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技术大学课程模式研究

2016-04-07黄孝平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5年13期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课程模式

黄孝平

摘要:基于应用技术大学特色发展与内涵建设的需要,以南宁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研究应用技术大学课程模式的载体,以课程模式为研究对象,探讨应用技术大学的教育课程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研究应用技术大学所培养人才的职业活动特征及能力结构,从而进一步系统研究应用技术大学的课程目标定位、课程门类划分及课程展开顺序、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的规律,在理论上论证应用技术大学课程模式的独特性,在实践中为课程模式创新提供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 课程模式 南宁学院

1引言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在教育部的指导下,2013年6月28日由参加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研究的地方本科院校等单位发起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简称联盟),作为全国首批参加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研究的单位,南宁学院顺利成为该联盟的首批35个盟员,通过参加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南宁学院更坚定了走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之路。但作为高等教育中的特定类型,应用技术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尚属新生教育形态,如何有别于传统的研究型大学、学术型大学,实现错位发展,办出特色是应用技术大学内涵建设的关键。课程模式作为应用技术大学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重要标志,不仅是特色发展的切入点,也是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

2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应用技术大学课程模式的研究,在理论上还停留在泛化、普适化层面,缺乏针对性,在课程实践较少关心为什么要探索课程模式、怎么选择或构建课程模式等理念与技术层面上的问题。关于课程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教育领域,极少涉及应用型本科教育,而课程模式是教育类型与层次区别的最主要标志,所以应用技术大学课程模式是一个就急需探寻的领域。同时,对课程模式的研究仅仅停留于课程模式主题的探讨,如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实践课程模式、素质导向课程模式,没有深入研究课程模式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及组织、实施、评价、管理等实践层面,所以要深入研究课程模式必须以具体专业为支撑,这样才能增强课程模式的说服力及可参照性。

就应用技术大学来说,国外早有研究,如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就开始创办本科水平的技术教育,美国教育家H.A.Foechek就曾预言:“在将来某一时候,大学本科水平上可能至少有四种基本类型的学士学位教学计划:科学类、工程科学类、工程类和工程技术类”,工程技术类就属于应用技术教育的高层次。在课程目标上,英国技术本科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技术工程师;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智能、实际技能及可转换技能。在课程结构上,国外应用型大学普遍将专业课融入公共基础课。在课程内容上,普瑟尔和罗杰斯提出了技术教育课程需要关注技术方法、普通工具的使用、普通设备的使用、基本的技术过程、材料、术语、环境、社会价值观、科学原理和经济因素十大内容。在课程评价上,乔纳森(JoanthanC)等人综合了美国SCANS(必要技能获得委员会)及芬奇(Finch)与克伦基尔顿(Crunkllton)等人关于能力的研究,提出了以积极教育经验、深刻理解与工作关系为主题的技术教育课程评价的理论框架,并运用演绎—归纳方式构建了课程评价模式。

3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3.1研究内容。①从人才结构与教育类型与层次的关系,构建应用技术大学课程模式理论。②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际,重点对专业课程设置的策略进行深入探究。然后寻求案例专业的特点及学习方式作为支撑,拟定本专业的课程结构图。在课程分配上则主要借助国外的经验对案例学校教学计划中的问题得以剖析。③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模式,按照“学科一项目”并重的组织模式,举例说明这种组织方式的的实际应用。

3.2预期目标。①构建应用技术大学课程模式的理论依据。应用技术大学本科教育作为一种新生的教育形态,其发展的必要性绝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社会对高级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证实了发展应用技术大学本科教育的迫切希望。从人才分类与教育分类理论、知识论与能力观、课程观的角度来探讨构建应用技术大学本科教育课程模式所应依据的理论基础。②确立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职业活动特征与知识能力结构。应用技术大学本科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具有较强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应用能力的工程师一类的人才,按照国际工程联盟(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Alliance,简称IEM)制定的三个代表性协定-华盛顿协定(WashingtonAeeord)、悉尼协定(SydneyACeord)、都柏林协定(DublinACCord),审视应用技术大学本科层次所培养的人才的职业活动特点,所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结构,阐明其人才培养规格,为课程目标的确定提供依据。③确立应用技术大学本科教育的课程门类与结构。明确应用技术大学本科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与原则、课程内容,加深对不同类型课程性质的理解,并进一步探究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的结构关系。④确立应用技术大学本科教育的课程内容及组织。目前国内坚持应用技术大学办学定位的高校尚处于建制阶段,如何体现应用技术大学本科教育的四个基本特征,即学校教育的基础性、技术的定向性、并列的实践性及特色的中间性,初立确立应用技术大学本科教育的课程内容及组织。

4主要思路及方法

4.1主要思路。因应用技术大学本科教育的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到其受教育对象的思维特点、技术发展与社会需求及不同类型知识之间的协调发展等。故要解决通识课程内容选择上的实用性与发展性、学科性与生活性、平衡性与适应性相统一的问题,也要解决专业课程内容要体现技术发展的新趋势、符合职业能力的成长规律及重视技术科学知识的提取等问题。

4.2方法。一是通过论证技术本科教育课程模式的独特性来寻求应用技术大学课程改革的方向;二是依托专业探讨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模式,为案例学校的课程开发提供借鉴,尤其是在课程目标、门类与结构、内容及组织方面推动课程体系的优化发展。

5结论

本研究在分析当今应用技术大学在课程开发中的盲点、困惑、误区等基础上,着眼于课程模式的典型性、可参照性,以南宁学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案例,紧紧围绕应用技术本科教育的两重特征,即应用技术教育作为技术教育类型与体现本科教育的办学层次,以应用技术大学本科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特征为根基从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门类与结构、课程内容及组织这几个课程开发的中心环节来系统研究应用技术大学本科教育课程开发。

主要创新点是:第一,在课程目标上,应用技术大学本科教育课程目标的来源应更加多样化,借助案例专业阐述课程方案目标、普通文化课程及专业课程目标的定位。第二,在课程门类与结构上,明确开设哪些课程及所采用的方法、课程的展开顺序及课时的比例关系。在课程门类上,对专业课程的设置策略进行了系统研究,如对学科与专业的综合分析及参照技术发展趋势、结合工作任务等。在课程结构上,在分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定位与特点的基础上,初立确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结构图。第三,在课程内容选择及组织上,应用技术大学的本科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到其受教育对象的思维特点、技术发展与社会需求及不同类型知识之间的协调发展等。依据人才类型及其职业活动特点,以“学科-项目”为基点的组织方式进行剖析,明确应用技术学科与项目的组织模式的实施路径。

参考文献:

[1]蔡伟建,车巧巧,郑玉珍.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之路[J].中国电力教育,2009,(3):227-228.

[2]秦悦悦.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1.

[3]夏建国,冯雯雯.构建技术本科教育课程内容的理论依据——基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122-126.

[4]陈飞.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调整与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5]李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10):99-100.

猜你喜欢

应用技术大学课程模式
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环境工程专业办学模式探索
突破传统课程模式立足发展核心素养
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课程开发初探
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探究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发展中心未来规划
“六位一体”课程模式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职业院校《税法》课程更新机制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实践体系改革
谈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