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丹毒防治技术

2016-04-06王必祥

兽医导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疹块猪丹毒亚急性

王必祥

(安徽省太湖县畜牧兽医局,安徽太湖 246400)

猪丹毒防治技术

王必祥

(安徽省太湖县畜牧兽医局,安徽太湖 246400)

猪丹毒属常见的人畜共患病,根据临床症状表现,有急性型、慢性型、亚急性型之分。此病多数为散发性经过,部分地区爆发性经过,危害极大。确诊此病,需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参照典型症状,根据剖检病变。同时,进行实验室检验,进行确诊。此病用抗菌素疗法,防控效果更好些。经药敏实验,首选青霉素,及早施治。平时预防应注意改善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定期组织消毒,坚持封闭化管理,接种免疫疫苗等等,要点性知识以供参考和探讨。

猪丹毒;防控;诊断

1 前言

猪丹毒为猪丹毒杆菌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作为重要的人畜患病,此病严重威胁到公共卫生安全。此病临床表现,有急性型、慢性型、亚急性型之分。急性型,多数呈败血性经过;亚急性型,病猪皮肤各处有紫红色的疹块;慢性型,表现为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炎和疣状内内膜炎等症状。笔者根据自身从业临床经验分析,“十五”、“十一五”期间,猪丹毒一度销声匿迹。近些年,此病又时常有病例可见,理应受到重视。

2 流行病学

此病,于3~6月龄猪较为多见常发。哺乳期仔猪、老龄化猪只很少发病。此病传染途径多数经消化道,其次,受伤的伤口同样有感染的可能。吸血昆虫是重要的传染媒介。此病传染源为发病猪和带菌猪。有公开报道研究证实:外观健康的猪,扁桃体、消化道内,同样有携带丹毒菌丝的可能,有效带菌率达25~79%。一旦猪体遭受不良应激,猪体抗病能力降低,易导致此病的发生。同时,能将此病传染给健康猪。此病四季皆发,通常情况下,气候温暖的初夏和晚秋季节,此病发病率更高些。此病多数为散发性经过,部分地区爆发性经过,危害极大。

3 典型症状

3.1 急性型

此型最为常见。在流行初期,以突然暴发、急性经过和高的死亡率为特征。猪场动力网,病猪体温升至42℃以上,高热稽留,恶寒颤抖,食欲减退。喜卧,行走不稳,关节僵硬。发病1~2d后,皮肤上出现紫红斑,尤以耳、颈、背、腿外侧多见,其大小形状不一,指压时红色消失,指去复原。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在2~3d内死亡,病死率为80~90%。

3.2 亚急性型

多数良性经过,皮肤有疹块,俗称“打火印”。体温骤升,达41℃。通常情况下,发病后2~3d,即在背部、胸部、颈部、背部皮肤等处,陆续出现深红、紫黑色的疹块,形状不一,有方形、菱形、不规则形、圆形等等。发病后期,迅速融合成一片。有疹块部位,突出凸起,周边皮肤界限明显,极像“打火印”。随疹块的出现,病情逐渐减轻,体温略有下降。一般1周左右,即可康复。少数病例转变为败血型,死亡率不高,在2~5%。

3.3 慢性型

此症多数由急性型转变,目前,细分为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炎、疣状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

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炎,腕关节、肘关节等处,明显肿胀、僵硬、疼痛,受此影响,步履蹒跚,跛行严重。

疣状心内膜炎,典型症状,呼吸困难,心跳增速。听诊有杂音。此病型痊愈难度大,后期多数因心脏麻痹而猝死。

皮肤坏死型,典型症状,背部、耳部、尾部等处,局部皮肤坏死,变黑,似皮革状。后期,坏死组织与周边皮肤组织,逐渐脱落形成一片无毛的瘢痕。

4 剖检变化

急性型死亡病猪的皮肤呈弥漫性出血,尤其是口鼻部、耳、腹部和大腿内侧的皮肤更为明显;肺脏充血、水肿;淋巴结肿大并有出血点;在心房和心室的心肌上,特别是心外膜上有斑点状出血;胃底部、十二指肠及空肠黏膜肿胀并有出血点;脾脏充血,明显肿大;肾脏皮质部有斑点状出血,肿大。

慢性型患猪有关节炎,关节肿大,关节膜发生纤维组织性增厚,关节腔含有大量的浆液性血样液体等症状。滑膜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和增生,造成组织肿胀,颗粒出现,并形成尖状物,伸向关节腔。这种尖状物被夹在关节表面之间,产生剧烈疼痛。赘生性心内膜炎见于左心二尖瓣,瓣膜上有菜花样赘生物,是由心瓣膜上增生性颗粒状生长物组成,并出现心功能不全。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以及实验室检验,即可确诊此病。

5 治疗措施

抗菌素疗法,首选青霉素,早期及早施治,防控效果较理想。一旦有疑似病例,及早隔离施治。肌肉注射,剂量2万国际单位/kg,每天3次。多数经治疗后,体温下降,食欲恢复,精神好转。后期,重复注射2~3次后,能起到巩固疗效的目的,避免转为慢性疾病。败血型病猪的施治,青霉素治疗,用量每千克体重1万国际单位,静脉注射,效果较好。

6 预防

平时预防应注意改善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定期组织消毒,消毒药经常更换,交替使用,效果更好些。

流行期的预防应注意猪场环境及用具做到及时、严格消毒管理。场地内粪便、污物等,集中堆积发酵,可重复做肥料使用。

坚持封闭化管理,禁止外来畜产品进入本场。更不能把市场销售的生猪肉,带入本生产区。场区内食堂供应的肉品,应由本场区自行解决。

按免疫程序及时接种免疫疫苗,确保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科学有效防控此病的发生。可供选择的接种疫苗,有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冻干苗,用量皮下注射,每只用2ml。联合苗接种,猪瘟免疫期、猪丹毒免疫期、猪肺疫免疫期,分别为10个月、9个月、6个月。接种三联苗,使用较方便,用量较小。或尝试用猪丹毒弱毒苗,用量无论大小一律1ml,皮下注射,接种后7~10d,即可产生免疫力,有效免疫期6个月。经稀释后的菌苗,必须确保6h内用完,避免菌体死亡影响接种效力。

[1] 高俊,张健,任凯.猪丹毒及其综合防控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11):124-125.

[2] 邱基洪.当前猪丹毒的防治与讨论[J].中国猪业,2015,(6):48-49.

[3] 朱刚.浅谈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8):195.

猜你喜欢

疹块猪丹毒亚急性
核桃低聚肽对亚急性肾衰老大鼠肾损伤的改善作用
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
猪丹毒的分析、诊断和防治措施
亚急性型猪丹毒并发皮肤感染的治疗
浅谈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生猪屠宰检疫中猪丹毒病的检疫及处理方法
猪丹毒的诊断和防控措施
猪丹毒的防治
中蒙药内外结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30例
猪丹毒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