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新批评的细读法解读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2016-04-07和玉清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5年13期
关键词:七律李商隐无题

和玉清

摘要:借助新批评这一文学流派中的细读法,从词义、句义、修辞、意象等方面,对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进行分析,深层推敲,挖掘诗句的言外之意,发现其新的美点、亮点和意境。

关键词:李商隐 七律《无题》 细读法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一颗宁静而明亮的巨星,他将唐诗推上了又一个高峰,在他才华横溢的超越前人的诗作中,最具艺术独创性,引起千百年来无数读者赏悦不已的,是他抒情诗中的七律《无题》。李商隐用灵魂、诗心和才情写就的这些诗篇,在古典诗歌的百花园中散发着穿越世纪的芬芳。他的诗歌创作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朦胧婉曲之美。诗以《无题》命名,是李商隐的独创。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是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很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李商隐的无题诗写得意境要眇,情思婉转,辞藻精丽,声调和美且能疏密相间,读来令人回肠荡气。

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根据细读法,这首诗的复杂含义远远超过字面本身的意思,它是隐蔽的,深藏于作品的有机结构之中。很显然,简单的分析是无法揭示这样一个复杂的客体的。需对作品进行耐心仔细的分析推敲,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对作品的词义、句法、隐喻、象征等,加以分析,从而揭示作品内在的全部含义。

新批评(New Chriticism)作为一种文学评论的流派,出现于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它认为:作者生平与创作意图及作品内容与价值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而文本细读法是英美新批评所提倡的一种批评方法。它强调对文学文本全封闭式的精细阅读。排除文本生成研究和读者情绪反应研究,将目标集中于文本,对文本进行多重回溯性阅读,寻找其中词语的隐微含义,如词句中的言外之意和暗示,联想意义;仔细分析作品中所应用的各种修辞手段,如隐喻和拟人等。另外,应用细读法,可想象文本具有戏剧冲突性,将文本视为充满矛盾和张力的有机统一体,分析语言的含混、悖论、隐喻、反讽、象征等要素,以及由于这些要素的作用所形成的诗歌的复杂意义和阐释空间,从而在矛盾冲突中形成诗歌和谐统一的具有张力的整体结构。

本文借助细读法对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深层领会。

一、词义

通过细读发现有些词富有特定的表现力和极其丰富的情感。本首诗中出现的“东风”“残”“丝”“蜡炬”“云鬓”“夜吟”“青鸟”等一系列词给人以深层的想象,无尽的情意。东风指春风,丝比喻思,思念相思之意。蜡炬即蜡烛。泪,指蜡泪,隐喻相思泪水。云鬓,青年女子的头发,代指青春年华。青鸟,传说中为西王母传递信息的神鸟,在本文中是使者的代称。全诗以首句“别”字为通篇主眼,阐述相见不易,离别尤难。多种修辞交替使用,表达了双层互动的情思,细细品读,别有意境。

二、句义

全诗共四联,每联都有自己在全诗中的层次定位,联内又有自己的小层次;他们共同组成了全诗表现真爱的感人境界。同时,七律诗细读起来可领会到特有的情感和韵味。开头两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别”情“离”绪之苦加倍的诉述相见之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是自然环境的写实,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从而作到“寓情于景”。

三、四两句,将“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倒出了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止,像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人物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总之,是为爱情而憔悴,痛苦、抑郁。“夜吟”句则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

结尾两句,以仙侣比喻情侣,将蓬山比作仙山,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凄婉之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隐藏在心底的绵邈深情,让人叹为观止。

三、修辞

《无题》诗中运用多种修辞法,仔细品味其达意生动,情感传神。

隐喻。新批评流派把文学作品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对象加以研究,在研究中又特别重视语言技巧,尤其重视隐喻。布鲁克斯曾用一句话概括现代诗歌的技巧:重新发现并充分应用隐喻。对隐喻的极端重视是新批评派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特征。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诗共四联,从第一联起,描写一个隐喻性的意象,构成一个主题。四组的意象各不相同,但都表达了“难”的特点。

艾伦·退特在《论诗的张力》中提出了张力的概念。退特说:“诗的意义就是它的张力,即我们从诗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延和内涵的有机整体。”可见,外延是指一个词的词典意义,即字面意,指称意;内涵指暗指意义,或附属于文词上的感情色彩,即暗示喻,比喻意。诗歌语言既要有内涵,也要有外延;既要有明晰的概念意义,也要有丰富的联想意义,是两种的统一体所构成的张力。新批评认为没有张力的诗是没有诗韵和诗味的诗,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诗,是一首充满张力的诗。诗的意象凝聚在一个含蓄的命题下:一对情人相见难,别更难,两个灵魂的统一是一个非空间的实体,因而是分不开的。诗的特点是将整体的非空间的心灵容纳在一个空间形象的逻辑矛盾:“春蚕到死”“蜡炬成灰”。这种有限形象,在外延上和这个形象所表示的内涵意义在逻辑上相互矛盾,但这种矛盾并不会使这种内涵意义失去作用;春蚕、蜡炬所表示的内涵意义“坚韧”和“永恒”,共同表达了情人之间的情感意蕴,念情不断的离恨与挚爱构成了诗歌的张力。故有人评论说“言情至此,真可以惊天地而泣鬼神。”这首《无题》诗,正是将比喻、隐喻、借代、张力等修辞手法自如使用,才使得文本达意生动而传神。

四、意象

借助细读,通过写作技巧,领会《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想象空间、情感氛围和艺术境界。

意象是我国诗学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与意境同为衡量诗歌优劣的标准。窃以为,意象即意中之象,是诗人感官接触外物后所引起的想象、体验、知觉形成于心中的图象。李商隐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风格独具,意境朦胧、深邃、含蓄。诗中的形象初读使人产生恍惚迷离之感。但如果仔细吟读这首诗,就会给人不同的感受,那种意象会把人的情感情不自禁地引向一个特定的方向,尽兴陶醉,启人遐想,回味无穷。同时,诗中意象的含蓄有着巨大的张力,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感情细腻而朦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愈咀嚼,味愈甘,意愈深远。

这首脍炙人口的《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世人所乐道和传诵。春蚕、丝尽、蜡炬、泪干等意象,不仅凭艺术的苦思,雕凿所得到,而是诗人与爱妻无限恩爱之情的结晶,坎坷爱情生活的浓缩。“春蚕”“蜡炬”既有着缠绵无尽的思念,又有着忠贞不渝的执著;既有着对美好爱情的歌颂,又有着痛失爱妻的叹挽。虽无惊风雨的境界,却有泣鬼神的魅力。

再如,诗中的“东风”意象,在古人笔下多是示现喜情的。而在《无题》中遂成了悲痛的象征。“东风无力百花残”,催动万物生长的东风,变得软弱无力,春光已逝,百花调残,景语皆情语,深含痛失爱妻的叹息和无奈。再如诗中“蓬山”“青鸟”意象,二者皆为仙界景物,爱妻到了人间的另一头——蓬山,但愿生活更美好。人间天上难以沟通,只好请殷勤的青鸟互相传递情意消息。这虽为想象之词,却凝聚了深深的爱意。

诗歌是心灵的窗口,是情绪的表现,心灵情绪本来是无序的,是一个谜团,只是为了表现才苦思冥想给了它秩序;意象是心中之象,多种意象的交叉组合,才有可能揭示心中的谜团,疏通淤积于心中的情绪之症结。李商隐这首《无题》诗中,通过比兴、象征、暗示、等多种表现手法创造出朦胧、含蓄隽永的意象之美。

五、结论

本文通过新批评这一文学流派的细读法,将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诗句所含盖的知识点全方位、系统的细读咀嚼,深层推敲,挖掘诗句的言外之意,发现其新的美点、亮点和意境。

参考文献:

[1]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64-167.

[2]刘学锴,于恕诚.李商隐诗选[M].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93.265-267.

[3]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3.

猜你喜欢

七律李商隐无题
为什么要像李商隐一样写诗
嘲桃
石榴
拜石(七律)
七律三首
无题
论李商隐《夜雨寄北》的“朦胧美”
七律·“五老”吟
无题
奋发·七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