偶然之中有着一种必然——不畏失败的千百次的实验。屠呦呦及其领导的中医研究小组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查阅大量地方药志,四处走访老中医,做了2 000多张资料卡片,仅对青蒿素的试验就经历了190多次失败……最终淘尽黄沙始得金。

如果真要问上天何以格外垂青屠呦呦,那是因为她展现出了一种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科研作风。这是一个科学家有所建树的必然前提。爱迪生的伟大发明,均是在成千上万次的“试错”后“偶然”发现的。无独有偶,水稻专家袁隆平谈及他的“择徒观”时表示,第一个条件就是“要下田”。这些卓越的科学家们,用自身言行生动诠释了“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金玉良言。

然而,今天的一些科学家,恰恰缺少屠呦呦、爱迪生和袁隆平的耐心和吃苦精神。在他们看来,“梅花香自苦寒来”成本太高、周期太长,他们既要“香”,又不愿经历“苦寒”,而总是希望“短平快”,热衷于“整合资源”、搞人脉拉关系找项目。一些人从一开始就热衷于讨巧,希望走捷径,为了多出成果,不惜走上抄袭造假之路;一些人也曾一度脚踏实地、躬身科研,略有成就后便摆出架子,“十指不沾泥”,不愿再“掉价”去做基础性研究;还有一些人,学着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却热衷从故纸堆中寻章摘句,或者将主要精力放在“引进”国外研究成果上,而对实证研究毫无兴趣……

【素材分析】

科学是一种奇妙的东西,要摘取其王冠上的珍珠,必须挽起袖子和裤脚,亲自“下田”,用汗水方能有所成就。科学家,就应该是这样的一群人。屠呦呦捧得大奖,是国人之荣耀,更是学人之鞭策。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之中,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正是有如青蒿一样的科学追梦人,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生命长途点缀得色彩缤纷,让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一起吮吸现代科技的芬芳。

【素材运用】偶然与必然、汗水与成功、追梦、脚踏实地等。

【素材传真3】

屠呦呦从神奇的小草中提取出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恶性疟疾、脑疟有着强大的治疗效果,挽救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因而被饱受疟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称为“中国神药”。屠老靠研制“小草”获奖可喜可贺,她所表现出来的“小草精神”更值得世人学习。屠老既无留学经历,又无博士身份,更没有“两院院士”的光环,本身就是一棵科学界的“小草”。虽为“小草”,但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不论高山原野,还是石缝溪边,不论条件好坏、环境优劣,“小草”总是耐得寂寞,顽强生长,不屈不挠。

屠老从1955年以来,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小草”事业,忘我工作,不争名利,历经了190次失败。特别在当时非常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老及其团队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巨大的努力才最终取得突破。这也给投入医学研究的后来人一个重要启示——医学研究要耐得住寂寞。能在国内外发表多少学术论文,并不是一个真正优秀的医学工作者追求的终极目标,只有树立朴实的理念,才有可能修成正果。

在当时大协作的背景下,很多人甚至未能在学术论文中留下名字。他们对科研的执着和热情,无不源自一个朴素的想法:“这是国家的需要。”屠老展现的正是“小草精神”的无私与奉献。她对国家常存感恩之心,觉得自己为国家作贡献理所应当。“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应该努力去做好。”所以,她才能当青蒿素治疗疟疾在动物实验获得成功后,和同事们勇敢地充当人体实验的首批志愿者;才能当“小草”变成“大树”时,表示“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我们中国科学家”。在事业上无私奉献,在荣誉上宁静淡泊,这种无私奉献的“小草精神”,也给世人树立了人生的高标。

【素材分析】

于淡泊之处听惊雷,于平凡之处见高尚。当好“小草”才可能成长为“大树”。 当你是一棵“小草”时,不必抱怨别人看不见你;当你成为“大树”时,你应该时刻想到自己曾是一棵“小草”,并永远只是一颗“小草”。

【素材运用】耐得寂寞、无私奉献、平凡、高尚等。

【素材传真4】

1969年1月21日,中医研究院任命已在科学研究上崭露头角的北大生物药学专业毕业生屠呦呦为科研组长,参加“五二三”项目。也许连屠呦呦自己也没有想到,这样一项任命,最终成就了屠呦呦作为青蒿素“第一发明人”的盛誉,也实现了新中国在中药研究领域的历史性突破。

在此之前,国内其他科研机构已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皆未能有令人满意的发现。屠呦呦决定,首先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她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由此,她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还不及胡椒的效果好。在其他科研单位汇集到“五二三”办公室的资料里,青蒿的效果也不是最好的。在第二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的抗疟效果一度甚至只有12%。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青蒿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

古代多部中医药著作都有关于青蒿可以治疗疟疾的记载,很多地方的老百姓也都用青蒿来对抗疟疾,并且收效显著。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呢?是提取方法有问题?还是做实验的老鼠有问题?屠呦呦心有不甘。她重新把古代文献搬了出来,一本一本地细细翻查。有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吸引住了屠呦呦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什么这和中药常用的高温煎熬法不同?原来古人用的是青蒿鲜汁!“温度!这两者的差别是温度!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坏掉了。如此说来,以前进行实验的方法都错了。”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她在60摄氏度下制取青蒿提取物。在实验室里,她观察到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后来,对于疟原虫有着良好抑制作用的青蒿提取物结晶就被命名为“青蒿素”,并且很快通过临床验证,对于容易产生抗药的恶性疟疾等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

【素材分析】

从中华中医宝典中寻找秘籍,这的确是屠教授最值得赞美的地方之一。当屠呦呦教授率领她的团队攻关苦苦没有进展,几乎怀疑自己的攻关路径是否错误的时候,她没有灰心,没有气馁,而是重新钻到《肘后备急方》等中医古典文献中寻找答案。当意识到青蒿素温度过高,可能会伤害到它的药效功能时,屠教授就把以前提取青蒿素的程序、温度做了调整,因此也就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最佳实验效果。

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赠给人类的一份礼物,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研制出更多的治疗药物。她呼吁开展全球性医疗合作,使中医药和其他传统医药相结合,从而更好地造福人类造福世界。

【素材运用】继承与创新、中医药、软实力等。

(作者单位:安徽省临泉县靖波中学)

猜你喜欢

青蒿青蒿素疟疾
中国荣获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无疟疾”认证
白米青蒿社饭香
与青蒿结缘 为人类造福
能迅速杀死传播疟疾蚊子的转基因真菌
2019 年世界疟疾日
——“零疟疾从我开始”
非洲“两苏”地区疟疾预防与治疗
TPGS修饰青蒿琥酯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
乡野里的青蒿
切莫盲信所谓的“青蒿素食品”
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
——青蒿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