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视野下阿昌族“三月箫”之探析

2016-04-04庞浩然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民族音乐 2016年2期
关键词:阿昌族民族民间乐器

庞浩然(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非物质文化视野下阿昌族“三月箫”之探析

庞浩然(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阿昌族主要分布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梁河县九保、囊宋,陇川户撒、腊撒三个阿昌族自治乡。勤劳善良的阿昌先民经过数千年的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阿昌族是一个非常善于歌舞的民族,音乐是阿昌族传统民族民间文化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在阿昌族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作用,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阿昌族有着非常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如阿昌族古老的山歌蹬窝罗古调、把毫昆、把松昆、叙事古歌、近代山歌情歌、现代山歌情歌、风俗歌、宗教音乐、祭祀音乐、曲艺音乐等。阿昌族传统民族民间乐器按照结构和演奏方法可以分为吹奏乐器、打击乐器和弦乐器三大类别。吹奏乐器主要有三月箫、葫芦箫、稻秆笛、竹笛、唢呐、口弦、木叶等;打击乐器主要有大堂鼓、象脚鼓、铓、排铓、小钗、锣,以及大钹、大锣、丢子;弦乐器主要有二胡、三弦、竹琴、丁琴、马腿琴等。其中“三月萧”是阿昌族最具有特色的民族民间乐器,在阿昌族社会生活当中曾经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发挥了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

结构与制作工艺

三月箫是阿昌族最具有特色的传统吹奏乐器,在阿昌族传统民族吹奏乐器中最具有代表性。三月箫主要流行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户撒、腊撒以及盈江的下丙盖、先岛等一些地区。阿昌语称三月箫“泼勒咸罕”,“泼勒”是箫的意思,“咸罕”是春天树上的嫩叶,意为春天的萧,样子类似汉族的直萧,在制作上有其独特的特点。

民族民间乐器的形成、发展及制作都会受到自然生存环境的影响,阿昌族各种民间传统乐器的制作材料大都来源于当地自然界当中,与阿昌族先民的自然生存环境紧密联系。阿昌族民间乐器“三月箫”也不例外,其形成、发展与制作都与阿昌族人民的生存环境紧密联系。阿昌族所生活的德宏地区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竹类资源非常丰富,民族竹文化独具特色,自古以来就有种竹、用竹、食竹的历史传统。三月箫属于竹类吹管乐器,其材料大都选自当地的竹子。根据阿昌族民间艺人记述,三月箫可以选用当地的小黑竹、金竹和苦竹等材料进行制作。所选用的小黑竹,一般必须生长2年以上,太嫩的不能使用,否则容易变形。有的老一辈艺人使用一种叫“苦竹”的竹类制作三月箫,由于“苦竹”材质较软,不便于长期的存留和随身携带,后改用当地的金竹。总之,阿昌族民间艺人制作三月萧选用竹类不一,一般根据当地材料和个人喜好选择。

三月箫以竹制作而成,其长度大约20厘米左右,样子类似汉族的直箫,但在制作上有其独特的特点。三月萧大都选择有竹节的干燥竹子,上短下长。三月箫正面有6个指孔,背面1个,背面的音孔比前面的音孔略高,打孔时用烧红的火锥打孔。如果竹子大,孔要打大一点,声音较低沉一些 ;如果竹子小,孔则要打小一些,声音较响亮一些。如果竹子短,正面音孔两端的距离就要缩短,音孔的距离也要均匀的缩短,但缩短以后会有杂音。一般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调整。打孔的距离有的用原来的乐器比对着打,有的根据竹子的长短来调整孔的距离。还有一个发音孔在竹节上,竹节上的隔膜只在发音孔的一侧挖掉一点,然后用自制岩峰蜡糊上,留一点空隙使气息能够通往共鸣筒。含着竹管吹奏时,发音孔上的蜂蜡能调整气流。

曲调与吹奏特点

三月箫属于阿昌族的民间乐器,其音域不宽,只有一个半八度,常用的音区为一个八度,筒音为5,用力吹奏第1孔,音高会高八度,这个吹奏方法很有特点。演奏时根据个人习惯,左右手位置可在上可在下,在上的手按上方三个音孔(即:四、五、六孔),拇指按背面的音孔。三月箫因为携带方便,既可以在行进中吹奏,也可以站着和坐着吹奏。吹奏时下唇盖住吹口大部,仅留一小空隙进入气流。三月箫的演奏技巧主要有打音、吐音、滑音、颤音,还有循环换气法等。

三月箫具有音色圆润明亮的特点,能较好的倾诉人们的感情,是用于情感交流的好工具,所以阿昌族青年小伙大多使用此乐器作为“串姑娘”的重要媒介,为了找到心爱的姑娘大多苦练三月箫,无形中提升了自己的音乐技艺。三月箫的音乐和曲调具有流畅华丽、抒情柔美的风格特点,其节奏自由,具有山野的风格特点,音乐旋律多为级进,长音较多,另外户撒和拉撒的三月箫调子就有区别,拉撒的调子音高要高一些,户撒调音高要低一些,这些古老的调子现在只有少数几位老人能吹奏和区分。三月箫最有代表的作品有《串姑娘调》 《叫老妈妈开门调》,但它们的曲调都差不多,没有什么区别,只有功能上的差异。

分布与审美特点

“三月萧”在阿昌族传统民族文化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体现和反映了阿昌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与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研究价值。三月萧的分布与阿昌族不同支系的分布情况有关。我国境内的阿昌族绝大部分都居住和分布于云南西部边疆地区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的九保、囊宋阿昌族自治乡,陇川县户撒阿昌族自治乡以及芒市江东乡的高埂田村。阿昌族按照不同的支系可以分为大阿昌(阿赛洼)、妹子阿昌(囊洼)和小阿昌三个不同的支系。大阿昌(阿赛洼)主要分布于梁河囊宋、九保阿昌族自治乡,小阿昌(囊洼)主要分布于陇川户撒阿昌族自治乡,妹子阿昌主要分布于芒东乡以及芒市地区。小阿昌与大阿昌、妹子阿昌在文化上有着较大的差异性。民间音乐艺术风格、体裁、审美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性。三月箫作为阿昌族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族乐器之一,主要分布和流行于德宏陇川户撒阿昌族自治乡以及盈江一带的小阿昌支系当中。总体上讲,这一地区的阿昌族主要以信仰南传佛教为主,在文化上与傣族有着更多的交流,其音乐风格及审美也受到宗教文化和傣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由于陇川户撒小阿昌长期以来受到南传佛教信仰和傣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含蓄内向、纤细委婉的情感方式以及崇尚阴柔之美的心理结构,进而导致这一地区的阿昌族音乐旋律以秀美、恬静、阴柔为其主要风格特点。三月萧作为陇川户撒以及盈江地区阿昌族的传统民间代表乐器,其音色柔和、雅致、低沉、婉转,其音乐旋律大多音域较窄,往往在一个八度以内,旋律线条比较平稳,这与阿昌族长期的文化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也是相吻合的。

使用时间和场合

三月箫一般用于自娱自乐,开心的时候阿昌族人就会吹奏,但也有一些习俗和使用习惯。一般在阿昌族泼水节的时候会吹,吹奏时间为农历春季二、三月份农闲的时候,到农忙时就不再吹了,故名“三月萧”。三月箫到了进洼6月份的时候也是不吹奏的,青年男女更不能谈恋爱,直到出洼9月份的时候才能吹奏,青年男女才能够谈情说爱。白天吹奏三月箫,晚上吹奏葫芦箫是一个习惯。三月箫声音响亮,晚上避免吵到别人,葫芦箫音量小声音柔美,特别适合夜深人静的时候吹奏。

一、 三月份是阿昌族小伙子找对象、谈情说爱的季节。白天阿昌族小伙子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把三月箫插在衣领或别在腰间。若遇到意中人,便用三月箫吹起优美动听的乐曲,传意让姑娘停一停,说上几句话。如果姑娘有意,大家又谈得投机,小伙子总要送姑娘回家,边走边吹山歌。三月箫吹到农忙季节才停止。等农忙一过,进入农闲,为了家庭生活,以及日后定亲结婚的费用,阿昌小伙子开始打制各种刀具。打刀打到得意处,或者心烦意乱时,总爱丢下打刀工具,拿起三月箫吹上一气,助兴或者解闷。由于阿昌族青年谈恋爱总离不开三月箫,所以阿昌族男子大多都有这件乐器。男青年要学会制作和吹奏这件乐器,谁吹奏得越好越能打动姑娘的心,这也是阿昌族早期一种很好的艺术教育形式。所以三月箫可以称为阿昌族的“恋爱乐器“。

功能与作用

三月萧在阿昌族的社会生活当中既有非常重要的审美娱乐功能,还有重要的实用功能,特别是交际性的功能。从审美功能来看,吹奏三月箫能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可以调剂人们的生活,起到娱乐的功能作用。人们在长时间单调而重复的生活中,在长时间劳动、赶集的过程中以及在家中茶余饭后,一起唱歌以及吹奏三月箫等,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娱乐性特点。

更为重要的是三月箫具有非常重要的交际实用功能,它是阿昌族青年小伙与姑娘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阿昌族传统的恋爱方式主要表现在“串姑娘”的风俗上,“串姑娘”就是村寨与村寨之间的伙子和小姑娘相互约会,白天吹奏三月箫,晚上聚在村寨外的竹林里,拨动口弦,吹响葫芦箫,对唱情歌,自由自在的谈情说爱。阿昌族青年谈情说爱离不了三月箫作“媒介”。青年小伙不论走到哪里,都会随身带上三月箫,如果能够遇上自己的心上人,便拿出三月箫吹起优美动听的乐曲,请姑娘停一停,然后上前搭话逗趣,询问姑娘的芳名贵姓。

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年轻的小伙子吃罢晚饭,忙着洗饰一新,白天吹奏三月箫串姑娘,姑娘留下家的地址,晚上一个个悄悄来到自己心爱的姑娘家附近用优美的曲调逗引心上人出来相会。姑娘听到这亲切而熟悉的曲调,心慌意乱,赶紧回房梳妆打扮。然后借故外出,与情人幽会。如果是初次拜访,姑娘的嫂子或母亲还会热情开门相迎,请小伙子到屋里火塘边坐下,家人纷纷回避。于是小伙子和姑娘就在火塘边含情脉脉相对而坐,或对唱情歌,或窃窃私语、情话缠绵,待到雄鸡报晓,才依依不舍地分手。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阿昌族青年小伙使用这神奇的乐器引来美丽的姑娘,结为秦晋之好。

传承和保护

随着现代化浪潮的冲击,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审美观念、恋爱方式、婚嫁习俗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阿昌族包括三月箫在内的民族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正在遭受巨大的冲击。由于各种原因,那些曾经与阿昌族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音乐文化艺术,正在快速地远离人们而去。许多宝贵的民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濒临消亡,当地文化生态正在遭受最严重的破坏,其形式相当严峻。现在能吹奏三月箫的大都是一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年轻一代几乎不会吹奏三月箫,也不会唱本民族的传统民歌。三月箫面临从乐器制作、吹奏技巧、传统曲调保存和传承方面的困难,很多传统曲调还没有人去进行采集和整理,已近失传或者面临失传的境地。因而,保护阿昌族包括三月箫在内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阿昌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已刻不容缓。

三月萧作为阿昌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阿昌族的民族文化。它凝结着阿昌族的历史记忆,集中反映了阿昌族的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审美意识、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寄托着阿昌族人民的智慧和理想。保护与传承阿昌族包括三月箫在内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可以弘扬和培育阿昌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认同感、凝聚力及向心力,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及社会稳定,促进和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保护传承阿昌族包括三月箫在内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首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地方高校,保护传承阿昌族包括三月箫在内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高等院校,应该把传承、保护、挖掘和研究地方传统文化当成不可推卸的责任,将地方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纳入当地高校教育研究体系当中。阿昌族绝大部分聚居于云南德宏地区,德宏师专是德宏州唯一一所具有专业音乐教育的地方高等院校。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德宏师专的资源对阿昌族三月箫进行收集整理,通过课程设置与教学对三月箫进行传承和保护。第二,充分利用当地中小学教育对阿昌族包括三月箫在内的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保护。学校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传统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重要保障。民族地区中小学应该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平台。只有将阿昌族包括三月箫在内的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纳入当地中小学教育,走进课堂,走进学校,成为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才能为阿昌族包括三月箫在内的民族民间音乐传承人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第三,通过各种民族民间文化传习馆保护传承阿昌族包括三月箫在内的传统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较好的培养各种文化包括三月箫在内的传承人,培养群众对阿昌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还可以为当地民族旅游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

总之,随着当今社会的历史变迁,阿昌族三月箫面临着失传的境地。我们应该将阿昌族包括三月箫在内的民族民间音乐引入当地高校和中小学教育,让更多青年学生接触、了解、学习这一乐器,让这一代表乐器能够更好的适应当今的需求,在学习传统曲调的同时,进行创作改编,让更多的人喜欢,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

[1]钟小勇.阿昌族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通论.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7

[2]熊顺清.中国阿昌族.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黄河出版传媒集团,2012.5

[3]曹先强.阿昌族文化论集.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12

[4]傅仕敏.阿昌族〈云南特有民族百年实录〉.香港:中国文艺出版社,2010.6

[5]赵家培.阿昌之魂.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2006.7

猜你喜欢

阿昌族民族民间乐器
学乐器
民族民间音乐之于民族声乐演唱及教学
阿昌族的幸福跨越路
——对话云南省民族学会阿昌族研究会会长曹先强
冬奥背景下我国民族民间冰雪运动传承研究
信息技术视域下小学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改革
乐器
少数民族音乐
次仁罗布小说的民族民间立场
从阿昌族语言活力看“活袍调”的生命力
奇妙乐器