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工城镇落户政策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6-04-08俞沛

2016年8期
关键词:成本收益农民工影响因素

俞沛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也进一步加快,在此背景下衍生出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群体——农民工。现今,农民工数量与日俱增,农民工问题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在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历史背景下,政府逐步放开城镇落户限制、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工加快市民化,农民工落户城镇并实现市民化已是一个不可阻挡的潮流。本文研究基于农民工个体的视角对农民工城镇落户决策进行分析,运用经济学的成本收益方法,在理清农民工城镇落户过程中的成本收益基础上,构建其决策的模型,并选取福建省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通过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调查研究农民工城镇落户的意愿特征和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推进农民工城镇落户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城镇落户;成本收益;影响因素

一、农民工城镇落户的决策逻辑

(一) 农民工城镇落户决策的理论模型

农民工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在进行城镇落户决策时,会考虑自身的综合利益,结合当前的私人收益和私人成本做一个较为理性的判断。在私人收益大于私人成本时,说明农民工落户城镇会获得一定数量的收益。当私人收益小于私人成本时,说明农民工落户城镇需要花费一定数量的成本,农民工花费的成本越多,落户意愿越弱。

(二) 农民工城镇落户的私人成本

1. 经济成本

(1) 转移成本。转移成本是指因农民工从弄错转移到城镇落户过程中地域、职业、技能、知识转移等发生的一切费用支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流动成本,即农民工在异地转移过程中而发生的流动总费用,主要包括交通费、宿舍费、通讯费等。二是固定成本,即农民工为了转移而向非农产业部门投入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总额。三是教育成本,即农民工落户城镇后,社会保障中的个人支付部分的支出为了弥补本人及其子女与城镇居民素质的差异,也为了能够尽快融入城市社会而用于本人及其个人发展所投入的成本费用。

(2) 生活成本。生活成本是指农民工落户城镇后所需要适应城镇生活的一切日常费用支出,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指水电、交通、住房等方面的支出;另一方面是指农民工城镇落户后他们要支付原本在农村可以免费享用的公共物品所需要的费用,如额外需要支付的物业费等等。

2.非经济成本

(1)精神成本。精神成本是指农民工在离开农村转移到城镇的过程中所引起的心理成本,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民工普遍对农村有着根深蒂固的乡土情怀,选择城镇落户将在一定程度上阻断其与农村的精神联系,给农民工的心理带来一定的精神损失。二是当农民工及其家属转移到城市生活后,由于文化环境、生活方式人与人交往的方式等的差异所产生的心理成本。

(2)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主要是指农民工的转移而发生的农业生产损失。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土地问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针对有条件进入城镇的农民工,在自愿的条件下用自己的承包地,宅基地换取城镇的社会保障和住房。这就意味着农民工落户城镇很可能失去的农村的耕地和宅基地。

(3) 制度成本。制度成本是指在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中,户籍政策、土地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不完善、不合理带来的困难和障碍以及由此带来的转移成本的增加。现阶段,农民工就业还没有纳入国家的就业体系,农民工分享不到国家的就业资源和政策。

(三)农民工城镇落户的私人收益

1.经济收益

(1)增加收入和就业。劳动力转移的目的是寻求更高收入的就业机会。农民工形成的原因之一是相对于农业人口我国农村耕地资源稀缺,农业就业岗位不能满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需要,使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2.非经济收益

(1)改善生活质量。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大量农民工之所以往城镇迁移,除了金钱的诱惑,还离不开城镇丰富物资的吸引。农民工进城后,衣、食、住、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镇基础设施完备,对农民工改善生活质量的要求给予很大的满足。

(2)提高个人素质。由于农民工文化素质较低,经常处于不利地位。而城市浓厚的文化气息影响,使他们急于提升自己的素质来完善自己。

(3)改善社会福利条件。在医疗方面,城市拥有比农村更先进的医疗设备、先进的医疗技术以及一流的医生,农村医疗设备落后,缺乏医疗人才、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并且城镇保障水平比农村高很多。

二、农民工落户决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一)调查方法与样本结构

在基于成本收益理论对农民工落户决策逻辑进行阐述的基础上设计问卷。本问卷主要由七个部分组成,分别从基本情况,家庭情况,就业情况,居住情况,子女教育情况,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情况及社会关系情况七大维度展开调查。本调查选取福州市13个示范镇和试点镇,采取定额抽样的方法,在每个镇随机抽取30个样本,共发放390份问卷,收回373份,有效问卷353份,有效率94.64%。

(二)调查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就业情况、社会保障情况、受教育情况对农民工落户意愿影响较为显著。

1. 就业稳定性关乎农民工落户城镇的能力,对其落户意愿起着重要影响。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农民工得以维持生计的关键。大部分农民工会根据就业前景的好坏来决定其落户城镇的意愿强弱,就业越稳定,预期越好,意味着农民工在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家庭收入是有保障的,因此会对其落户城镇起着积极的正向影响。

2.社会保障完善与否决定着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对其落户意愿有显著影响。城乡二元的社会保障制度,人为地降低了农民工落户意愿的可能性,由于受到社会保障制度的限制所导致在社会保障情况相对缺失,难以使其与城镇居民享有平等的权力,从而削弱了农民工落户城镇的意愿。因此,社会保障的完善与否对农民落户意愿的影响是显著的。

3.受教育问题将成为农民工城镇落户决策的关键因素。目前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总体上偏低,因此导致文化程度对落户意愿的影响不如预期显著。但从总体趋势来看,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会影响到城市心理和农村心理,受教育程度越高,自信心相对越足,比其他教育程度低的农民工具有优越感,更能融入城市生活,认同与城市生活相适应的现代观念和思维意识,从而愿意落户城镇的意愿越高。因此,从整体上提高农民工文化程度将有助于这个群体在城镇实现落户。另外,他们即将或正在面临着下一代子女的教育问题,能否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的教育条件,给予子女同等的教育环境,成为其城镇落户决策的关键。

三、提高农民工落户意愿的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对农民工城镇落户的成本收益及意愿模型的分析,从农民工个人意愿的角度分析,强化农民工落户意愿就是要增加落户私人收益和降低落户私人成本。

(一)完善政策提高收益吸引农民工城镇落户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和收益分配政策,建立宅基地退出农民权益保障机制,稳定农民工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自身的竞争力和住房消费能力;推进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制度改革,建立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分组保障机制,增加公办学校接纳农民工子女的数量,提供财政补助和加强管理监督,给农民工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二)加快改革降低成本助推农民工城镇落户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打破我国城乡户籍分割体制,让农民工也能享受到和市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改革农民工城镇住房保障机制,要高度重视和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其次,坚持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另外,设计合理的最低居住标准,改善农民工的居住质量,保障农民工的身体健康;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现行社会保险制度,增强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意识,提高农民工谁会保险缴费能力等途径。(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参考文献:

[1] 谢云,曾江辉,夏春萍.农民工落户城镇意愿及影响因素调查——以湖北为例[J].调研世界,2012,09:28-31

[2] 张翼.农民工“进城落户” 意愿与中国近期城镇化道路的选择[J].中国人口科学,2011,02:14—26

[3] 吴兴陆.农民工定居性迁移决策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人口与研究,2005

猜你喜欢

成本收益农民工影响因素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商业银行信用卡坏账风险研究
“经济人”的行为选择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