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了然于胸,方能游刃有余
——人物传记类实用文本解题思路例析

2016-04-09吉林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6年1期
关键词:答题题型原文

吉林 田 平

了然于胸,方能游刃有余
——人物传记类实用文本解题思路例析

吉林 田 平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实用类文本阅读一直是选做题的首选。2015年高考,全国共有5套试卷考查实用类文本阅读,与2014年的5套持平,与2013年的6套相比,减少了一套。高考语文所考的实用类文本阅读主要涉及人物传记、人物访谈、调查报告、新闻、科普文等。下面,我们以2015年全国新课标Ⅱ卷人物传记《将军赋采薇》阅读题为例,来探究人物传记类阅读题的解题规律。

题型一:客观选择题,确定答题区域、细心比对、准确判断

【问题设置】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常常手自笔录并吟唱,以此激发自己和官兵的爱国热忱。

B.在给夫人王荷馨的家书中,戴安澜表明了为国战死的决心,认为这是军人的极大光荣,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和儿女日后的生活。

C.面对形势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困境,戴安澜坚决不同意要他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的提议,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

D.戴安澜从缅甸“马革裹尸还”的情景,感动了沿途无数民众,有人献出楠木寿材抚慰英灵,也曾出现万人空巷跪迎灵车的盛况。

E.戴安澜临危受命,率第200师官兵驰援缅甸,固守东瓜,收复棠吉,以浴血沙场、为国捐躯的壮举,谱写了抗日救国的新《采薇》。

【题型阐释】本题为多项选择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相关信息和分析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题思路及方法】

做题时需要全面理解,立足思辨,认清实质。锁定信息区间,将选项与原文相关意思仔细比较。了解常见错项设置办法:错置因果、移花接木、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曲解原意等。

①定位: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信息,在文本中择出与之“照应”的信息,据此确定选项的相关域。

②思辨:以全文主旨、内容、情节为背景,在相关范围内思辨选项有无根据,是否合乎事情事理、文意文理。

③判定:思辨中需要通过联想、推断,自觉调动自己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从而快速、准确判定选项的正误。

A项中的“自幼”“常常”“以此激发自己”等均缺乏原文的依据,不符合原文意思,所以选A项错误。

B项引述戴安澜给夫人王荷馨的绝命家书,“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错误。原文并没有说这样说,因为家书中还曾提到“老母”和“老父”,所以B项是不全面的。

C项“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与原文意思严重不符,原文是“我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误把意愿当作现实,这一分析和概括显然是不正确的,所以C错误。

D项“马革裹尸还”是从原文“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以马驮载”概括出来的,这里用来指戴安澜。“有人献出楠木寿材抚慰英灵”是指那位捐出楠木寿材的老华侨,“万人空巷跪迎灵车”是对“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20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的概括。D项为正确选项,但难度不及E项。

E项这一项是对全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其中,“固守东瓜,收复棠吉”出自毛泽东挽诗中的“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采薇》出自《诗经》,毛泽东挽诗用“将军赋采薇”表现戴安澜的儒将风采。本项理解难度较大,所以选E项的话给分最高。

这样就可得出答案: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B项给1分,A、C项不给分。

【参考答案】E项3分,D项2分,B项1分。

题型二:主观简答题,审读题干、前后勾连、概括要点

【问题设置】

(2)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

【题型阐释】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这类题是实用类文本中的重磅级题型,属于各省市的必考题型,2015年高考5套试题均考到了此种题型,由此可见这类题型的重要性。筛选概括类试题有很多种提问方式,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双慧眼,审好题干,按照正确的思路答题。

【提问方式】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叙写或论述的?

2.……体现在哪些方面?

3.……为什么这样说?(这样说的原因、根据、理由是什么?)

4.……请简要概括?

【解题思路及方法】

①提取信息——根据题目要求在文本中择定重点阅读区域,提取承载重要信息的词句;

②转化信息——通过联想推断,调动知识和能力,将重要信息转化为答案要点;

④答题原则——独立思考,不迷信参考答案。做到文本要点无遗漏,作答无一词无根据。

需要强调的是,主观简答题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是局部信息筛选整合,还是全文信息筛选整合。局部信息筛选整合题的答案往往集中在某一段或某几段,而全文信息筛选整合题则散见于全文各处,在筛选后需要进一步整合。大部分试题答案有一两个要点用直摘法或跳摘法稍作整合即可。另一个难度大点的要点往往需要考生有较强的归纳、升华、概括能力,尤其是那种概括句不明显,而描述句、例子句较多的地方是无法用直摘、跳摘法勾画出标准答案的。

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 这是一道局部信息筛选题,要注意找准区位,选取关键句分条作答。有关这一问题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原文第二段。要注意对文段进行切分,提取关键词句:“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这些信息经筛选和整合后,能够充分说明戴安澜回答“何防之有”的理由。至于考生的具体行文,可以有所不同,意思答对即可。

【参考答案】①国难当头,应以民族大义为重,戮力同心,共赴国难;②宗的见解卓越,报道真实感人,是少有的爱国志士;③作为莫逆之交,只应相互敬重,不能彼此防备。

题型三:解析语句题,区分类型、准确定位、有序呈现

【问题设置】

(3)戴安澜率第200师赴缅途中,曾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又表达了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题型阐释】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C级。

见美女欲言又止的为难样子,我看了一眼满脸褶子的表哥,一下来了兴致,响亮地说:“我表哥是车站老资格的保安。”紧接着又竖起大拇指说:“没有什么是他不知道的。”

【提问方式】

1.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有哪些“优秀特质”?

2.请根据文本,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3.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的内涵。

4.简析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解题思路及方法】

确定答题区域后,就要对限定范围条分缕析,分层次、分角度地提取要点。很多考生在这一环节上不够重视,往往确定了答案的范围就开始组织答案,殊不知这一环节是归纳概括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因为答案是多层面的,如果不能有效地分出层次和角度,就很难做到全面答题。

做此类题,一定要善于筛选关键词,关键词解释清楚了,整个句子的含义也就明白了。解释重点词语的同时,还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甚至是整篇文章的内容,以达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要求。表述时应把运用修辞、修饰语的生动语句或哲理性的语句转化为平实直白的句子。

组织答案时,首先要用足原文信息,靠船下篙。如果原文有直接信息,就可以搬用原语句表达;如果材料信息过于零碎,或句子太长不够简洁,或有命题限制等情况,则可尽量对原文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整合,将关键词句提取出来进行拼接连缀,用能够负载文章信息的语句概括表述;即使考题要求“用自己的话回答”,也绝不能脱离原材料作出想当然的答案。这是组织答案语言的第一原则,也是赋分的关键依据。

解析语句题常用的方法有五种:

①摘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主要词语或句子。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又常常出现在文段的首尾或中间。归纳时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

②合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不止一个方面,事实上,语段也的确说了不止一个意思,依据要求,所表达的意思不能遗漏。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有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分别摘取出来并组合在一起。

③舍取法。一是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如果主次不分,全盘托出,那是不符合命题要求的;二是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考生答某一方面,如果不加辨别,把所写内容都概括进去,则不合要求。无论是何种情况,都要根据题干要求,作出舍和取的决定。

④提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在文段中并无明显的主干句,它的答案要通过阅读文章,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把握和提炼。这是归纳方法中比较难的一种,也是运用较多的一种。

⑤复取法。这是相对于前面几种方法而言的。所谓复取法,是指在归纳过程中要运用到多种方法,或要借助于辨别、筛选、参照、分析等多种思维方式进行归纳,要一层一层、一级一级,反复提取,不断提炼,才能达到要求。

本题考点是诗歌、典故、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结合,体现了试卷呈现传统民族文化的倾向,很有新意。结合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以及对文本人物事件与内涵的把握是解题的关键。答题时,要注意找到历史人物,然后点明志向。人物主要是“诸葛亮和秦始皇”,志向要结合全文的内容和“远征”相联系,答题时可以一对一作答,可以先答出人物,然后综合分析志向。

从原文可以看出,戴安澜是军人,但又不同于一般军人。他熟读文史,能诗能文,是名副其实的“儒将”。两首诗涉及诸葛亮和秦始皇这两个历史人物。考生对这两个历史人物并不陌生。诸葛亮曾远征南方,平定蛮夷,七擒孟获;秦始皇曾统一六国,威震四海。诗中的“王师”一语表明诗人自己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岛夷摧”表达了诗人“荡平敌寇”的志向;“扬鞭遥指花如许”喻指诗人“解民于倒悬”的信念;“远征功业迈秦皇”一句表明诗人将“超越秦皇、弘扬国威”的志向。

【参考答案】①第一首借诸葛亮远征平定蛮夷的事迹,说明自己率领的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表达了荡平敌寇、解民于倒悬的信念;②第二首借秦始皇开拓疆土的事迹,表达了超越秦皇、弘扬国威的壮志,抒发了澄清宇宙、安抚黎庶的气概。

题型四:鉴赏探究题,表明观点、确定角度、规范作答

【问题设置】

(4)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题型阐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解题思路及方法】这是一道综合探究题。探究的题型有两类,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就是对人物的某些品质进行分析,在文中找到依据;向外延伸主要是结合文中的人物性格特征,谈自己的看法。全国课标卷基本上都是向内挖掘。此题应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在文中找事例加以论证。

【提问方式】

1.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2.……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3.……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4.……作为一位……家,……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5.请结合全文分析……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主要有哪些,并就其中—个方面联系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

6.为什么……被誉为……的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7.……的经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解题思路及方法】

探究题一般问法及应对策略:

①文章的选材或结构安排是否恰当——多从真实性和是否有利于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入手作答。

②某个人物成为伟大人物或某部作品产生的原因——多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人手作答。主观原因多从个人的成长环境、天赋、努力程度等角度考虑;客观原因多从社会的时代特点和别人的帮助等角度考虑。

③如何评价传主——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不可凭主观印象片面作答。

④从传主身上得到什么启迪或受到什么教益——结合题干问法中暗含的答题方向,紧扣文本作答。

答题思路具体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答题步骤具体可概括为:第一步,表明自己的观点,句式为“我认为”或“我赞同”。第二步,阐释自己的理由,句式为“理由是:①②③”,分点罗列。第三步,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

本题是为突出戴安澜“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而设置的综合探究题,要回答此题,需要对全部材料从不同方面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概括、深入探究。具体来说,可以从“国人爱戴”和“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两个方面来深入探究。

从“国人爱戴”方面思考,有四个内在原因,即献身正义事业,血酬壮志,精忠报国;为人平和,不求功名,临危不惧(“相关链接”① );关爱家人,情真意切,侠骨柔肠;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兼具文韬武略(原文及“相关链接”②)。从“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方面思考,戴安澜英勇善战,指挥若定,治军有方,视死如归。以上五个要点也不是唯一的答案,意思答对即可,同时允许有不同答案,只要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即可酌情给分。

【参考答案】①超越党派利益,献身正义事业,血酬壮志,精忠报国;②为人平和,不求功名,临危不惧,胸怀坦荡;③关爱家人,情真意切,侠骨柔肠,勇于担当;④身为军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兼具文韬武略;⑤英勇善战,指挥若定,治军有方,视死如归。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总之,答好人物传记类阅读题,关键在方法得当,技巧娴熟,了然于胸,方能如鱼得水。如果考生平时能够按照考点要求,熟练掌握和应用上述方法,高考时定会获得理想成绩。

(作者单位:吉林省蛟河市第一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答题题型原文
邀你来答题
离散型随机变量常考题型及解法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巧妙构造函数 破解三类题型
邀你来答题
一次函数中的常见题型
随机抽样题型“晒一晒”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