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必然性

2016-04-07田一汐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5年13期
关键词:必然性服务型政府改革

田一汐

摘要:构建服务型政府是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既定的目标,是我国政府管理的内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必然结果,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实现我国管理模式转变的内在需求。深化改革开放必须构建服务型政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构建服务型政府。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 必然性 改革

一、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

(一)“服务型政府”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势的内在要求。现行政府管理存在设立“多元”,政府职能“重叠”,行政效率低,行政程序“复杂”,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站在历史的高度,明确提出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服务型政府。通过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使政府全面正确的履行其职能。

(二)“服务型政府”最早的提出

早在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构想。当时这构想的提出,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之际,为适应这一新情况,政府必须自我调整。政府应该依法定位,建设“有限政府”,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公正执法、服务于民,要加强服务职能,还权于民、还权于社会、还权于企业。政务工作应该实行“阳光作业”,以避免政府权力“扩张”,不断“延伸”,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这既是反腐败的需要,也是民主决策的举措。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管理职能必须改革到位,这就是要求建设与之配套的服务型政府。

(三)毛泽东“服务政府”思想

毛泽东“服务政府”思想是伴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而形成的创新性政治理论,其本质是强调政府主体具有的人民性,在“服务政府”的政治前提、核心理念、制度保障、政府作风等方面构成了一个系统的论述,是中国当代“服务型政府”思想理论渊源和先导。其基本要求就是“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服务型政府”的基础是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其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专政明确了政府服务的对象、目的和重点。毛泽东“服务政府”的物质保证是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毛泽东的“服务政府”思想为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我党更好管理社会,使政府发挥其职能作用,指明了方向。

二、“内部环境”的变化决定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性

(一)改革的成果与群众的认可度有所下降

通过改革开放,总体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也出现了贫富不均、两极分化、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甚至使人民群众产生了要想致富,要靠政府“有人”“要有关系”,“公平与不公平”关键靠“公”的想法,这样极大的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多表现在政府结构设置不合理,权限划分不明确、服务意识不强,政府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个别政府公职人员,在认识上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该我“管的”我尽量“不找麻烦”,得不到“好处”的谁愿管就管。特别是在一些立项、审批项目上,层层设障,级级“把关”。政府的职能应明确权限、责任、程序、标准,要建立权力“有限”的政府,政府部门不能“包揽”所有事务,克服政府部门管理“单一”。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格格不入,阻碍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这充分说明了我们政府体制需要改革,政府的职能需要转变,公职人员的服务意识需要加强。

(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与保护资源环境比例失调

我国通过改革开放、加入世贸组织、建立经济特区,大量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管理、先进理念,吸收了大量的外资,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对我国的资源、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伤害”,“负效应”比较大,付出了不可忽视的“代价”,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源与环境是人类发展的基础,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发展模式因资源环境的不可再生性,而带来灾难性的危险,传统的管理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不计资源环境代价的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持续的,放弃发展经济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也不符合现实的需要。人口多、资源少是我国的现状,这无可否认,但政府过多的依赖土地、自然资源作为发展的“平台”,乱征地、强折迁,指令性建设的现象时有发生。不顾人民群众的感受,大搞“形象”工程、重“业绩”项目,先批后立,先建后批。对国家的自然资源,有些政府的“灵活性”“随意性”非常强,不考察、不评估,结果造成很大的损失。

解决这些问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把重发展、节资源、保环境与重民生、听民意结合起来,政府必须科学制定资源规划,改善以土地、煤为主的资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资源和清洁资源。政府必须要转变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改变政府直接参与主导经济发展的状况,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服务。通过制度建设和市场手段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通过产业发展政策、财政税收政策、投融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等的政策导向予以引导,合理配置资源的使用,注重对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宏观调控,采取多种民间渠道,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减少经济运作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变资源有限化为效益最大化,使环境保护常态化。

(三)政府行为与群众诉求不协调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体制改革的快车道,大量的社会冲突与矛盾也日益显示来,特别是一些“热点”问题更加突出的表现出来。一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虽然我国经济得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但还存在着大量问题,比如群众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工资待遇低等问题,政府也正在努力解决,兴建经济适房、保障住房,出台九年义务教育政策,提高工资待遇、增加养老保等,但与群众的诉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没有及时的把更多的弱势群体、老百姓涵盖进来;二是政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往往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不注重群众的诉求与愿望,欺上瞒下、弄虚作假,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使群众对政府大失所望,背离了群众,使群众怨气冲天,增大了群众与政府的距离,严重损害着民众与政府的关系。还有个别政府职员,大搞权钱交易。近两年来,党的纪委机关查处多名高级干部,无一例外的都败在了权钱交易中。

这些现象都说明了,政府政务还不“阳光”,政府体制还不完善,个别官员奉行权力本位、利益本位。甚至把人民赋予给政府的权力当作“发家致富”的资本,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个别人“了私事”“送大礼”,买官送官。使得个别人少数人的利益得到了极大的“保障”,而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可能得到保障,增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反感”情绪,抵毁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公信力。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要搞明白是谁服务、为谁工作,这就要求政府公务必须处在人民群众监督之下,政府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健全各种监督机制,使权力始终在“阳光”中运行,合理分散权力,合理配置权力,该放的就下放。政府应与群众建立一种互信互通的关系,顺应民意,其任何行政决定均来源于群众中。建立一种长效不变的交流、听证、征询、问卷、回访机制,发挥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传统。所以要使我党立于不败之地,使政府成为人民的政府,使每个政府职员成为为人民服务的执行者,使广大老百姓成为政府服务的对象,进而享受政府应提供的最需要“产品”,使政府与人民永远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必须建立服务型政府。

(四)政府职能交叉重叠,极大影响办事效率

自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我国对政府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整合优化。但由于历史、传统的影响,政府整体上仍面临结构不合理,部门设置过多,特别是管理经济和社会的部门设置过多,职能交叉现象大量存在,多头管理。这样无疑助长了本门利益高于一切、遇“棘手”之事相互推诿。遇有“有益”之事,一轰而上,争先恐后,不分你我,遇“无益”之事,都玩“太极拳”。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事实证明,不转变政府职能的所有的改革都是徒劳的,失败的。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应当从“全能性”向“有限性”转变,该下放的就下放,该不管的就不要管。同时,要对政府各部门定责、定位、定标准、定期限,划分各自的职权范围及责任。这与建立一个为民服务、为民着想的政府,即建立服务型政府是一致的。服务型政府本质就是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还权力于人民,还权力于企业、社会,使宏观上调控落到实处,由人民做主,由企业自己规划。只有这样才能节约人力、财力、物力,调动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使政府真正起到服务、引导作用,而且有时间、有精力为民、为社会创造良好的服务条件和环境,从而更好更快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政府管理模式使政府成为社会矛盾的前沿

(一)政府管理模式迟滞

我国的政府管理模式虽然经过了一些体制、职能的改革,但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东西仍大量存在,指令性、强制性的管理行为仍然在政府职能中仍占有很大的比例。“大政府”“小企业”的局面还存在,建立有活力的“大政府”,需要对政府职能进行整合。以行政审批制度为例,国务院从2000年以来通过6次改革,取消2497项审批项目,占国务院审批项目的68.2%,即使如此,政府在公共治理中管得过多的问题仍然存在,越位、错位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这充分说明政府的“话语权”过大,政府在某些方面充当裁判员,同时又当运动员,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高效运行。要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就得对政府职能进行转变,就得对管理资源、配置资源重新进行分配,使其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这就需要对政府的职能进行改革、创新,变“保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由“指令性”政府变“引导性”政府。所以构建服务型政府是我国由过去旧的模式向符合市场经济要求转变的必然结果。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与社会组织存在“紧张”关系

1984年我国提出政企分开,1988年提出转变政府职能,20多年过去了,但现在仍然存在好多问题。比如影响国计民生的审批、许可等行政行为,政府管得仍然比较宽,存在程序不规范、自由裁量权过大等现象,社会组织反映强烈,影响了社会组织参与改革开放的“参与率”。使社会组织不愿参与管理,从而极大影响了社会主义市经济的健全和完善,持续快速的经济发展受到阻碍,使人人参与改革的局面难以形成。虽然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存在发育不全、能力有限、制度不健全、职责不明确,政府职能的转移和购买社会服务还不尽如人意,但是这些社会组织的作用不可忽视,它们能够有效的连接政府、市场与社会,形成大市场、大管理的良好局面。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克服这些问题,必然要求政府职能尽快转变,建立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是开放的政府,它的权力应着眼于有利经济发展的大局,着眼于为民、为社会服务,是有限、责任政府。其本质要求是宏观调控,还权力于民、于社会。政府只能作为一个连接经济与社会、人民的桥梁;应定位为服务机构,使社会真正实现“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优势互补、深化合作;建立市场条件下政府与社会组织和谐发展,决定了我国必须建立服务型政府,最终形成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人民享受成果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

[2]习近平同志在九届全国人大代表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

[3]潘信林.毛泽东政府管理思想与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2011,(5).

[4]罗德刚.论服务型地方政府模式的结构要素[J].中国行政管理,2009,(9).

[5].潘信林.行政发展研究的概念、理论及发展建议[J].湖北社会科学,2007,(6).

猜你喜欢

必然性服务型政府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社会管理要善于回应个人利益诉求
关于法学视角下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探析
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
提升南昌市软实力研究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
试论纳比画派分裂的必然性
互联网时代领导干部魅力如何释放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