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读深思 章法有度
——高考小说作品结构备考策略

2016-04-09安徽洪秀云张志先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6年1期
关键词:烤肉故事情节小说

安徽 洪秀云 张志先

精读深思 章法有度
——高考小说作品结构备考策略

安徽 洪秀云 张志先

一、考点解读

小说是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的四大文学体裁之一,主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从某种角度来说,一篇小说是否成功,与文章的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分析作品的层次,把握好故事情节,理清作者的思维脉络,是读懂小说、整体感知文章的关键,同时也是阅读小说的突破口。

(一)理解小说结构含义

小说的结构,主要是指小说中人物、情节的组合方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谋篇布局。小说把以情节为主的材料融会贯通,使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得到充分完整地体现。其巧妙的构思主要表现在独特新颖、跌宕起伏、悬念丛生的情节中。

小说情节结构往往讲究“尺水兴波”,在有限的篇幅内制造出扣人心弦的波澜。恩格斯经常把结构比作“建筑物的骨架和脚手架”,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文章的质量。结构好,作品就能吸引人,就会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结构不好,文章就立不起来,就不会给人赏心悦目之感。一个好的结构如同一个合适的“容器”,可以容纳作者从生活中得到的见闻,并让这些“见闻”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示出丰富的意蕴。

(二)把握小说四个环节

具体到一篇小说,在分析情节时,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这四个环节。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开端是小说矛盾冲突的开始;发展是矛盾冲突从开始发展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命运或者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的顶点,是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此时,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也得到了充分展示。

(三)解读情节四个维度

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组合,是生活片段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从近几年的高考实际情况来看,分析小说的作品结构,我们应当重点把握住四个维度。

1.理清基本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发展线索。我们一定要弄清楚小说中故事的来龙去脉,善于从前面提到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把握故事内容。当然,我们尤其要注意分析理解发展和高潮两部分,善于体会故事情节中蕴含的深刻的生活哲理,以及社会现实意义。

2015年第7期《当代小说》刊登了张爱国的小说《进城》,内容写的是小事,情节也不复杂。主要说的是在学校挑粪的德旺叔,再苦再累,也要努力让他的儿子成功考取大学进城去,千万不要像他一样整天窝在农村挑大粪。德旺叔的儿子也很争气,考取了理想的大学。大学毕业后,德旺叔想让他留在城里。留城里,都要进行入编考试,他的儿子成功通过了考试,留在了省城,有了一个城里人的饭碗。德旺叔非常高兴,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经过一番精心打扮后,来到了城里,可结果是他的宝贝儿子正在城里厕所挑大粪呢!自己挑大粪,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进城,可倒头来却还是挑大粪的命运。其中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社会现实顷刻跃然纸上。

2.鉴赏小说的情节要多关注细节刻画。其实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往往一篇小说的情节就是由很多个场面和细节组成的,同时也只有这样的情节才显得更加具体、真实、充分、自然,所以细节往往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设题点。其实小说以写好生活的“一朵浪花”为己任,这“一朵浪花”就是一个细节,整篇文章必须要围绕这个细节来谋篇布局。虽然是“一个细节”,却能映照出一个光辉灿烂的世界。另外,还要注意鉴赏小说情节中倒叙、插叙、伏笔、悬念等的表达效果。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语文试题中的《马兰花》是一篇意境深远的小说。该篇小说中值得称道的细节描写,是马兰花的三次流泪。第一次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第二次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第三次是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细节刻画层层推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突显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

3.把握情节上的起承转合。高考所选的小说一般比较短,冲突往往在高潮中戛然而止,引人深思。情节的发展变化体现出矛盾冲突的发展,分析小说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我们在做题时尤其要注意结尾句,这往往成为点睛之笔,是理解全篇的关键。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Ⅱ语文试题中的《塾师老汪》,通过一系列故事情节,塑造了一位诚实忠厚的人物形象。文章的结尾老汪对《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一句的独特理解,是文章的高潮部分,也就是理解文章的关键。这充分说明老汪自己孤独不乐,反映了他的个人心境;通过曲解《论语》来证明圣人也有同样的孤独感,以此来抚慰自己的孤独;当老汪发现老范就是自己的朋友,虽常在身边,却宛如远来,这也照应了他此前的理解。

4.知晓故事情节总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梳理故事情节的过程就是理解人物性格的过程,也是理解小说主题的过程。鉴赏小说的故事情节,应该由事见人,将人物性格与情节联系起来分析。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2015年安徽卷张炜的小说《蓑衣》,是一篇经典耐读的文章。小说中主人公达子的心理、态度变化过程和其人物形象同小说的情节发展脉络是对应的。从小说前半部分“一变肥,你就浑”“还有些烦呢”等可以看出小格“抵触”的情绪。当达子把地翻好,“她心里感激达子”,可以看出她是感动的。再后来通过“多么好的蓑衣草啊”,可以看出她对达子的认可和欣赏。于是,我们通过一系列故事情节,可以看出主人公达子具有新型农村青年的形象:他勤劳善良,乐于助人,头脑灵活,新潮时尚,善于接受新知,能敏锐捕捉商机。

二、技巧点拨

解答分析作品结构知识点,下面四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

(一)常考题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2.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该如何理解?

3.情节的高潮或结尾有何作用?

4.小说的叙述过程中,倒叙(插叙)的使用该如何理解?

5.作者反复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6.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

(二)解题特点

1.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故事的来龙去脉。

2.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

3.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4.赏析技巧,学习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三)情节作用

小说情节的运行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

一是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方面,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

二是摇摆,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上,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三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其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强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往往与小说的开头与结局有很大的关系。

1.小说开头的作用,答题角度为: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小说结局的作用:①如果问“小说的结局令人伤感,我们该如何来理解?”答题角度可为:a.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b.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c.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②如果问“小说的结局是令人喜悦的大团圆,我们该如何来理解?”答题角度可为:a.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b.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c.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突显出美好的人性,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以下话语我们要格外注意,答题时根据需要灵活组合:

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侧面烘托,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等。

(四)答题思路

明确情节构思是为了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等。

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等。

3.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等。

4.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

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等。

在具体答题中,我们还会遇到倒叙和插叙的作用,下面我们具体来看。

倒叙的作用:内容上,可以使小说内容集中,或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结构上,使叙述有波澜,使文章的结构曲折多变,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效果上,能够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插叙的作用:内容上,对主要情节起衬托和补充的作用,使叙述更加充分,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使文章的中心思想更加明确;结构上,更加紧凑,为主体部分做了铺垫,也使行文有张有弛,起伏有致。

以下几点还需要我们注意:

(1)答题时对事件的概述,应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何人”“做何事”不能省)。

(2)由于事件的复杂性,在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3)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要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4)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典题例析】

捡烂纸的老头(节选)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它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花卷、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挨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了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想吃什么要点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①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提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注]①挑费:京津冀方言,指家庭日常生活开支。

(选自《汪曾祺全集》第二卷)

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结构安排?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要求回答文章结构安排的好处。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对于本篇小说而言,尤其要注意开头和结尾。作答此类试题,可根据我们刚才学到的知识,注意调用一些常用术语,如“营造……氛围”“为……作了铺垫”“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等。选用正确的术语,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①开头以繁笔设置故事场景,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为“老头”的出场作了铺垫。②结尾交代“老头”死后留下巨款的情节,以简笔收束全文,留下悬念与想象空间。③开头与结尾繁简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规写法;繁笔舒缓,简笔急促,结构奇峻峭拔,令人惊奇。

(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市第六中学;安徽省岳西县教研室)

猜你喜欢

烤肉故事情节小说
与酒肉无关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新疆电影《真爱》对当代人价值观的影响
烤肉自助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故事情节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