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五个角度探寻诗歌的情感

2016-04-09江苏蒯元元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6年1期
关键词:典故诗人诗歌

江苏 蒯元元

从五个角度探寻诗歌的情感

江苏 蒯元元

【考点解读】

诗言志,“志”即情感,是一首诗歌的灵魂。解读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高考中极高频的考点,2015年高考全国共有11套试卷考查了诗歌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要掌握常见的情感类型及其规范表述,同时还要把握这类题型的考查形式和答题思路。

【常见设问方式】

1. 这首诗词的某一联(某句、某片、某细节、某典故、某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局部考查)

2. 这首诗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整体考查)

【解题技巧】

诗歌是通过描述或议论人、事、景、物来表情达意的。探究一首诗的情感可能会涉及多方面的信息,包括标题、作者、注释、题干,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诗歌本身。下面笔者结合2015年各省市的高考试卷来谈一谈这些信息在解读诗人情感中的价值。

一、标题乃是诗歌情感的风向标。

古诗词中有大量即事作品,所涉事情常常在文题中体现出来,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也由此可以推知。所以在回答思想情感类题型时,应首先看清题目是否有助于答题。

【例1】(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9题。

月 圆

[唐] 杜 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解析】这首诗的题目“月圆”二字对解读诗歌的情感大有帮助。中国人最看重月亮,最讲究团圆。“月到中秋分外明,人到佳节倍思亲”,“月圆人不圆”是旅居在外的游子的心头之痛,本诗中的杜甫即是如此。由诗歌尾联中的“故园”二字就可以看出作者是在想象家乡松树和桂花的情态,这应该是虚写;而“万里共清辉”的景象实中有虚,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清辉是虚写。这样虚实结合,把诗人寄居异乡思念故乡的情感就表达了出来。

【例2】(2015·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明,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题目中有“新居”二字,说明朋友刚刚乔迁新居。从人之常情的角度讲,诗人理所应当要送上自己的祝贺,诗歌字里行间透露出了意味深长之“意”、之“情”、之“感”。根据“认得诗人在此间”,可以看出作者和窦员外志趣相投,都喜欢诗歌,喜欢闲适,也可以看出他们志趣相同,可看出作者对窦员外的赞赏之意和向往之情。

二、看作者是否为自己所熟悉的诗人。

文学史上大多数知名诗人、词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由于特殊的经历会在创作上形成较为稳定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考生应根据平时所学对名家诗词作品反映的思想内容加以归纳、总结和积累,从而帮助自己判别、解答此类题目。

【例3】(2015·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纪怀

[宋]陆 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注]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解析】此诗为陆游所作,问诗人的情怀,就是问陆游的理想抱负。学生对陆游的爱国情怀不可能不了解。第三联写秋夜病卧,天气渐凉,在半梦半醒之间诗歌写成;第四联则写诗人不忘大散关,尤其念念不忘大散关的战斗生活。由此可看出诗人是多么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三、凡有注释绝对重要。

题注是作者创作诗词时,用以交代创作缘由,写作背景等的辅助性文字。尾注则是由出题者根据解题需要附加的注释,用以帮助考生了解作者、时代背景、文中典故或是关键词意义等。扣住诗词的题注、尾注,对解读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大有裨益。

【例4】(2015·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雨过至城西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析】本诗的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对学生有很好的提醒作用。苏轼一生在政治上经常受打击,偶有重用,自然高兴,而黄庭坚作为苏轼的学生兼好友,自然也为他高兴。这样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诗主要描写了雨过天晴后,诗人到苏家途中看到的景色,如红花沾雨、柳色葱翠等。诗人这样写,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喜悦的心情,另一方面也表达出忙中偷闲的快乐。

四、诗若用典,典中必含情。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多少历史故事、历史典故启人心智。用一个典故,胜过多少豪言壮语,因此考生务必留意诗中的用典,其中必有诗人寄托于斯的情感。

【例5】(2015·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分析。

【解析】这一题问得很具体,针对诗中的一个典故发问,既考查学生的知识面,又考查学生读题的细心程度。“起舞闻鸡酒未醒”借用祖逖的典故,表达报国之志。同时,“酒未醒”也显示出作者志向难以实现的无奈。“潮落秋江冷”以景结情,通过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表达出作者面对国势衰颓、壮志难酬的悲凉。

五、似曾相识的关键动词能见出诗人情感。

炼字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时抓住了诗句中一个关键的动词或形容词,就能打开作者思想情感的大门,这就叫诗歌鉴赏的敏感意识。

【例6】(2015·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

[清]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解析】“高卧”“仰看”,这是两个非常形象的动词,在诗句中十分关键。这两个动词在生活中代表什么样的生活状态,考生很容易就能想到。只要稍微去想象一下就能猜到:“高卧”船头而“仰看”映入江中的山色,不难看出作者闲适自得的心情。

【例7】(2015·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对这首诗进行理解,没有什么外界信息可供参考,能给考生最大帮助的就是最后一联中“樊笼”这个词。因为陶渊明有一句名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学生可依此推测作者的情感。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以及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

以上从五个角度给学生解答思想情感类的题目提供了帮助。当然,这几个角度不是孤立使用的,应当视具体情况,有多少角度就用多少角度。只要能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感,都可以试一试。

【答题模式】

情感题的答题模式不是固定的,要针对试题设题的角度具体回答,最基本的答题模式是:本诗通过……的描写了(叙述、回忆),抒发了(表现)诗人……的感情。

【巩固训练】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浪淘沙

邓 剡梦中作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邓剡被元兵俘虏,和文天祥一同被押解北上。途经台城(南京),作了此词。

全词以“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作结,传达出怎样的情感?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佑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晚 春

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 当年南京城名门望族的住宅都成了一片废墟,长满了青青野草。作者运用典故和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命运无常、国家兴亡之感。

2. ①表达了诗人仕途失意、对前途充满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流露出虽想超脱却又不能忘情于世俗的矛盾和被贬异地思乡怀归之情。

3. 本诗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描写,表达出诗人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赞美之情。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中学)

猜你喜欢

典故诗人诗歌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闻鸡起舞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诗人与花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